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芝塘隧道基底沉降处理施工技术

2010-05-02褚晓晖

科学之友 2010年17期
关键词:基底间距锚杆

褚晓晖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分公司,河北 邯郸 056003)

1 概况

1.1 工程概况

武广客运专线湘芝塘隧道全长746 m,隧道出口里程DK1805+384,出口明暗分界里程DK1805+367,全隧道单面上坡,坡度6.87‰。出口沉降段里程DK1805+334~DK1805+367,浅埋偏压,围岩设计等级为Ⅴ级,隧道开挖断面154.4m2,采用CRD法施工。DK1805+367~DK1805+337段采用φ108管棚进行超前支护,DK1805+340~DK1805+334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采用I20工钢拱架(间距0.6m)、系统锚杆(L=4m)、钢筋网(φ8,20×20 cm网格)、喷射混凝土(C25,28 cm厚)联合支护。

1.2 工程地质

1.2.1 地层岩性

丘坡表层为Q[4](dl+el)黏土,褐红色,硬塑,含少量碎石,成分为强风化的砂页岩,厚0~22m;下伏基岩上部为C[1]d(2)泥质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灰黄、灰白色、灰色等,全风化~强风化;下部为C[1]d(1)炭质灰岩、灰岩,灰色、灰黑色,弱风化,局部裂隙及岩溶发育,钻探揭示溶洞,高1.3m,半充填,充填物为浅黄色粉质黏土,软塑。受地层影响,局部地层重复。

1.2.2 地质构造

在DK1805+340~DK1805+385段发育逆断层,岩体破碎,导致C[1]d(1)灰岩与C[1]d(2)碎屑岩地层重复,岩体破碎,尤其是砂页岩地层,风化强烈,甚至在地表以下40m左右仍为全风化地层,被地下水浸泡后呈软塑状,性质较差。局部地层在灰岩的接触面附近呈软塑状。

1.3 水文地质

隧道出口段地下水发育,DK1805+340右侧约100m的水塘附近发育泉水,为沿断层发育的上升泉,隧道出口右侧亦发育泉水,为长年流水,开挖的掌子面土体,含水量较高,土质松散,稳定性差。

2 洞口段沉降变形及初步处理情况

2.1 洞口段沉降变形情况

一场特大暴雨后,隧道线路右侧上部掌子面开挖里程到DK1805+334,线路左侧上部里程到1805+345时,隧道右侧偏拱位置产生纵向贯通的裂缝,裂缝宽度2~5mm,同时洞顶地表发生多处裂缝,最大裂缝宽度8 cm。同时,监控量测数据分析显示,已施工段拱顶下沉累计达到20~25 cm,隧道右侧绝对位移达到6~10 cm,地表沉降最大30 cm,裂缝错台最大达到10 cm,沉降及变形依然在发展,没有变缓的趋势。

2.2 初步处理情况

初步处理方案采用洞内外注浆加固的方法,洞内开挖支护停止施工,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洞内在线路右侧设置I20工字钢斜撑,间距同初期支护拱架间距,洞内采用φ42小导管径向注浆,导管长5m,浆液采用1∶1水泥浆。洞外右侧采用φ70钢花管竖向注浆加固山体,钢花管间距1×1m,长度以达到相应位置仰拱下5m为准,浆液采用1∶1水泥浆。地表裂缝回填后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但按照以上方案处理完成后,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沉降变形及地表裂缝继续发展。

3 沉降段处理方案选择

3.1 沉降原因分析

(1)湘芝塘隧道所处地区遭遇罕见暴雨,地表水大量下渗,使得第四系残坡积土体在地下水富集后多呈软塑状,致隧道内暗洞开挖出现大量坍塌,土体从高山侧向隧道洞内挤压,隧道围岩出现松动,隧道初期支护承受过大的松散荷载致隧道内高山侧初期支护开裂,同时由于土体向洞内及仰坡两个方向的移动,致地表出现斜向裂缝。

(2)在DK1805+340~DK1805+385段发育逆断层,岩体破碎,风化严重,而且存在着沿断层发育的上升泉,地层被地下水浸泡后呈塑状,使得基底承载力不足。

(3)隧道基底以下岩溶发育,溶洞内填充物多为粉质黏土,基底承载力不足。

3.2 方案比选

方案1见图1:采用部分明挖方案,拆除已施工的暗洞支护,现有隧道开挖台阶标高以上部分采用明挖施工,下部采用暗挖法施工。上部台阶以上施工护拱,然后在护拱的保护下施工上部初期支护,暗洞开挖下部及仰拱并施做初期支护。衬砌施工完成后回填洞顶至原地面线。基底处理方案:护拱基础采用φ200钢管桩,纵向间距1m。隧道基底采用φ40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5×1.5m)加固。

图1 DK1805+350横断面设计图(方案1)

方案2见图2:采用明挖方案,开挖台阶到现有隧道开挖底标高后,在线路右侧施工支挡结构,分段明挖隧道下部,施工仰拱及拱墙衬砌。施工明洞防水后回填。基底处理方案:采用桩基托梁的形式,桩径1.2m,纵向间距3.5或4m,桩基入岩至少1m。

图2 DK1805+350横断面设计图(方案2)

方案1土方施工较少,但在护拱的保护下暗挖隧道下部,风险较高;因护拱基础处存在防水软弱面,隧道防水质量不易保证;经现场试验,护拱钢管桩不易成孔,另外,由于地层构造复杂,地层重复现象严重,地层中夹层较多,预应力管桩施工难度大,工期难以保证。方案2工艺简单,在支挡结构下明挖土方安全性好,明洞防水质量易于保证,桩基托梁的形式彻底解决了基底承载力低的问题,方案2处理费用与原设计的暗洞方案费用大致相当,综合考虑选择了方案2进行处理。

4 沉降段处理技术措施

4.1 截水沟施工

施工前先将截水天沟修好,做好坡脚临时排水设施,避免地表水对开挖边坡产生冲刷或浸泡,防止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失稳。

4.2 边仰坡防护

(1)右侧边坡。DK1805+334~DK1805+360.25段设置抗滑桩,桩间距6m(中至中),桩截面2.5×2.25m,桩长17m,共计5根,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场浇注。桩顶以上边坡采用1∶1.5坡率进行刷方处理,并采用锚喷网防护,锚杆长4 m。DK1805+334~DK1805+360.25段桩间边坡从底板底外侧50 cm处开始起坡,一级边坡坡率1∶0.25,坡高7m,上部边坡坡率1∶1.5,并采用喷锚网防护,锚杆长6m。DK1805+360.25~DK1805+384段边坡从墙角外侧处开始起坡,并采用锚喷网防护,锚杆长6m。

(2)左侧边坡。边坡从底板底开始起坡,DK1805+334~DK1805+370段坡率1∶1,然后过渡的DK1805+384里程的1∶1.25坡率,并采用锚喷网防护,锚杆长6m。

(3)仰坡采用锚喷网防护,锚杆长4m。

(4)锚喷网防护参数。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间距1.5×1.5m布置,梅花型布置。喷砼采用10 cm厚C20网喷砼,钢筋网φ8,网格间距25×25 cm。

4.3 施工监控

边坡减载施工期间于坍塌或开裂段坡顶每10m设一观测点,平时每2~3天监测一次,雨天每天监测一次,发现变形及时处理。边坡减载施工完成后,每20m设一监测剖面,每个监测剖面分别于坡脚锚固桩桩顶、坡顶处各设一个监测点,一般情况下每2~3天监测一次,雨天每天监测一次,发现变形及时处理。

4.4 隧道结构物

DK1805+334~DK1805+367段上部采用曲墙式衬砌结构,下部采用底板结构。底板宽16.1m,中间高1m,两端高1.5m。

4.5 基础处理

隧道底板下部两侧设置挖孔桩,桩直径1.2m,间距3.5m或4m(中-中),孔桩入岩深度至少1m。

4.6 植被恢复

洞顶回填后要地表植被恢复,回填黏土隔水层表面采用喷播植草,回填黏土隔水层上部采用喷锚网防护的边仰坡采用喷砼植生防护。

5 处理过程及效果

按照处理方案开挖卸载并施作边仰坡锚网喷支护后,在原开挖暗洞的台阶底标高处施工抗滑桩,抗滑桩采用跳桩开挖。为加快工期并减少明洞下部边坡暴露的时间,在该标高处进行基底加固挖孔桩的施工,挖孔桩同样采用跳桩开挖的方式。当支挡结构及加固孔桩完成且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逐层开挖明洞下部土方,开挖完成后及时底板及拱墙衬砌,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施作防水层后及时回填。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显示,边坡位移稳定,在安全范围之内,在结构完成后,对隧道结构进行了沉降观测,经评估显示满足高速铁路工后沉降的要求。

6 结束语

在隧道地基沉降处理方案论证中,采用简单、成熟的施工工艺有助于质量的控制和工期的保证,在湘芝塘隧道洞口沉降段处理过程中,采用了明洞施工、抗滑桩和桩基托梁的形式,机具设备简单,易于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基底间距锚杆
开始和结束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基于桩结构单元的锚杆支护数值计算研究
非均匀间距的低副瓣宽带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锚杆参数对围岩支护强度的影响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算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