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学生的蓝白领

2010-04-29

21世纪 2010年2期
关键词:蓝领生活费薪水

吴 绢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敲打键盘。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敲门进来,穿着我们大学标志色的暗红与橘黄交织的T恤衫,紧身牛仔裤,以及很拉风的UGG的靴子。凭着我以前当时尚记者的底子,我一眼看出她的妆也是精心画过的,虽然淡得若有若无。她应该算是很普通很普通的美国大学生的日常打扮。所以我也想当然地以为她是我哪门课的学生。正要问她姓名,只见她却朝我微笑一下,直奔我的垃圾桶而去。半秒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她是来倒垃圾的。聊了一小会儿,才知道她的确是本校的本科生,倒垃圾是她求学之外的另一个临时职业。

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很多蓝领工作都变成了学生生活费的源泉——清洁工,剪草工,推雪机工,处处能看到大学生稚嫩的面孔与认真的表情。计算机房,大学餐厅和图书馆的各种初级工作更几乎被在校大学生垄断。不单是大学校园,很多的校外蓝领工作,比如送比萨、形形色色的快餐店,销售、发传单也都是大学生的天下。大学生愿意担任这样的粗重活,当然最主要是生计所迫,要赚学费生活费。另外一个很显然的原因来自美国社会对蓝领的宽松态度,就连总统们也热爱在竞选时强调自己的蓝领出身。即使像小布什这样天下皆知的太子党,都硬要让自己漂“蓝”一把——硬要把自己与德克萨斯牛仔这样深入人心的蓝领草根形象紧密联系起来。

职业不分贵贱——是一个听上去让人颇为心动的社会理想。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该算是离这个理想比较近的一个国家——至少表面功夫做足了样。所以很少看到趾高气扬的政府高官或者颐指气使的有钱人。美国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因此也显得比较温敛有度。人少的路上与陌生人点头微笑问声“How are you?”算是再平常不过的礼仪。在学校的楼道里,大家见到院长会彼此问声好,见到清洁工也会彼此问声好。当然,院长见到清洁工,通常也会彼此问声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有钱人没钱人,有权人普通人,有地位的没地位的,都让人感觉颇有身份和腔调。

不知道是为了显得不失身份,还是一辈子下来的习惯,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的父亲每次在餐馆吃饭,都要和服务生热烈地聊上好一阵,好像不搞到彼此亲热得像叔叔侄子不罢休。最后给服务生的小费自然也是加倍地亲热。这一点,美国概念似乎和中国概念正好相反。美国概念是故意忽视职业之差来显示涵养和身份;中国概念是矜持地保持距离来体现地位和腔调。在美国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费尽心思抹杀职业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例子。这些心思已经延伸到言谈举止之外。比如穿衣,休闲、运动装的持续流行,非常有效率地抹去了职业的可视差别。休闲的衣着再暴露,也不会暴露出一个人的职业底细。

学生的蓝领工作,除了赚生活费,当然也很赚生活经验。没有围墙的美国大学很下力气鼓励自己的学生去了解社会实践人生。我给学生做职业咨询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告诉他们哪种职业好哪种不好。而是要问问他们以前的工作经验是什么,将来的兴趣又是什么。就像谈恋爱,他们只有自己去尝试,才明白什么适合自己。我的工作就是借给他们一些视力,帮他们发现自己想要的和适合自己的。至于薪水,他们在选专业的时候就已经比较清楚本行业的初级薪水。要想高薪早就去学了法律、医药、金融。如若满怀报国心又自甘清贫的就去参军,或者从政。所以很少有人会问我关于薪水的问题。

找工作的过程也很符合美国人的行事方式,比较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天上掉馅饼的几率就跟路上偶遇巴菲特,他老人家突发慈悲指点你买支股票,然后一夜暴涨一百倍的几率一样低。所以不如脚踏实地,从实习做起。很多的专业都有实习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实习找到工作。我视觉营销课上的一个学生已经在一个美国知名品牌做到了总管好几家当地店铺视觉营销的职位。对于他,毕业就意味着升职。相对于蓝领工作,与专业相关的白领工作也许更能把你放在有利的起跑线上。(摘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猜你喜欢

蓝领生活费薪水
报告:中国蓝领群体月均收入5 000元至8 000元
发愁
完形填空二则
未满60周岁四种情形可主张被抚养人生活费
王建清为蓝领代言
郭锐20年磨炼成“蓝领状元"
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活费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蓝领“高薪”背后的尴尬
薪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