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你自己的英雄——读杨利伟《天地九重》有感

2010-04-2365553部队

军营文化天地 2010年5期
关键词:杨利伟飞天航天员

文/月 飞(65553部队)

杨利伟也出书了?!

见多了影视、歌舞、体育类明星所谓的“大作”、“巨著”,见惯了他们的自吹自擂、无中生有,以及某些娱乐小报的煽风点火、无聊炒作,难免让人对这种跟风一般的“名人出书热”由惊奇转向厌倦、失望。尽管杨利伟六年前一飞冲天的英雄壮举至今还萦绕于怀,“中国第一、世界罕见”地由航天员揭密首次飞天之旅颇为吸引世人眼球,但说实话,当厚厚的一本《天地九重》摆上案头,笔者却并未产生先睹为快的猎奇冲动。而是疑惑,杨利伟难道也“媚俗”地写起了书?他还是那位“航天英雄”吗?尤其看到封面上 “时代英雄谈人生”这个宏大主旨之时,更是心绪复杂:我们选树、宣扬的不少典型都摆脱不了“流星”的宿命,而杨利伟,他昔日头顶上灿烂的星光将会在这本书发行之后黯然失色还是魅力依旧呢?

这就关乎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作为国家、民族一段重大历史的亲历者,杨利伟的写作技巧是否高超,文笔是否优美,故事是否精彩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态度是否真诚与负责,所述重点史实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和读者推敲,所讲成长经历是否能引起情感共鸣和行为自觉。而这,恰恰是传记类砺志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主人公是否具有可信度和可学性的关键所在。

翻开书卷,疑窦顿消。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以9章73节25万字的篇幅,真挚坦率地讲述了自己如何由一个懵懂学子成为遵规守纪的合格军人、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首位问鼎苍穹的中国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感悟,真实详尽地回顾了自己以及身后的航天人群体为飞天梦想插上腾飞翅膀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其飞天之前的隐秘生活、飞天期间的太空生活、飞天之后的名人生活等诸多好奇的愿望,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飞天之路远非一蹴而就、青云直上式的奇迹,而是一代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奋斗,一个多系统多人员亲密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本书还让我们分享到了作为军人的杨利伟对国家、人民、理想、信念、使命、责任、机遇、奉献等的个性化解读,作为男人的杨利伟对亲情、爱情、世情、友情、成败、苦乐、生死、名利等的真实性体悟。

掩卷感觉,杨利伟就像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位邻桌同学、同班战友。他曾调皮捣蛋地拿着弹弓打碎邻居家的玻璃,也曾在队列里扭头紧盯路过的女兵,他曾因长跑拖后腿长期被列入攻关队行列,也曾为工资待遇不如转业到民航的战友而产生思想波动,他曾遭遇空中停车的险情临危不乱,也曾面对纷至沓来的鲜花掌声茫然无措,他曾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出征,也曾遗憾地告诉国人在天际他没有看到长城……除了这些,我们看得更多的则是他对飞行事业的孜孜以求,对训练标准的精益求精,对名利生死的泰然自若,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心……俯拾书中那些真实细节折射出的人格魅力,还原出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真实杨利伟。原来英雄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也有缺点不足的优秀凡人。管窥杨利伟成人成才的成长轨迹,给人以诸多启示:虽然成功之路不可复制,不是人人都能像他那样成为“航天英雄”、“时代英雄”,但人人都可通过努力成为本职岗位的英雄,成为自己的英雄。基于此,笔者有意从书中提炼出几组关键词,撷取出几件真实事,或许有助于更好地镜鉴和烛照我们的人生道路。

志向·志气——去做你喜欢做的事

记得有一首颇有哲理的歌词:“林间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却说不出理由……”小时候的杨利伟就曾为两个志向纠结。看多了《铁道游击队》和呼啸而过的真实火车,萌生了当火车司机的想法,后来又因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家乡绥中县城的海军某机场观看飞行、跳伞、玩训练器械,机场上方的天空又成了他久久注目的地方。

在那个把考大学、捧“铁饭碗”当成唯一出路的年代,正念高二的成绩还不错的杨利伟毅然作出参加空军招飞考试的决定——这多少显得有些另类。感谢他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思想的开明,也佩服少年杨利伟敢为自己做主的志气,一旦觉得自己和蓝天有缘,便把“当飞行员”当成矢志不移的梦想追求。最终,他踏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大门,并一步步地朝着王牌飞行员的梦想抵近。

很难说一个人童年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会与多年后从事的工作有必然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若能有缘从事自己年幼时梦寐以求的职业,一定是件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情。正如杨利伟所言:“你要让你的爱好与事业目标尽可能一致,有情感的内因起作用,更容易促使你事半功倍地达到成功。”遗憾的是,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容易在树林里迷失方向,找不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个时候,从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起可能就是条终南捷径。

坚毅·坚守——坚持不懈地向目标奋进

当飞行员,当战斗机飞行员,当航天员,当首飞航天员,在杨利伟看似越飞越高的飞天之路上,其实面临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挫折。

1992年可谓杨利伟的人生低谷,先是遇到“强五”战机“空中停车”,经历差点机毁人亡的惊险,紧接着是碰到部队精简整编,面临进退走留的选择;调到新单位后,迎接他的又是必须由强击机改飞不熟悉的歼击机,以及驻地偏僻家属无法安置等难题。在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不少飞行员选择了转业。杨利伟经过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还是决定留下,他说:“时常梦见自己被停飞了,醒来后有种想流泪的难过。飞的梦想一直支撑着我,为了热爱的飞行事业,顶着压力也是要坚持的。”

在杨利伟执行首飞任务的2003年,更是世界航天界的多事之秋: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遇难;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偏离落点400公里;巴西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无存,21人遽然丧生……飞还是不飞?杨利伟并非不知道飞行的辛苦与危险,但他和他的战友选择了坚持:“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奉献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我不会动摇。”

人生之路,关键的也就那么几步。我们不妨设想,倘若没有这份执著、坚毅,没有这份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坚守,杨利伟还能千里挑一地被选拔进14名航天员队伍之列吗?还能在飞天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吗?难怪杨利伟庆幸自己在面临一个个拐点时没有选错方向。

光荣·光环——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在部队流行这样一句话:给你任务,就是给你信任、给你荣誉。

杨利伟等人无疑就是幸运的时代宠儿。因为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一度中断的航天员选拔在上世纪90年代应时而生。第一代航天员将有机会去实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然而,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历史会把这一光荣而又艰险的重任赋予谁呢?

客观地讲,刚选拔进航天员队伍时,杨利伟并不是最突出的一个。一大半人年龄比他小,学历比他高,甚至是双学士,杨利伟只有大专文化,数学和英语都是弱项。不服输的个性让杨利伟从起跑线处就铆上了劲。在他看来,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往往不是才干最出众的人,而是能坚持到最后一秒的人。5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在上半夜睡过觉;密密麻麻的图表和键钮印在脑海,比自己的手纹还熟悉;随便说出舱里的任何设备的名称,他能马上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及操作规程……尤其是在14名航天员均踏过58级 “天梯”(58门课程)后,杨利伟更是意识到:要想受领这个千载难逢而又稍纵即逝的光荣任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于是,他稳扎稳打,更加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每一场考核。从14人到5人,再到3人,再到1人,杨利伟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超越了别人,最终在炼狱式的考核和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拿到了问鼎苍穹的入场券。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航天英雄杨利伟驾“神舟”平稳着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3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飞船着陆时间正好是当天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之时。从此,杨利伟的名字与“万户升天”、“嫦娥奔月”等美好传说一道在历史星空亘古流传。

每当回忆起那辉煌时刻,杨利伟都会不无感慨地说:“机遇是一个长相奇怪的动物,它的脑袋只在前面长头发,后面没有。也就是说,当机遇迎面而来的时候,只能抓前面的头发,一旦溜走,就无从下手了。”

知恩·知责——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杨利伟出名了。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至;重金请他代言、出书、做广告,诱惑重重。如何看待名利,如何看待荣誉,成了测试一个人人品素质的试金石。

杨利伟是谦逊的。他说:“14个航天员都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换作是他们一样能完成任务。”“航天英雄这个称号不仅仅是授予我的,它代表了一个群体,代表了一个大事件,代表了民族的一种精神,我本人只是一种象征符号。”

杨利伟是低调的。参加的活动除了报告会,更多的是与公益事业有关的活动,而且不管什么活动,都没有传说中的出场费,始终保持了一名军人的本色。更多的时间,则是与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专家一道座谈,整理太空之行的记录,回忆过程,补充数据,描述自己的生理感觉和心理变化,提出意见建议,并将首次飞天的经验以及教训向战友倾囊相授。

杨利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他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妻儿的伴侣之情、战友的手足之谊、组织的培养之功时刻地记在心中。通览全书,如果把第六章“太空一日”看成本书最为吸引眼球的一幅精美画卷,那么第八章“我的高天厚土”则是本书最为触动心灵的一场小夜曲协奏。铁骨柔情的杨利伟饱蘸深情的笔墨,让情如大山厚重的父亲、爱似长河蜿蜒的母亲、宛若平常一首歌的妻子、未来不是梦的儿子,还有亲如手足的战友温情脉脉地登场。亲情、爱情、友情在书页里合奏出了一首动人心弦的乐章。

我们还欣慰地看到,杨利伟更是一个清醒的梦想者。在荣誉面前,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还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下一步要做什么。“自加加林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位航天员遨游太空,我只是一个后来者。”“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我国的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迎头赶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杨利伟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一名航天员,一刻也不敢也不能懈怠。即便如今肩头缀着金灿灿的少将肩章,担负着领导职务,他仍和其他航天员一道,每天坚持着高强度训练,甚至渴望着有一天再次飞回蓝天。这份对梦想的执著和坚守,让人怦然心动,就像春天的一株草,时刻充满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张力。

(“时代英雄谈人生”系列丛书之《天地九重》/杨利伟著/解放军出版社/定价:36.00元)

猜你喜欢

杨利伟飞天航天员
飞天之梦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的航天员手记
我要当航天员
航天英雄杨利伟
飞天
来吧,少年航天员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