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自己人,讨好外国人
2010-04-29凯文
凯 文
在“中国热”的大潮中,不少西方年轻人前往中国寻找工作。甚至,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最佳乐园”。
2001年,当时24岁的德国建筑工程毕业生霍尔斯特,就是怀着此种梦想到了北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先答应给他职位的美国公司突然变卦,使他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我没有住处,也不知道如何找到房子,因为当时外国人只能住在划定的地区,而且没有英文租房市场。”
百般灰心的霍尔斯特决定向德国驻华机构求助,但在城里转悠时他撞上了一个“签证顾问”——一个靠帮人填写签证申请表赚钱的中国人。此人热情邀请霍尔斯特为自己做翻译。霍尔斯特擅长德语、英语等语言,两人一拍即合。这样他有了免费住宿和第一份工资。半年后,霍尔斯特被一个中国富人家庭“相中”,專职辅导他们15岁的儿子学英文,工作清闲但收入颇高。此后短短几年,霍尔斯特完成了德国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跳槽”经历,先当建筑工程师,然后在“德国中心”做顾问……甚至,他还成为大型活动的“商业明星”,参加中国代理商安排的商业活动,获得了无数订单。
“有些中国人开会时需要一些西方人扮成商人、医生或政治家,这样可以使活动具有国际情调。”金发碧眼的霍尔斯特说。实际上,他看上去非常严肃,也显得老练。他的任务就是坐在台上,一言不发,需要时发一下“名片”。“‘国际专家无需讲话,也没有人期望我们说中文”。他对此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只有一次例外,他要签署一份价值5200万美元的贸易合同,签字时下笔下错了地方。不过,大家并不介意。如今,霍尔斯特住在北京一个高级住宅区,那里一应俱全。“我拿着和工作不相符的高收入。”他说,父母来北京探望他时都大吃一惊。
在北京还有一些生活了数十年的外国人,德国人克罗伊特就是其中之一。他话不多,说起话来慢慢悠悠,不时会停顿,好像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反而使他的动作变得越来越缓慢了。“在北京,在中国,一切都不可思议,你得向中国人一样学会克制、忍耐。”他说。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住在北京,经历了中国的文革、持续加速的改革开放以及今天朝着“世界强国”目标的和平崛起。
克罗伊特的工作是在中国推销德国电影,帮德国片商建立与中国的联系。他也自己拍片,搞电视片和电影片的生产。他得意地说:“凭我目前在北京的关系,不费什么事就可获得不菲的报酬。”多年来,他已经编织了一个牢靠的关系网。(摘自德国《霓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