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差异的实证研究

2010-04-26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重庆40004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6期
关键词:工业效率信息化

●何 伟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重庆 400041)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副总统戈尔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由此引发了美国经济持续10年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为了给美国政府最高宏观决策提供数量分析依据,美国商务部从1998年4月15日起,定期发布《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其中对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总结性描述,报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着决定作用。[1]

信息技术投资在过去30年间一直增长,无论是相对看还是绝对看都有这种增长的趋势。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准确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 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2]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3]查尔斯·琼森切尔建立测度信息资源与经济生产率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4]Weill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5]Yosri研究了31个主要食品公司1987到1990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6]Mahmood等分析了IT投资对公司生产力的影响。[7]Dewan and Kraemer就生产函数中IT对GDP的影响问题,用36个国家1985到1993年的数据进行了关联度分析。[8]Theophanis Stratopoulos,Bruce Dehning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9]Christopher Gust,Jaime Marquez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92年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对其他的工业化国家却没有同样大的作用。[10]Peter E.D.Love,Zahir Irani对 126 个建筑机构作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11]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编制投入产出表,研究国家或区域信息化的投入产出关系,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如:朱幼平(1996) 对1980年—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12]贾怀京、谢奇志运用回归的方法测度了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3]袁正得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14]常永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水平落后。[15]马生全等基于R.M.Solow余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给出了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数学模型。[16]王梅英、王玮讨论了全国31个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给出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行榜。[17]

(2)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如:苗建军讨论了社会信息化的就业结构解析。[18]陶长琪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19]尹海洁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20]汪斌、余冬筠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21]

(3) 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如:郭东强、王志江提出了测算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企业产出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22]王志江、郭东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问题。[23]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第一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2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现有研究虽分析了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并未涉及信息化的效率问题,虽然投入产出法能反映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但计算繁杂,费时费力且会出错,一般用在国家或区域间的分析,对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进行定量评估很困难。

(3)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如:陶长琪认为“信息化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19]而汪斌、余冬筠认为“信息化对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比较弱”[21]等。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如:郭东强、王志江[22]与苗建军[18]的工作。

(4)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在影响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分离出信息化的作用,并给予定量的评价,建立测度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指标。测度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效率。

为了保证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他矿采选业、其他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年—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表1 设定的行业代码

2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贡献率的测定

2.1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行业信息化水平由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O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O2、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O3、行业新产品销售利润O4、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O5、行业中拥有的大中型企业数O6、行业总资产贡献率O7、行业人均创利润水平O8、行业增加值O9、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O10、行业销售额O11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2004)。

由于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计算的信息化水平结果(排序)总体一致,本研究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24]以2003年为例,信息化水平I(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发现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2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贡献率的测定

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Y(行业总产值),A(技术进步水平),K(资本投入量),L(劳动投入量),I(信息化水平)。把公式(1)写成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信息的产出弹性。A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他技术因素。(2) 式取对数:

运用回归分析可估计得γ。

本研究中,Y用行业增加值,L用行业人数。

由于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岭回归进行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岭回归分析(k取0.1)。对36个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由低到高排序,发现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排序

通俗地说,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位,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指数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尽管上述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绝对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研究

3.1 信息化建设效率指标的提出

上面回归分析求得的γ是信息化对总产值的贡献率,表明信息化指数的对数增加一个单位,相应的行业产出指数提高多少单位,这还不能明确地揭示信息化水平的投入产出关系。信息化建设效率指标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它能反映单位信息化水平带来多大的经济增长。

γ实际上起着分离因子的作用,即γY可以认为是信息化带来总产值变化的部分。因为α+β+γ可来总产值变化的部分更合理、更科学。

衡量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指标(θ):

3.2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测度

为了保证α、β、γ之间的可比性,用岭回归标准化后的系数计算。计算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2003年),并按升序排列,发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4。

表4 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排序

3.3 信息化水平和效率的结构差异

对于I,大于I归入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小于I归入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对于θ,大于θ归入信息化建设效率高的行业,小于θ归入信息化建设效率低的行业。

以I为横轴,θ为纵轴,可得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效率的组合图。

图 信息化水平和效率的组合

第一象限表示信息化水平高、信息化建设效率高,双高的行业。如:H2,H10,H18,H19,H28,H34等行业。

第二象限表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效率高的类型。如:H1,H6,H11,H12,H24,H26,H27等行业。

第三象限表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效率低,双低的行业。如:H3,H4,H5,H7,H8,H13,H14, H15, H16, H17, H21, H22, H23, H33,H35,H36等行业。

第四象限表示信息化水平高、信息化建设效率低的行业类型。如:H9,H20,H25,H29,H30,H31,H32等行业。

4 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 研究结论

(1)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可能由于评价指标和数据选取等原因,某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比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而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比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问题。

(2) 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绝对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 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缺乏协调、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切实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存在四种可能的组合。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差异与信息化建设效率差异研究,为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探寻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机理和实现途径提供可能的参考。

4.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目前设定的指标体系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但存在着指标间相关性较大的缺陷。同时,纵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及来源不完全可比,影响实证结果的精确性。

(2) 虽用岭回归方法削弱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但仍然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要探索新的方法进一步解决,这对实证研究的精确性至关重要。

(3)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只是阶段性的,还需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此外,限于作者的知识储备,大量文献和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也有待于进一步去揭示。

[1] Magherio,etal.The EmergingDigitalEconomy U.SDepartmentof Commerce[EB/OL].[2009-11-23].http://www.ecommerce.gov.

[2](美)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M].李必祥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日)鬼木甫.日本的信息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李京文,等主编.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4] Charles,J.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produc tivity[J].Information Economicsand Policy,1983(1):13-35.

[5] PWeil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in informa 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erformance:a study of the valuemanufacturing sect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tch,1992(4):307-333.

[6] AYosr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pendituresand revenue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large corporations[D].Minneapolis:Walden University,1992.

[7] MGMahmood,etc.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organization petformance:a lagged dataanalysis[C]//Khosrowpour.Proceedingsofthe1998ResourceManage men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arrisburg,Pennsylvania:IdeaGroup Pubishing,1998.

[8] Dewan,Kraemer.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ountry——leveldata[J].Manage mentScience,2000(4):548-562.

[9] Theophanis Stratopoulos,Bruce Dehning.Does succ essful invest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lve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0 (38):103-117.

[10] ChristopherGust,JaimeMarquez.Internationalcompar isons of productivity growth: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J].Labour Economics,2004 (11):33-58.

[11] Peter Love,Zahir Irani.Anexploratorystudyofinformation technologyevaluationand benefitsmanage ment prac ticesofSM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Informa tion&Management,2004 (42):227-242.

[12]朱幼平.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情报学报,1996(5):5-8.

[13]贾怀京,谢奇志.我国各地区1994年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6):358-361.

[14]袁正.关于我国信息水平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3(10):67-69.

[15]常永华.信息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03(1):92-95.

[16]马生全,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方法初探[J].经济数学,2003(1):63-67.

[17]王梅英,王玮.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数理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41-45.

[18]苗建军.社会信息化的经济结构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1999(4):90-97.

[19]陶长琪.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4):69-71.

[20]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2(6):116-118.

[21]汪斌,余科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22]郭东强,王志江.论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对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 [J].管理信息系统,2000(10):36-38.

[23]王志江,郭东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分析 [J].运筹与管理,2001(1):77-81.

[24]何伟.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59-64.

猜你喜欢

工业效率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跟踪导练(一)2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