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标·教材·评价三位一体 强化高考日语“文化”考查(上)

2010-04-24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考试处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敬语日语言语

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考试处 高 升

1.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工具,文化是孕育语言的土壤。作为记录、传承和交流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一种语言必然带有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印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必然深受其语言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接受目标语国家文化熏染的过程,也只有深刻领会了语言之后蕴含的文化特质,才能精通这门语言。从「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跨文化交际)」实践来看,目标语国家的人们对于外国人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较为宽容,但对违背本国文化价值观的语用错误则难以接受,轻则造成尴尬,重则招致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水谷修先生认为:“日语学习本身若不伴随着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是不会有成效的。”金田一春彦先生则认为:“日本人的语言培育了日本的文化,所以要想弄清日本文化的特色……就需要了解日语的特征。”这两位先生的言论,恰好从两方面揭示了日语和日本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日语教学中的“日本文化”做出了明确要求,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意识……为学生打开一个直接认识、了解日本和世界的窗口,帮助学生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新课标》规定,必修课程应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指出“文化素养是实现得体交际的前提……文化素养的培养贯穿日语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始终”。关于文化素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新课标》规定: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书刊、影视作品及相关的日语网站等多种渠道,不断积累日本文化知识,加深对中日文化异同的认识。

○适当引导学生关注中日交流和日本社会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增进对日本的了解。

○通过图片、影视作品、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增强学生对日语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的感性认识。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关中日文化的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多使用日语。

《新课标》的这些论述确切无疑地表明,在中学日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日本文化的介绍,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2.高考日语对于日本文化的考查

对于“文化素养”是否应该在外语测试中考查,测试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无文化倾向测试”(culture-free tests),主张外语测试应尽可能回避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受测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另一种是“文化倾向性测试”(culture bias tests),又称“文化差异敏感性测试”,主张关注受测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对其能否在异文化环境中完成交际任务做出评价。笔者认为,作为对高中阶段日语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高考日语试卷的评价理念应当同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理念保持一致,采用“文化差异敏感性测试”,加强对日本文化的考查。

《新课标》将“文化素养”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背景知识、言语行为特征、非言语行为特征(见表1):

表1

高考日语学科在命制试卷时,在上表基础上对“日本文化”的考查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

2.1.文化背景知识

“日本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关于日本社会的基本常识”和“关于日本的基础知识”。前者主要指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人际交往习惯,以及其他一些日语学习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社会常识;后者则指有关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新编高中日语教材(人教版)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集中于「言语の広场(语言广场)」及「コラム(专栏)」两个栏目,如:第一册第103页介绍日本的地理概况和行政区划,第二册第102—103页介绍中日两国的友好城市,第三册第55页介绍日本的国体和政体,第三册第99页介绍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等等。

为了引导教师重视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实现课标、教材、评价“三位一体”,真正做到“所教即所考,所考即所学”。高考日语命题提出:人教版初中及高中日语教材中已出现的内容,原则上均可作为文化知识考点;凡教材中未涉及的内容,一般不作考点。从2000年开始,每年在“日语知识运用”部分的最后一至两小题进行考查(见表2)。

表2 高考日语试卷“日语知识运用”文化背景知识题考查点统计表

2.2 言语行为特征

日语的“言语行为特征”相当丰富,如:授受动词所反映的恩惠意识、敬语表达所反映的尊卑和内外意识、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所反映的性别意识、书面语和口语所反映的语域意识,等等。这些内容在新教材的「本文(课文)」、「文法项目(语法)」、「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交际用语)」里均有体现。新教材第四册要求学生「文化による言语习惯の违いを意識する(意识到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习惯差异)」。该册第19课的课文专门讲述中日两国的「言语习惯の违い(语言习惯差异)」。对于日语“言语行为特征”方面的内容,高考主要在“日语知识运用”部分和2010年后将出现的“补全对话”部分进行考查,其中以下六种较为突出的“言语行为特征”是考查的重点:

2.2.1 恩惠意识

日本文化崇尚「义理人情(世故人情)」,这种文化体现上,就成为“待遇表现”或「やりもらい」,主要是授受动词的使用。某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初中级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时,授受动词的使用频率仅为日本人的37%。关于原因,有64%的学习者表示“缺乏使用授受动词的意识”,33%的人表示“对授受动词的用法掌握不够熟练”,3%的人则表示“不清楚”。可见,中国的初中级日语学习者很少使用授受动词的主要原因,并非不能掌握授受动词的用法,而是尚未培养出借助授受动词表达感激之情的文化习惯。

高考日语试卷每年在“日语知识运用”部分设2—3道专门考查授受动词的试题,如2009年含听力试卷“日语知识运用”部分第49题:

林さん,山田さんが场所が分らないって言っているので,会场までの地図を书いて_______。

[A]やっていただきますか

[B]いただいてください

[C]あげてください

[D]もらってください

2.2.2 敬语

日语被称为“看人下菜”的语言,这一点在敬语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日语的敬语,遵循“上下有别、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男女有别”的原则,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群体伦理”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比敬语表达形式本身更难以掌握的,是交际者对于上下、内外、亲疏、性别、身份、场合、心态、情绪等诸多因素精细微妙的把握力和分寸感。高考日语试卷每年都在“日语知识运用”部分设2—3道专考敬语的试题,如2009年含听力试卷“日语知识运用”部分的第47题:

「すみませんが,美術馆内での喫煙は________。」

「そうですか。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A]ご远虑愿います

[B]ご远虑致します

[C]ご远虑なさいます

[D]ご远虑くださいます

猜你喜欢

敬语日语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关于冬天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