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2010-04-25
(徐闻县中医院,广东 徐闻 524100)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身疾病。为了观察中药辨证论治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2008年2月-2010年2月,徐闻县中医院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予口服降压药与中药辨证、单纯口服降压药治疗,比较两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年实用本)高血压诊断标准[1]: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张压≥90 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严重心、肾、肝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男46例,女44例,平均年龄(60.3±10.2)岁,收缩压(163.14±14.51)mmHg,舒张压(92.61±9.65)mmHg,心率(76.03±9.63)次/min,BMI(24.55±2.23)kg/m;对照组男42例,女48例,平均年龄(60.83±10.6)岁,收缩压(163.86±14.63)mmHg,舒张压(92.07±9.87)mmHg,心率(75.85±9.42)次/min,BMI(24.88±2.73)kg/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予单纯口服降压药治疗,治疗组予口服降压药与中药辨证综合治疗。
1.2 观察指标 病人住院天数,两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下降幅度,心电图异常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单纯口服降压药,给予六类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中的1种,治疗2两周后若血压仍未控制到正常,给予增加药物剂量或加用另1种降压药。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特点,采用辨病与辨证、分期与分型双重诊断方法,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型,观察疗程6周。肝火亢盛证:用羚羊钩藤汤加味: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生地黄、白芍、甘草、浙贝母、茯苓;阴虚阳亢证:以建瓴汤治之,药用:代赭石、龙骨、牡蛎、山药、白芍、砂仁;阴阳两虚证:用右归丸治之,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鹿角胶、枸杞子、附子、肉桂、菟丝子;痰湿壅盛证:用大定风珠加味,冲服莱葛冲剂。
3 疗效标准[1]与结果
3.1 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比较 d
3.2 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幅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SBP与DBP下降幅度比较 mmHg
3.3 两组心电图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心电图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高血压病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继而产生复杂的内脏病变引起全身性疾病。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必须掌握如下原则:中医辨证用药与西药相结合;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中药研究成果相结合;降低血压、改善症状与预防并发症相结合。临床处方用药时尽量使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药,不用或少用无降压作用的中药,杜绝用升压作用的中药;尽量选择针对高血压病不同病理环节的中药,使其发挥协同作用,既能很好改善症状,又能预防并发症,充分发挥中药一药多效、一举多得的作用[2]。
综合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阴阳失调,气血失濡,风、火、痰的动扰,以及七情所伤而致。多为本虚标实,本虚者,可阴虚,可阳虚,可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然以阴虚为多见。标实者,或气滞,或血瘀,或痰浊阻络,或肝阳上亢,然以肝阳上亢多于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则眩晕头痛。筋急,甚则晕厥等症即随之出现。心肾为水火之脏,且心肝为母子之脏,肾水亏损则心肝阴亏阳热亢盛之症随之合并出现[3]。本研究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辨证特点,给予不同组方的辨证加减治疗,结合口服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观察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SBP下降幅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提示中药辨证论治结合口服降压药能有效改善症状、降低SBP、改善心电图异常等。
中药降压不如西药速度快、降压作用强,但部分实验和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展示了一些中药在降压的同时,还具有改善微循环、降脂抗氧化、保护内皮、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作用[4]。西药虽降压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价格较昂贵、远期降压作用不明确等。中西医结合能很好地弥补这些缺点。但目前对中药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应从多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对复方进行系统的多层次、多效应研究,以便筛选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同时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作用及分子机理,以便更好地提高降压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2]陈其剑.中药临床辨治高血压病[J].四川中医,2006,24(4):26-28.
[3]吕伍文.中药治疗高血压病8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4,32(3):38.
[4]吴理娟,李瑾.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5(3):l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