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2010-05-03向林芳

图书馆建设 2010年10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效益

电子资源需要持续和巨大的投入,其产出和效益是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和决策人员需要掌握每年投入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资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否满足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由于图书馆是非营利性机构,其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因此电子资源的效益评价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参考。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计算电子资源的效益、确立用户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的测评指标、制定合理全面的效益指标体系是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针对电子资源使用绩效已有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但成熟的、被图书馆界公认的指标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在电子资源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电子资源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数据库的内容和质量评价,而对检索系统功能、数据库商的服务及数据库的使用统计(下载数量、检索次数等)等的评估也多局限于单个数据库,对电子资源的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少有研究论及,其研究深度不足以指导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1]。本研究结合高校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的特点,综合分析影响高校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的定性和定量因素,从电子资源的数量、价格、软硬件投入以及用户使用电子资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使用效益和学术效益等方面为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制定一套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电子资源的投入产出构成要素分析

任何一种投资活动都可以表现为投入产出关系。电子资源投入作为一种投资活动,同样具备投入产出的特性。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投入经过读者的使用,最终将以读者取得的经济收入和科研成果等形式形成其特有的“产出”。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电子资源投入与产出过程的一种说明,投入成本与产出之比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P=M/I,其中P为电子资源投入产出效益,M为电子资源的产出,I为电子资源的投入。

1.1 电子资源投入要素

1.1.1 电子资源数量

实现电子资源绩效的基本条件是,图书馆购买的电子文献资源必须合乎用户需求,具备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电子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取程度反映了图书馆收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电子资源包括全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二次文献数据库和视频数据库等,它们在服务器系统的控制下供用户完成检索、浏览、下载等操作。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到2009年为止共购买了62个数据库,其中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33个、全文电子图书数据库 6个、二次文献数据库13个、其他类型数据库10个。

1.1.2 电子资源投入成本

投入成本是指电子资源的采购经费,通常包括直接的订阅成本和提供运行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的购置成本。

(1)订阅成本 订阅成本,即订阅经费,是指电子资源(数据库)的购买金额。由于各种电子资源的订购方案不一样,其订阅成本也不一样,有的电子资源只需支付数据费,有的则还要支付平台使用费、技术费等。例如,Web of Science数据库每年的订阅成本除了包括数据费,还包括并发用户数的技术费,即购买1个并发用户需要支付1 000元美金的技术费。因此,电子资源的订阅成本应该包括数据库的数据费、技术费和平台费等各种费用。各个数据库的订阅成本相加就是总的电子资源订阅成本。

(2)硬件投入成本 硬件投入成本主要是指为了电子资源的运行而购置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配套设施所支付的费用。因为远程访问受网速和流量的限制,一些数据库尤其是中文数据库需要建立本地镜像站,使读者通过本地镜像进行本地访问。这就要求图书馆为这些数据库的运行和使用配置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并投入相应的经费。例如,我馆购买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和网上报告厅等数据库,都需要配置服务器进行本地安装,以提供校园网范围内的访问。

1.2 电子资源产出要素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的特点可归纳为:(1)非营利性。 一般企业的投资项目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而图书馆电子资源投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2)间接性。电子资源投入是为了给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其效益必须通过师生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著作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决定了其效益具有间接性和隐含性。(3)多元性。电子资源的产出效益表现为多种形式,大多难以用货币计量,这就决定了一般投资项目效益评估的常用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并不适用于对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2]。

产出要素是指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益,即电子资源利用后产生了什么效益。目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利用电子资源开展查新和查收录等工作;②读者利用电子资源进行教学科研。根据这两个主要用途,可以将电子资源的产出要素确定为经济效益、使用效益和学术效益。

1.2.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利用电子资源产生的直接收益,是可以核算的经济产出,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的打印、馆际互借、查新和查收录等服务获得的经济收入。直接收益是电子资源利用效益中最容易核算的部分,但是由于图书馆的非营利性质决定了它主要提供公益性的服务,因此直接收益在整个收益中的比重较小。

1.2.2 使用效益

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益是科学评估电子资源购买与使用的综合性指标,不同类型的电子资源有不同的使用量指标,如浏览次数、登录次数、检索次数、下载次数等。这些使用统计信息可以由电子资源出版商或服务提供商提供,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的统计功能获得。通过对电子资源使用统计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读者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而评价数据库的使用效益。对多数电子资源而言,图书馆仅仅是购买了它们一定时间段的使用权,过期就无法使用,所以有大量的点击次数、检索次数或全文下载次数无疑是该电子资源得到利用的有力证明。我馆2009年电子资源的访问量达1 574 454次,全文下载达5 312 366篇次,2009年电子资源使用量比2008年增长了11%,这些数据说明我馆的电子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高校图书馆通常通过以下使用量指标来衡量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1)登录次数。某个数据库的登录次数 (点击次数) 实际代表了该电子资源的利用人次,它从整体上反映了用户对该数据库的利用程度和感兴趣程度,所以点击次数可以作为电子资源使用情况的一种通用评估指标。(2)检索次数。指特定时间内用户向系统发送检索请求的次数,一次检索代表一次信息需求。(3)全文下载篇数。用户检索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文献信息资料,全文下载篇数代表了用户实际需要的文献数量,通常人们都用下载全文总篇数作为全文型数据库的重要评估指标。

一般来说,综合性、 学科覆盖面宽的数据库的使用量比较高,而专业性较强的数据库由于其应用面较窄,使用量相对低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专业性的数据库质量不高。考虑到数据库的价格因素,相比之下,用电子资源单次使用成本指标来评估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益比单纯统计使用量更合理一些。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益可以用单次登录成本、单次检索成本和单次下载成本3个指标来衡量:单次检索成本=电子资源价格/检索次数;单次登录成本=电子资源价格/登录次数;单次下载成本=电子资源价格/全文下载篇数。一般情况下,全文数据库以单次下载成本作为主要评估指标,以单次检索成本作为辅助评估指标;而非全文数据库以单次检索成本作为主要评估指标,以单次登录成本作为辅助评估指标。

目前数据库的使用效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决定是否续订数据库的重要因素。例如,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对参加集团采购的数据库都有一个评估报告,报告涉及资源的内容和数量、资源检索系统和功能、出版商服务情况、资源的价格、采购方案、相关费用及使用成本等,其中使用成本就是评估数据库利用情况的指标。通过对电子资源使用效益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利用资源的情况。对于使用效益比较低的电子资源,要通过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若资源在较长时间内的使用效益都非常低,就要考虑采取加大宣传力度或停止购买等对策。

表1和表2是对我馆部分数据库的使用效益统计,从中可以看出,Wiley InterScience 数据库和Inspec数据库2009年的使用效益比较低,Wiley InterScience数据库平均下载1篇文章要6.62元,平均检索1次要14.34元,而Inspec数据库平均检索1次要47.05,平均登录1次要72.63元,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数据库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研,找出低利用率的原因。如果使用效益持续很低,那么图书馆就可以考虑停购这两个数据库。

表1 2009年我馆部分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效益情况

表2 2009年我馆部分文摘索引数据库的使用效益情况

1.2.3 学术效益

电子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它的利用价值是潜在的,只能通过读者(用户) 对信息知识的吸收、转化为智慧和创造力才能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购买电子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用户在利用电子资源过程中取得的系统的科研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发表论文、科研项目、专利、标准制订或咨询报告等)是电子资源产出效益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通过评价师生的科研成果间接评价电子资源的学术效益。学术效益统计方法见表3。

表3 2007年我校师生的部分科研成果

2 构建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的重要保证,是准确评价电子资源绩效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图书馆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时,应从实际出发,做到既科学又切实可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2.1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电子资源的投入产出绩效,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各种评价指标的定义清晰、准确。

2.2 系统性与层次性统一原则

指标的选取既要符合系统的特点,又不是系统指标的简单堆砌,应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在电子资源产出指标体系中,可以将经济效益、使用效益和学术效益作为一级指标,并在其下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如有必要还可设置三级指标、四级指标。

2.3 简明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明确地反映目标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指标体系也必须大小适宜。如果评价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将会使评价过程集中在细小的问题上,增加评价的工作量,甚至会扭曲评价结果;相反,如果评价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又不能充分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状况。

2.4 多类型多层次设置原则

由于电子资源产出要素比较复杂,产出指标体系的设置要适应不同产出要素的需要,即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考核依据来设置指标。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产出要素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的需要,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电子资源的整体绩效也要能反映电子资源在某一层面的绩效。此外,还应注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指标之间的衔接。

2.5 可操作性原则

在现有条件下设计的指标体系应考虑所需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以确保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指标应尽可能简化、容易量化,即要保证定量指标的可信度、定性指标的适用性。同时,指标设置还要便于操作和利用[3]。

表4 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根据上述对电子资源投入和产出要素的分析,遵循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如下(见表4)。

4 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静态评价

由于电子资源的投入产出具有非对称性,其产出尤其是科研产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上述指标评价体系只能对电子资源的投入产出绩效进行静态评价,仅限于考查电子资源在一段时期内的绩效。

4.2 投入与产出部分的匹配问题

本研究设计的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投入与产出部分并不完全匹配,投入部分以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投入成本为依据测算。虽然电子资源投入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来源,但其他渠道的投入(如纸本资源投入等)也对产出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而且投入所产生的效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本文所指的绩效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郑章飞.国内数字资源评估研究述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6):8-13.

[2]应望江, 李泉英.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45-50.

[3]杨道建, 赵喜仓, 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9-92.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上海市新闻出版产业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