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英子的故乡情

2010-04-27

世纪 2010年3期
关键词:牌楼马鞍山周庄

刘 冀

冯英子(左)与作者合影

得知冯英子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万分惊愕和悲痛,不禁想起他对故乡的一片殷殷之情。

冯英子1915年出生于昆山,自幼家贫失学,靠自学自立谋生,一生坚持爬格子,而且一爬就是七十余年,在新闻界有口皆碑,被誉为“老报人”。在淞沪抗战时,年仅17岁的他将日机轰炸昆山的暴行写成生平第一篇报道,就此进入报界。之后他被《昆南报》聘为记者,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新闻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新闻战线上经久磨练,先后担任过香港《文汇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等10余家报社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等职,于1993年从《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岗位上离休后,仍笔耕不辍。他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新闻工作有特殊贡献的证书。

冯英子虽然在年轻时就离开家乡,但在浓厚乡情的驱使下,他关爱和眷恋自己的故乡,抒写了不少含有深情的文章,如《为马鞍山祝福》、《刘过和马鞍山》、《龚自珍和马鞍山》、《马鞍山上翠微阁》、《古镇新塔说周庄》、《写周庄全福寺》和《读叶楚伧纪念集》等篇。他在《为马鞍山祝福》中写道:“当沪宁车经过昆山之时,远眺它如马鞍般的形体,对于我来说,常常会唤回失去的童心,有着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出他对家乡故土纯真的眷恋。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县社会和经济发展快速,每逢昆山开发建设项目和开展重要活动,他以割不断的思乡情愫,“求必应,应必果”,四处奔波,全力以赴。

1981年,昆山县政协恢复文史征集委员会,开始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文史资料。其时冯英子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他接到征稿信函后,不顾繁忙的社会活动和自身的工作,很快走笔成文,寄来了《五十年前的昆山点滴》一文,回顾抗战前后昆山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并在文后写上:“我生于昆山,1932年挤进了这个‘社会’,因为接触不多,而当时也只是一个小角色,了解的也不多。如实记下一点当时的印象,供《昆山文史》读者参考罢了。”他的这种谦逊的风范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他以亲身经历又陆续撰文,为《昆山文史》寄来了《逝者如斯夫——我的青少年时代》、《我吃了几趟官司》、《回忆大西门外》和《关于叶启源》等文章,丰富了昆山的文史资料。

1989年12月,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昆山县志》首发式,冯英子应邀参加。那天,当他拿到重重厚厚的装帧精美的《昆山县志》时,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动情地说:“我是一个昆山人,今天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和自豪。昆山能出这样一本书,着实不是易事,这里不仅反映了昆山市委和各级领导对精神文明的重视,也反映了编纂者的大手笔,大气派,作为一个昆山人,我要向他们表示敬意……”他的每句话都对家乡富于浓厚的深情,给家乡人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事后,他热情洋溢地以《贺〈昆山县志〉出版》为题,撰写一篇文章刊登在《文汇报》上宣传昆山,扩大了昆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上世纪90年代初,昆山亭林公园进行改建,在公园大门前的广场南端建造了一座大牌楼。其时牌楼的石柱前后两侧需要两副楹联,负责改建工程的市领导去上海向冯英子请求帮助撰写对联,使牌楼锦上添花。他谦和地说:“我很高兴能给我一次为家乡服务的机会。”学问渊博的冯英子怀着盈盈的乡情,欣然允诺,为家乡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归奇顾怪峰高文笔毓千秀,

玉润石灵山名马鞍传万方。

亭亭秀秀此间洞幽桃源阁胜翠微,

林林总总是处莲开并蒂华结琼瑶。

昆山亭林公园门楼的楹联,由冯英子题词

冯英子的两副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把亭林公园、马鞍山的人文景观和“玉峰三宝”囊括其中,而且用“亭亭秀秀”和“林林总总”这些重叠的词组,不但表达了亭林园神韵的内涵,而且凝聚了冯英子对家乡历史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他完成创作后,又四处奔波,诚邀上海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和张森分别用行书体和隶书体书写成条幅。行书厚重清美,隶书重金石气,与诗文珠联璧合。

大牌楼竣工后,1993年亭林公园又在牌楼北侧新建了一座大照壁,与大牌楼交相辉映。在设计图纸时,设想照壁上的玉石浮雕画要有体现昆山水乡风情的景观。冯英子闻讯后,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帮助筹划,奔波于昆山和上海之间,多次前往上海大学,推崇国画系主任、著名画家汪大伟设计创作。如今照壁玉石浮雕的画面上,展现出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渔帆舟楫、秀山松柏,高空流云,结队雁群等景观图,呈现了江南水乡无限风光美不胜收。现在,嵌有玉石浮雕的照壁耸立在亭林园前,成为亭林园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每当回忆起冯英子关注家乡昆山的悠悠往事,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与周庄结下了深厚的情结。

1989年金秋季节,冯英子和文友顾廷龙、郑拾风到周庄参观。当他们步行至古镇和新区交界处时,陪同的镇领导介绍说,为了增添古镇韵味,准备在此建造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与全福塔对峙互映,牌楼上的楹联尚未落实,并向他们求文索句。冯英子出自对家乡的情愫,满腔热诚地说:“为家乡服务责无旁贷,我来应征吧。”接着对同行的顾廷龙说:“请您也帮我出一份力。”不满10天,他就托人送来分别由大师顾廷龙和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撰写的两幅书写风格各异的墨宝。冯英子用他的诗笔写道:

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

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

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

百尺凌空塔影横斜景亦奇。

冯英子文思细腻、性情儒雅,巧妙地将周庄古名“贞丰”作为上下联的对首,字里行间对周庄人民坚持走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取得丰硕成果表示赞誉。另一幅对联又巧借苏东坡的诗句,古为今用,上联将水乡古镇至真至美的风光展示无余,下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全福塔和石牌楼遥相对峙的美景,真是妙笔显才智。

冯英子(左四)参加纪念沈体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时,与《苏州日报》、《昆山日报》同行合影

1999年,周庄举办’99国际旅游艺术节暨文学大奖赛前夕,决定选择部分有关周庄的文学作品汇编成《悠悠周庄情》,同时准备选用冯英子的两篇关于写周庄的文章:《古镇新塔说周庄》和《读叶楚伧纪念集》,便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他在回信中自谦地写道:“我的文章很欠缺,如果你们一定要收入《悠悠周庄情》,我没有意见。”态度是如此平淡和诚恳。

2000年1月,周庄举行沈体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暨沈体兰故居揭幕仪式。冯英子是沈体兰生前挚友。举行活动的那天天寒地冻,他天刚亮便从上海驱车到达周庄。在会上,他面对众多宾客,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重视教育、科学兴国的历史新时期,周庄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渗透历史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教育。沈体兰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周庄恢复他的故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要学习沈体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建设好新周庄。”他发自肺腑的讲话寄予周庄很大的鼓舞和希望。

2000年春,冯英子的第18本著作《劲草·冯英子自传》即将出版。该书前十篇回顾了他青少年时期在昆山生活和办报的史实。昆山市有关部门邀请他在昆山举行出版首发式,冯英子婉言谢绝。他在回信上坦然地写道:“我从内心感谢故乡人民的关心,谢谢你们的好意。不要拘形式,我只要把书能送到读者的手中,就是我最大的愿望。”那年4月,笔者有幸去上海拜访冯英子。他老人家见到我,谈笑风生,那确实是如沐春风的享受,最后他高兴地说:“来得好,我的自传出版了,帮我带一部分到昆山和周庄去,送给家乡的新老朋友。”那天,他将亲自签了名的12册《劲草·冯英子自传》交给我,并嘱咐我送给昆山和周庄的有关同志,送书时需帮他要一张名片寄回,以便于与家乡的读者相互沟通和征求意见。我被他炽热的心所感动,回到周庄,按照他的吩咐就将他的作品一一送到他所关心的同志和读者手中。为冯老向读者送书,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猜你喜欢

牌楼马鞍山周庄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京城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搭纸牌楼
可圈可点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周庄古镇
马鞍山塑造转型“新马力”
你知道周庄吗
漫谈北京牌楼(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