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之后略萨再创辉煌
2010-04-29吴启基
吴启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秘鲁-西班牙(双国籍)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他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更是闻名于世“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写法的创始者
真的很难令人想象,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冠冕落在了多年来一直大热的秘鲁-西班牙(双国籍)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a Vargas Llosa)的头上。
也可以这样说,他是历届得主中最为“大热倒灶”的一个典型。现在,许多拉丁美洲文学的崇拜者和死忠派,终于可以吐气扬眉,解除心中“诺奖与略萨无缘”的魔咒。大家一齐来干杯!
这么讲是否有点言过其实了?我们可以从他做为一个作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领袖几方面来了解略萨其人其书。
做为一个作家,他是1960年后,拉丁美洲新崛起文学新势力——“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的一名代表人物。这批“文学要员”还有:已经在1982年得奖的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Garcia Marquez)和同样优秀的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Cortazar)及墨西哥的富恩特斯(Fuentes)等。 也因为这批文学尖兵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之下,以致于成为世界文學的一个庞大族群,其盛况等于旧俄时代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文学世代的重演。
很多人也认为,拉美的魔幻爆炸文学在马尔克斯之后,恐难再领风骚、再创高峰,更难走向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但我们终于明白,诺贝尔文学奖绝不会在乎给勇于探索有所成就的文学巨匠、大师颁奖。却也排除了得主与年龄有关的谰言,2005年英国的品特(Pinter)与2007年的莱辛(Lessing),都是老而有成。略萨也有74岁。1971年,略萨甚至以同辈的诺奖得主马尔克斯作为自己学术论文的题目,获得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后话,也看出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仁风义举,足为大家效法。
随着略萨的得奖,我们也看到,西班牙语目前已有11人得奖,其中5位是拉丁美洲的作家和诗人。
略萨的文学成就,起源于他对国家、历史、民族的关心。1952年,他已写了舞台剧,进而写短篇小说,到了1963年出版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内容写一个秘鲁军事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政治高压和残暴劣政。小说中的校长刻画的是军事独裁者的嘴脸。在他看来,拉美社会存在张吃人的血盆大口:军权、政权和教权。书出版后,马上被当局搜齐点火烧毁千多册。作家成为“秘鲁的敌人”。事件过后,本书共有20多国翻译出版。
评论家指出,略萨的所有长篇,全都是结构复杂:综横捭阖,无人能出其右。也因此,他成为一个文学新品种“结构现实主义”的始创者、大宗师。
“结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有如电影的分镜头,每个章节、每个场景是一个镜头,再由许多镜头合组成一个大的镜头。作者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是具有魔法效果的“中国套盒”,像他的一部名著《绿房子》,全书共由5个故事组成,写时读时必须兼顾人物、影物、空间、时间的时时轮换的多角度、全方位变化。好处是令读者产生很强烈的参与感与在地感。另一个例子是《酒吧长谈》,全书分4部分,也是略萨的巅峰作品之一。(摘自2010年10月9日《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