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 30例
2010-04-25柳传鸿沈桂根陕西省汉阴县妇幼保健院汉阴725100
柳传鸿 沈桂根 陕西省汉阴县妇幼保健院(汉阴 725100)
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开展系统的中医药治疗能较好地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笔者应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入选 60例,均为 2006年 10月~ 2008年 12月本院住院部或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0例中 ,男 17例 ,女 13例;年龄 45~ 72岁 ,平均60.2± 4.6岁;病程 25~ 110 d,平均 35.2± 29.6d;病情轻度 22例,中度 8例。对照组 30例中,男 16例,女14例;年龄 51~ 72岁 ,平均 65.0± 5.5岁 ,病程 27~116d,平均 38.8±28.6d;病情轻度 24例,中度 6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执行。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证属气虚血瘀,且处于恢复期的病人。排除西医诊断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加味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药用黄芪 40g,丹参 30g,牛膝、水蛭、芍药、枳壳、桔梗各 10g,地龙、熟地、川芎各 15g,桃仁、红花各 8g,当归12g等;偏肾阳虚者,温阳益肾,益气养血,药用制附片、紫河车、仙灵脾、肉苁蓉、山萸肉、肉桂、茯苓、丹皮等;肢冷明显者加附子;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气阴亏损明显者加生脉散。每日 1剂,2次 /d。对照组口服维脑路通胶囊(天津飞鹰制药有限公司),用法:口服,2粒 /次,2次 /d。 两组患者均以 4周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医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评价中医病例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
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 46%~ 89%;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 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在 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 18%以上。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 2。
表2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中医证候改善率为 9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缺血性中风病属中医“中风”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虚证兼以血瘀为甚,瘀虽由虚而起,但瘀积已甚,则新血不生,正气无由恢复。近几年研究发现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占很大比例。不少学者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在于正气亏虚。正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必致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七情、劳倦、外邪诱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养;或阳亢风动,痰火上蒙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候。脑部缺血的一系列表现实则与血液运行失调关系密切。
加味血府逐瘀汤通过活血化瘀达到祛痰排浊的目的。方药中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更加桔梗、枳壳、牛膝宽气通脉。全方诸药配合可使血流气行,瘀散郁解,上开下行,气血流畅,经脉调达。现代研究发现桃仁、红花、当归、地龙活血作用主要与其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有关[4];水蛭能破血逐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抗炎等作用,能改善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缺失,且安全性较高[5]。当归、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类药物有显著降 TG、LDL-C及升高 HDL-C等作用,对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能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脂[6]。川芎、桔梗、枳壳、丹参、牛膝行气活血通络,其性上行,可协同达于脑络,溶解血栓,使脑组织供血恢复正常,并能使整体气血流畅,脏腑功能健旺为臣药。现代研究证实川芎中所含之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可以减少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防止血液黏滞度升高[4];黄芪补气以行血滞、温通经脉;丹参活血祛瘀,安神养心,两味共为佐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反应增强,对脑组织有加强营养和修复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功能[4]。诸药相伍,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之气虚血瘀型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 杨秀清,袁有才,段永宏,等.中医辨证配合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方案 2200研究.陕西中医,2007,28(6):671-672.
[2]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 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刘西华.血府逐瘀汤在近代医学中应用 [J].福建中医药,1988,19:58-60.
[5] 李可建.水蛭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311.
[6] 周 健.化瘀通脉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8例[J].陕西中医,2009,30(10):1307-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