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海岛文化的精神火炬——济南军区某海防团坚持文化育人纪实
2010-04-23文/张鑫时寅
文/张 鑫 时 寅
海岛小战士,国外大作为!前不久,渤海前哨某海防团的一名普通战士张茂春代表中国特种兵部队参加在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四届“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竞赛,夺得13个比赛项目中的8个单项第一、6个单项第二、4个单项第三,取得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三项冠军,打破了6项赛会纪录,给外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到成绩,张茂春说:“是老海岛精神的哺育和海岛特色文化的熏陶,让我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海天之间文化岛屿
位于渤海前哨的长山诸岛素有“海上仙山”的美称。伴随着全国唯一海岛“百强县”60年发展的,是济南军区驻在这里的一支战天斗地的海防团队,从一片萧条的荒岛到如今的 “海上乐园”,海岛军营的变化格外引人关注。
顺着整洁的水泥路走进营院,可见绿树成荫,花鸟相映,新建的欧式营房配套设施完善,修整完善的综合训练场上,各种训练与健身器材衬托着战士们矫健的身影。在文化中心,网络室使官兵在往日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而“周报变月报”的海岛上,轻点鼠标就可以一览天下……目睹这一切,谁也不敢相信部队刚上岛时面对的仅是一个个炮弹坑和几户以捕鱼勉强为生的渔民。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部队散居于渔家,一步步将被誉为“祖国胸前的一串项链”的小岛建成了一座座海上花园。
锣鼓威鸣,龙狮共舞……在海岛军营里,我们能看到多种为海岛平添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活动。团党委把富有特色的多样化军营文化活动作为鼓舞官兵士气,提高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构建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打赢要求的军营特色品牌文化,形成了“人有专长,营有特色”的群众性参与局面。
石载精神林显文化
历史是鲜活的教材,“老海岛”们守岛建岛的事迹对教育官兵们扎根海岛、献身使命具有极大意义。团党委坚持因地制宜,将历史和荣誉体现在一块石头、一片树林中,使一石一木中都承载着前人的荣誉和责任的担当,将海岛建成一所精神大课堂。
进岛官兵一上码头就能看见题写“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巨型石碑,这是1993年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来岛视察时留下的“老海岛精神”题词。海防团的官兵们将它刻在石碑上,立到码头的最显眼处,更种到了海岛官兵的心坎里。
“人走红心在,毛主席挥手我再来”,“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一句句誓言令人心潮澎湃。每逢官兵上岛参观,都会在这面“励志墙”下久久驻足。从70年代开始,每年老兵在退伍时都会在山石上刻下耿耿忠心,如今,官兵们将这些山石拼成了一面催人奋进的墙。这面文化墙,刻下的不仅仅是时代的烙印,更是该团官兵的心路历程。
鼓励学习成才、构建学习型军营历来是该团党委的心愿。那片适宜读书学习的芙蓉林,官兵们将它整修完善,起名 “成才林”,还将历年来立功受奖、考学提干人员的成绩做成标牌挂在树上,让官兵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在林子下方也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处石头,上书“学”、“笃”、“励”、“精”、“恒”、“敏”等劝学名言,更添“成才林”的学习氛围。
巨大的鼓舞不光来自历史和荣誉的积淀,在一片被命名为“关怀林”的松树林中,该团官兵还将各级首长的关怀巧妙地体现到树林里。团史馆的记录显示,自1985年以来,部队共迎来了近百位将军上岛视察、慰问。每一次首长上岛,官兵都会在“关怀林”里栽上一棵“连心树”,勉励大家扎根海岛、干事创业。
海岛精神代代传承
海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该团并没有原地守摊,他们着眼建设“海上钢钉”,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取得了可喜成绩。团长李学春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该部炮兵营先后7次被总部、军区、省军区和要塞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营”,六连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单位”……
从“创业井”到“接水工程”,精神火炬在海岛官兵间代代相传。岛上“淡水贵如油”,1954年,部队为解决饮用水问题,挖遍全岛才找到了带着苦涩的井水,这一眼“创业井”被海岛前辈们视为甘露。如今,面临常有恶劣天气补给船不能按期补给的实际,官兵们自给自足修起了雨水接水工程,通过排水管道巧妙地将雨水汇集到蓄水量达9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中,解决了洗澡和生活用水问题。他们不等不靠,发扬“愚公”精神,利用业余时间硬是从山上的石缝中抠土背下山,改造出2.3亩的菜地,使蔬菜自给率达到了80%。
该团政治处主任田德伟告诉笔者,海岛精神代代传承,在“竹山营”还形成了“知足不满足、苦干不苦熬、依靠不依赖、创业不守摊”的“竹山精神”,已被济南军区收录到了《军区部队传统精神荟萃》一书中。
在团史馆里,官兵们看着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该部“一级战斗英雄”秦建彬的照片,不由感慨:“在这样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里,我们别无选择,唯有继承前辈之志,创造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