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石头记』——成空驻藏某场站营造高原石励志文化风景线纪实
2010-04-23胡晓宇钱小军摄影刘应华
文/胡晓宇 钱小军 摄影/刘应华
走进成空驻藏某场站,从机关到连队,从外场到偏远导航台,路边、草坪、林中,随处可见一块块刻着励志格言和兵心警句的高原“文化石”。这138块石头形态迥异,上面雕刻的内容和字体也各不相同,但每一块都浸染着雪域烈日酷寒侵蚀的印迹,都弥漫着官兵笑傲艰苦的精神,悄然连接成了雪域军营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石”诞生记
场站地处偏远雪域,信息相对闭塞,飞行保障任务繁重,提供特色文化食粮对官兵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去年深秋的一天,场站政委张传学望着营院周围漫山遍野的石头,不禁眼前一亮:“利用这些特殊资源,让官兵自己动手,营造高原独特的石头文化风景线,活跃生活,净化心灵,激励精神!”
张政委的想法得到了官兵们的赞同。政治处杨强主任当即召集文化骨干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敲定了《营区石头文化建设布置草案》,并在站局域网上开设了“石头文化”论坛,广泛征集官兵的意见建议。
紧接着,上山选石头,便成为官兵业余生活的欢快旋律。场站营区四面群山环抱,山涧里流淌的泉水把棱角分明的山石打磨得富有韵味,但要选一块展现军营文化特色的石头却并非易事。每每发现一块形状独特的石头,官兵们便围在一起仔细端详。初选回部队后,再反复揣摩,选中最有特色的。而为了确定摆放位置,也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在官兵们心里,这石头,是神山圣域坚强性格的象征,更是戍边官兵执著精神的图腾。
“文化石”塑造记
充满个性的高原石,为官兵的业余生活平添了绚丽的色彩。但要让它们融入军营性格和文化,仅形态独特远远不够。场站政治处充分发挥基层主观能动性,要求每一名官兵写一条刻在石头上的励志名言警句,收集推敲后,根据各基层单位的特点确定所用内容。
高原石坚硬无比,普通刻刀一碰就火星四射,不小心很容易被碎片击伤。为此,政治处在军营广播中设立了《金点子》栏目,广泛征集刻石妙招。四站连五期士官谢小山沿着要雕刻的字形涂上硫酸,利用浓硫酸的腐蚀性软化石头,雕刻速度大大提高,“硫酸洗石雕刻法”立刻在场站推广。
通信连外线班三期士官张辉,在雕刻时听指导员朗杰旺堆嘀咕:“浓硫酸造价太高。”他突然想到外线班的喷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在要雕刻的石头上不断喷火,石头稍松软再雕刻,还真试出了“火烤石头雕刻法”。
紧接着,防化连等单位又利用自身特有资源,相继创造了“防毒面具阻挡雕刻法”等“金点子”。业余时间,官兵们充满激情地赋予高原石精神内涵,这些他们心中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又陶冶着官兵们的精神和情趣,形成乐观向上的美丽循环。
“文化石”生根记
“一块块简单的石头经我们雕刻已不再简单,它成了我心中的‘灯塔’。懈怠时,‘奋斗进取’提醒我。训练放松时,‘练为战’鼓舞我……”这是通信连战士周林强日记中的一段话。
谈心石旁促膝谈
而防化连浙江籍战士卢骏写给家人的信,更道出了官兵付出汗水、寄予情感的高原石的作用:“我不再迷恋地方的花花世界,不再迷恋网络和娱乐文化,军营的阳刚文化才是我的向往……”
记者在和官兵交流“文化石”时,政治处四期士官张志强指着自己亲手雕刻有“忠诚”字样的石头说:“在雪域边关服役,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两地分居的痛苦,没有对党和事业的忠诚是绝对做不到的,在和石头的交流中刻完这两个字后,我真正体味到了其中的含义。”
而作为“文化石”的幕后策划,场站张政委却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军营文化建设连着战斗力,占领好文化阵地,就是在创新教育手段和模式上‘拓荒’。当石头成为雪域军营美丽的文化风景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启发人、锻造人、鼓舞人的精神图腾,其意义便超越了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