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网状关系模型的构建

2010-05-04于国英

图书馆学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藏书馆藏数量

于国英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9)

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料,其服务目标和承担任务非常明确。它以藏书精、专、深而区别于其他类型馆。以明确的专业设置和层次鲜明的读者需求为基础,组成了实用的文献收藏体系,体现出文献为特定读者收藏,读者使用文献内容集中,文献类别鲜明,同类文献选择范围较大的特点。馆藏建设必须适应这种需求,在文献的类型、种类、数量上合理组配,精心策划,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质量的藏书。

1 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构成

高校读者群体性很强,可从不同视角根据某些属性来区别。然而又不能从某侧面简单地划分读者的归属,因为高校读者是由多种因素合成的组合体。

1.1 按学识层次,可将读者划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这不仅可在学生群体中鲜明地划分,也在教职工中明显存在。这种区别不但标明读者受教育程度,也是征集文献的重要依据。

1.2 按职业差别,可将读者划分为学生、职工、教师、科研人员等。但它只表明读者的职业身份,不能说明学识情况和专业能力。职业层次是馆藏建设的重要依据,各馆大都把它作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权限的标志,借阅证发放大多是以读者身份来确定。

1.3 专业区别,除极少数职工读者外,绝大多数读者都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可以按其学过或从事过的专业划分,归属明显、集中。读者也常常以专业来表明自己的学历和职业特点。学校为了强化优势,打造品牌,把专业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设置许多重点学科,使读者区分更加细化。专业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由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打破职业界限,形成专业归属。所需文献既有程度上的差异,又在专业上相通。因而专业人员数量和层次分布是馆藏建设的重要参考数据,也是学校下拨经费的依据。

高校中的每个读者都是职业、学识及专业的集合体,所需的文献是多样性的、综合性的。在进行馆藏文献建设中,不能简单地以读者群的某一特点来组织藏书,不然会造成采访工作失误,使文献类别失去平衡,影响文献的利用。

2 读者对藏书数量和品种需求的差别

在高校图书馆中各类读者利用文献存在明显的差别,不但目的、用途、时间不同,对文献的质量、数量、类型、载体形式的需求也有差别。论其差别的原因很多,除职业、学识、专业等因素外,还有读者个体的兴趣爱好、事业观念、学习习惯等原因。从使用文献实际来看,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和专业两方面。

对文献质量上的需求,不同读者群体存在着很大区别(见表 1)。

表1 不同读者群文献需求比较

就职业群体一般需求而言,学生读者使用文献的频率高,流通量极大。按教学要求阅读、个人爱好的随机性、使用文献缺乏系统性是学生读者频繁借阅图书的重要特点。教师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重视知识时效性,促使教师经常地借阅资料。科研人员查检文献资料数量大、系统,一旦得到便处于稳定状态,使用频率不高。职工使用文献的数量较少,借阅频率低。文献借阅数量及流通频率是馆藏文献数量平衡的参考。

在不同文献载体的使用上,职工中工人数量虽少,但在高校仍然存在,他们借阅主要为消遣用,大都使用纸本书。职工成分复杂,所需文献内容庞杂,时效性需求较差,也以纸本文献为主。学生需求文献时效性强但不急迫,对新文献形式接受较快,纸本和电子(含计算机网络)、录像、录音等文献综合使用。由于电子文献在图书馆大都有偿使用,限制了学生应用,故此纸本文献仍占主要地位。教师需要掌握本专业系统理论,了解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既注重知识“新”,又追求“博”,各种载体文献都需利用。由于计算机普及和使用图书馆设施优于学生,因此越来越偏重于电子文献。科研人员非常注重专业文献的系统性和时效性,经常使用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其他文献使用较少。

3 馆藏文献的合理布局

馆藏体系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特点、发展规模、经费状况,合理建立的一套文献收藏系统。

纵向上,馆藏文献应呈多元放射状态,依据专业设置和各类读者实际需要,合理布局各个类别。每个类别要有层次性,呈现出专深、比较专深、一般等区别。

横向上,各类别文献应随本专业读者数量大致平衡。除学校突出某些专业重点建设增加数量外,各专业都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的文献,数量要大致平衡。

要做到专业文献合理布局,必须抓好数量环节的控制。首先,要根据馆藏情况和读者实际需要选择文献。其次,确定专业藏书的最低保障数量,只要开设专业就应有一定数量的文献保障,这种数量应包括当前实际需要和一定时间段的发展需要。第三,要保证新文献(可以近5年出版为限)在藏书中的比例,使读者都有新书利用。第四,制订文献采购标准(或称细则、原则等),规范文献采集,杜绝随机行为,不应有读者和专业歧视现象。第五,确定不同载体不同类型文献中同种文献的选择原则,以减少重购率。

保持各读者群持有文献数量的大致平衡,并非平均,而是要使其有适量的文献可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已藏数量,这是供给基础,大致平衡能起到资源保障作用。二是新藏数量,依据馆藏和读者需要实际补充,起着调节作用。数量的大致平衡,是馆藏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数量在文献平衡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每类文献的品种数量;二是同种文献的册数,这两种量的合理搭配才是适宜的藏书数量。

馆藏数量在一般情况下趋于稳定上升状态,若不遇剔旧、赠送等不会减少。每个类别都在以不同数量累计增加,在不经控制状态下若干年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馆藏体系建设中建立有效机制,平衡各类文献的数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2]。平衡的措施就是依靠新进馆文献调节。如何利用新文献来调整馆藏中不尽合理的数量布局,就成为采访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进馆文献数量处在不稳定状态。不稳定的经费、招生数量、文献价格和文献出版市场等原因,是影响进馆文献数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图书馆难以控制的。在现有环境下,有效地选择文献,巩固馆藏优势,弥补不足,是很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握这样几点:

首先,了解全馆概况,熟悉馆藏。诸如读者数量每年的增减、专业设置的变化、共同课用书所占比例、重点专业和普通专业划分、学校发展规划、经费状况等;以及现有馆藏的专业分布、各类文献的基本数量、特色藏书、重点藏书、各种载体类型文献的比例等。

其次,掌握馆藏文献的使用状况。随时对文献流通情况进行测评,掌握哪些类处于过剩状态,哪些文献馆藏不足等。还要了解新文献的流通、各载体文献的利用情况。

第三,熟悉出版市场情况,广泛收集出版信息。

第四,知悉预订的文献在本馆收藏情况,以及读者使用前景。每订一种文献都应尽可能地查重,验证本馆已藏情况,减少重购率。同时要根据在馆的该类书流通频率,预测出某些文献进馆后的使用前景,再作出决定。订购大型文献集合(数据库、连续出版物、丛书等)时要考虑所含子文献在馆藏中的重购率,要对应用前景进行预测,谨慎选择。

第五,了解各载体文献中单位文献的价格差。如大型数据库价格很贵,但文献容量大,按单位文献计算优于纸本图书。古籍类电子文献的单位价格远低于纸本。可数据库所收文献多与馆藏重复,若选择性订购,单位价格就会大幅度提高。

新购文献受经费控制,文献选择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在常规采购状态下,一类文献选择数量多,就意味着其他类文献必须减少,调控效果很直观,因此必须按“标准”操作,把握尺度。

4 入藏文献数量的合理计算

如何计算馆藏文献中各类别文献的数量和同种文献的数量,目前还没有规范可循,只能按本馆实际需要来寻找最佳计算方法。

类别的调整来源于几个途径:常规采进、对某些子类的调整、新增专业的补充、特殊需要等。常规采进是主体,占进馆文献的绝大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变化不会太大。虽然常规采进中已含有对原馆藏不合理部分的修正,但还必须运用特殊手段来调整。例如对某类文献中的子类(如基本原理、应用理论、题解参考等)的调整,过多时可采取提存剔旧方式减少,过少时则增加经费添置。新增设专业必须以一定数量文献为基础。许多学校为保证专业开设及运行,会集中经费购置所需文献。特殊需要是指为了某项任务或活动,临时采集文献的做法。某些学校为了迎接高校评估,突击采购,动用几十万元不加选择地购买书刊,这种做法对馆藏建设遗患无穷。选择是优化馆藏的手段,不论通过哪个途径调整文献数量,都要经过文献的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文献采购标准,它的制订对馆藏建设非常重要。

同种文献的其他册数,通称为复本。作者和内容相同就应看作同种文献,第二本以上均应视为复本[4]。其他各项如出版社、出版时间、版型版式、其他作者等有所变化,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文献的属性,就可按同种文献计算复本。这样经济、实用,不但可节省购书经费,而且可减少藏书空间。

复本的最佳测算一直是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一种文献应入藏几本,多少读者应拥有一种文献,没有规范的参数,只能依据馆情来确定。可参考的因素很多,如某类专业文献的馆藏数量、文献流通情况、读者数量;购书经费状况、出版情况;某种文献使用者的数量、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某些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每类文献最低保障册数、普通读物提供限度等,只有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测算每种书的适宜册数。目前各馆管理模式、服务方式、阅览条件都不相同,计算复本的方法就不一样,如有很多图书馆一直延续着“一三五率”:专业性强者购1本;专业性较强者多购3本;教学参考书、文学、通俗读物等购5本。这种购法普遍存在,但并不科学。复本应立足读者需求,经过科学的测算,使有效的经费花得恰到好处,使所购文献高频率流通。

确定复本数量要谨慎,在一定入藏量中,复本平均值少就意味着可增加类别数量,复本量多则需要减少类别的数量;增加一种文献的复本量,就要减少其他文献的数量。各类别文献的复本数量如何确定,应有一个可遵循的用文字固定的规范,以保证其稳定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种规范就是“文献采购标准”。

文献类别的选择、复本的确定是藏书建设中最直观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统筹规化,提高文献收藏质量,使馆藏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文献资料库、思想库、信息库,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5 模型的整体构建

模型的4个因素(读者、藏书、布局、采购)在上文中已经详细阐述,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又怎样构建模型呢?

5.1 关系

读者、藏书、布局和采购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密不可分。首先,只有读者去利用藏书,我们的藏书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如果我们的书没有读者去翻阅,那么,它们与废纸没有区别;其次,读者的需求决定着藏书的布局,图书馆的藏书布局主要是为了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没有了读者的需求,一切布局都是毫无意义的;再次,读者的需求和布局决定着采购,采购不是盲目的,它主要看读者的需求和布局,脱离了以上两点,采购只能是纸上谈兵。可见,读者在4个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据此,笔者建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网状关系模型。

5.2 模型

从图1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四者的关系:

①读者利用藏书,所以文献的收藏由读者决定,读者对于藏书起决定作用。

②一所图书馆有什么样的藏书,决定了图书馆有怎样的藏书布局,所以,藏书是合理布局的基础。

③藏书和布局指导采购,采购的质量直接受二者影响。

在整个模型中,读者是中心,即读者决定了藏书、布局和采购,只不过它的决定级别不同,藏书处于一级,布局处于二级,采购处于二级和三级,而它们3个最终的中心都是读者,所以,在高校图书馆这个关系模型中,读者应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读者而展开。

[1] 姚倩.出版发行市场化运作对图书采访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4-37,61.

[2] 陈尧禧.试论藏书品种与复本的关系及对策.图书馆学刊,2003(6):55-57.

[3] 董风华.名著的复本认定及著录.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2):45-46.

[4] 张立新,牟肖光.关于复本及版本问题的探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8):173-176.

[5] 曹臻.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复本的配置.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53-56.

猜你喜欢

藏书馆藏数量
馆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统一数量再比较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头发的数量
珍惜每一本藏书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