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性格类型与产后抑郁关系的调查研究
2010-04-23张要珍张延丽
张要珍,张延丽,卢 明,焦 锐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常见的一种类型[1]。产后抑郁常于产后2 w内出现症状,也有约8%~15%的患者在产后2~3个月内发病。据国外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可低至 3.5%,高达33%[2]。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对婴儿的情绪、行为和认知发展都有负面影响。近来有研究表明,性格特征是发生产后抑郁的基础,个人的心理因素在产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本课题目的为研究哪种性格类型的产妇最易发生产后抑郁,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09年12月本市多所医院妇产科产妇438例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2岁~40岁,平均29岁,既往均无精神病史。
1.2 性格类型、抑郁水平判断标准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共88个项目,由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四个量表组成。E值、P值均以50分为界,E值>50分为外向,<50分为内向;P值>50分为不稳定,<50分为稳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由20个项目组成。总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作为标准分。标准分≥50判断为抑郁状态,其中50≤标准分<60为轻度,60≤标准分<70为中度,标准分≥70为重度[3]。
2 方 法
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等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研究对象的性格类型。抑郁自评量表(SDS)。EPQ、SDS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向产妇说明填写方法及每一问题涵义,让产妇独自作出评定。
3 结 果
不同性格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性格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例(%)]
438例产妇中出现产后抑郁者147例(33.6%),性格的内外向、稳定性对产后抑郁有明显的影响。内向性格、性格不稳定的产妇易患产后抑郁,尤其以内向不稳定者为多 (75.5%),外向不稳定者次之(43.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 论
妊娠和分娩对孕产妇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过程,故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比正常女性高20倍[4]。产后抑郁的发生受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躯体因素、生物学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心理压力、妊娠因素等方面,而对产妇性格类型与产后抑郁发生的关系研究较少。
4.1 性格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根据 “艾森克人格问卷”,可将性格大致分成4种类型:内向-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各型性格特点分别是①内向-稳定型:被动、谨慎、好沉思、宁静、有节律、可靠、温和、沉着;②外向-稳定型:好交际、开朗、健谈、有同情心、随和、活泼、无忧无虑、好领导别人;③外向-不稳定型:敏感、不安、好斗、易兴奋、易变、冲动、乐观、积极;④内向-不稳定型:喜怒无常、焦虑、严峻、庄重、悲观、保守、不合群、安静。
多项调查显示,性格和抑郁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系。产后抑郁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求全、固执、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倾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中;性格内向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性格开朗者[5];性格内向与不稳定者发生抑郁的概率较外向与稳定性格者均显著增高。不同的性格类型其心理状态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外向和内向不稳定者由于情绪变化大,造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外向和内向稳定者更差。4种性格类型比较,其中外向与内向稳定者的心理状态最易控制,而外向与内向不稳定者的心理状态最难控制[6]。
4.2 产后抑郁的其他影响因素
4.2.1 躯体因素 有研究结果表明,剖宫产比自然分娩更易有产后抑郁倾向[7]。剖宫产给产妇带来极大精神压力,术后行动不便、喂奶困难、无法正常饮食等一系列手术所带来的问题均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
4.2.2 社会因素 支持系统缺如,不良的分娩结局,其他因素如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等,均是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
4.2.3 心理因素 包括产妇性格、心理压力、家庭重视对象的改变等方面。
4.2.4 生物学因素 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分娩后的3 d~5 d内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4.2.5 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此外,过去有情感性障碍的历史、经前抑郁史等均可引起产后抑郁。
针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可通过做好健康宣教,加强支持系统,减轻产妇的思想负担,消除顾虑,避免产妇出现不良情绪等手段和方法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1]段得琬.妇产科身心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207-215.
[2]Cutrona C E.Causal attribution and perinatal depression[J].J Abnormal Psychol,1983,92(1):161.
[3]刘贤臣,唐茂芹,陈琨,等.SDS和CES-D大学生抑郁状况评定结果的比较[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19-20.
[4]乐杰.妇产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0.
[5]陈玉娟.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2,8(10):779-780.
[6]蔡东红,程兰君.孕产妇的性格类型与焦虑、抑郁发生关系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87-3589.
[7]林兰,杨文庆.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抑郁发病状况比较[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