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基于河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思考
2010-05-04宋占茹
宋占茹
(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 廊坊 065000)
1 研究背景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与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起,构成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知识创新的基础,它将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研究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家,其对信息素养的关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是亚洲较早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家,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处于欧洲的英国,致力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教育部于1984年就提出各高校应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文献检索的能力。然而由于受“重技术轻素养”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远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亦有很大差距。本课题通过对河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性意见,为新一轮的大学生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信息。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项目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来掌握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原始数据和资料。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方式是发送邮件和面对面发放问卷,发放对象是本省具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350份,历时两个月,回收有效问卷1290份,回收有效率是95.6%。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对此调研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对问卷问题认真作答,因此所得数据比较客观、真实、可靠。
3 调查数据研究及突出问题分析
3.1 突出问题一:大学生信息能力不足,缺乏信息检索知识
通过调查得知,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为选修课,其中有个别高校停开此课,未选修过此课的学生对文献检索课闻所未闻。这种局面势必造成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较低,甚至有的同学连基本的检索技能都不具备(见表1、表2),对于所在院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甚至也不了解。通过数据分析还可看出,对于所学文献检索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9%,因此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应不断改进,以实践为主,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由于文献检索课的未普及,导致能够熟练使用文献检索的学生很少,只占9%。随着知识的增长,在不断地摸索中,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在文献检索方面的熟练程度有所提高。信息能力不足也造成获取所需资料的效率下降,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资料的学生只有10%,基本能找到所需资料的学生占76%,而14%的学生竟然无法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而实际上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丰富,完全能满足大学生学习及教师科研的需求。正是由于学生们信息检索知识缺乏、信息能力较低以及不善于利用图书馆等原因,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表3)。
表1 你对所学文献检索课是否感兴趣
表2 你是否会文献检索
表3 你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3.2 突出问题二:大学生信息意识较强,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案的实施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自觉心理反应,能充分意识到自身潜在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很强。在调查“信息在你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时,答“非常重要”的占92%,在问及“你是否赞成掌握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时,答“非常赞成”的有95%。非常赞同将文献检索课设为必修课的占80%,从而看出学生们对于信息能力的自我提高意识是很强的。在问卷学生意见一栏里也可见他们的迫切心声,要求“开设信息素养专门课程,开展图书馆培训,提高信息能力”。
通过调查得知,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多是依靠个人在学习实践中的摸索,或是请教同学、老师。在查找信息遇到困难时,大多数学生采用的办法是与同学讨论,一部分同学是主观判断,求助咨询图书馆员的学生只占19%。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理应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3.3 突出问题三:受教育程度影响、社会大环境局限,大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信息道德主要看其在从事信息活动过程中能否遵循相关的信息道德行为规范。对于信息获取和利用(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调查情况如下:36%的学生不了解,62%的学生了解一些,肯定回答“了解”的学生只占2%。正因为信息安全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引用或转载他人思想或成果时,不知如何标引以及规范标引,正因不知道引用他人著作超过多少属于剽窃,故此常常大段“引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普及信息法律知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你对盗版信息资源的看法”一题,72%的学生认为“目前可以接受,如条件允许,我会支持正版”,如果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或是正版价格降至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大多数人会支持正版,目前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有学生在备注里所注:“这是根据社会发展而定,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信息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盗版信息产品在诸多集体、单位的泛滥使用足以说明此问题。大学生信息道德的提升应从教育入手,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步得到提高。
3.4 突出问题四: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问卷调查中附带一小部分关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的问题,如:校内上网网速如何?答案中68%回答是很慢,32%是时快时慢,回答网速很快的几乎为零。“使用校内电子阅览室机位是否宽松?”其中认为较宽松的占56%,认为拥挤需排队进入的占44%。可见,目前高校校园网的网速实在令人堪忧,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情况亟待提高。在问及“你平时去何处上网”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去校外或校内网吧上网。网吧的环境安全系数较低,不宜大学生进入。
4 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性意见
4.1 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及各协会组织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0.3%和6.9%;2003年中美两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上升至1.98%和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1]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一些国家级信息素养协会、权威机构和其他各级相关图书馆协会的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牵头,相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与各专业分会间缺乏交流与协作。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及相关主管部门要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更高层面,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学科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中,站在更高层次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很多信息素养课程需要专业学科教师和图书馆员的通力合作,共同来设计和规划课程内容和方法,因此这需要高校管理者制定明确的权责规定,提高教师及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并使相应硬件软件设施得以充足运行。
4.2 教育机构:成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依托文献资源、设施等优势,应成为全校师生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教育阵地,为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更高层面,以更加有效地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建议高校图书馆应增设信息素养培训中心,由信息素养较高的馆员专职或兼职组成。负责设计开发信息素养教学方案,制定培训计划,讲授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及适合不同用户层次的专题讲座或培训班。采取现场授课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团体培训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并与学科教师合作,参与课程建设、信息素养评估等活动。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吸引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来图书馆工作,定期对全体馆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根本的保障。
4.3 教育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文献检索课)作为通识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
高等院校将文献检索课列入教学课程体系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如今将之作为必修课开设的学校却不多,大部分高校将之仅作为选修课,甚至有的高校竟未开设此课。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及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选修此课的学生为数不多,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信息教育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很难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信息能力规定的落实。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设为大一学生必修课程,由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图书馆员来完成授课。通过此种教育模式,可使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的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
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庞大,可采用网络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目前,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素养教学已成为很多国家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形成了特色。[2]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素养课程进行自学,学习结束时经过专门测试系统进行网上测试,成绩合格方可通过。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普及性。网络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也必将成为我国信息素养教学的发展趋势。
4.4 教育模式: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
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学者称之为课程整合模式,或合作教学模式。国外教学实践证明,最理想的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是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式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同时较高的信息素养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3]
经过大学一年级文献检索必修课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与能力,进入高年级后,要结合专业特点来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各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教育应由浅入深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它不是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结果,而是一种累积式的结果。信息素养与大学生专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认识,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促进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检索、评价、利用与交流的技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4.5 教育效果评价: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评估体系,实施有效的信息素养资格认证制度
国际图联IFLA《信息素养评估指南》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评估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参与者对学习的感受。2000年美国ACRL(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通过“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各项指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澳大利亚以此标准作为本国的信息素养标准,英国也部分采用。我国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这为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指标和依据。
依据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评估体系,将评估指标转化为易于操作的测试问题,设计量化的评分体系,实施信息素养认证考试,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认证考试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考试可了解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
笔者虽以河北省大学生为调查研究样本,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因为存在的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共通性。大学期间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大学生形成持久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大学生下一阶段的深造、就业、创业等都能奠定有力基础。大学生是信息时代国家信息能力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待专家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静波等.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晓力.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J].2009(1):92-96.
[4] 徐晓琳,熊建萍.高校信息素养课程设计[J].图书馆学研究,2008(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