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0-04-2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癌栓门静脉胆管

陈 颖

广东省潮安县庵埠华侨医院影像科,广东 潮州 515638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einoma,ICC),指起源于肝内胆管二级以远的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胆管细胞癌的10%和肝内恶性肿瘤的5%~10%。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很大差别,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且手术切除为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CT诊断有一定特征性,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1998年收集病例累计11例,结合病理探讨其CT表现特点,以期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32~65岁,平均50岁。病程3~20月,主要症状为上腹痛(9例),胸背痛(1例),呕血(1例),黄疸出现较晚且进行性加重(5例),其他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发热、及皮肤瘙痒等。实验室检查:11例AFP结果阴性。

1.2 CT检查

本组11例作全肝CT平扫,其中7例作增强扫描,层厚/层距10mm,或层厚8mm/螺距115,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或碘海醇300mgI/ml)100ml,速度215ml/s。所用CT机为Somatom AR T普通CT机或SIEMENS PLUS4螺旋CT机。

2 结果

2.1 CT平扫 11例中,6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7例位于肝左叶,4例位于肝右叶,病灶大小为5~10cm,平均718cm。4例左、右叶均可见病灶,病灶大小不一,最大者约910cm×410cm。肝内胆管扩张8例,右叶3例,双侧5例,其中1例为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胆囊增大,胆管及胆囊内均见多发结石,在扩张胆管周围见大片低密度区,见图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叶萎缩6例,其中右叶1例,左叶5例。病灶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

2.2 增强扫描 5例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三期增强扫描,2例病灶还行3min延迟扫描。根据增强后密度低于、等于或高于肝实质密度分为轻、中、重度强化,增强前后密度无明显变化为无强化。多发病灶以其最大者进行观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规则细线状强化6例,1例边缘早期无强化而后呈逐渐强化。原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区,增强后呈轻度片状、结节状强化2例,中度结节状强化3例;轻度线状强化1例,见图2。4例病灶在三期内的强化情况无明显变化,1例呈“快进快出”,1例为缓慢增强。平扫所见的大片低密度区在三期扫描内强化很轻或无,因此在增强图像上显得密度更低,病灶显示亦清晰。2例延迟扫描中,1例边缘早期无强化,而呈“延迟强化”,于延迟扫描时出现明显强化:病灶密度高于肝实质密度,见图3。另1例边缘早期网格状明显强化,延迟时病灶内仍见片状明显强化。增强后可分辨出扩张的胆管,呈小圆点或条状水样密度影;3例于病灶内可见扩张胆管。其他表现有:门静脉受压、移位3例,门静脉癌栓1例(左支)。

图1 CT平扫肝内胆管明显囊状扩张,内有多个结石影;其周围大片肝密度降低,边界不清

图2 CT增强扫描:病灶内明显线状强化

图3 CT增强扫描

3 讨论

3.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

CT平扫上,肝内胆管细胞癌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密度较低,边缘可以清楚,也可不清。由于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因此易导致胆管阻塞和破坏,引起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表现多样。肿瘤早期边缘部增强是一常见征象,可能是由于肿瘤边缘部的血管相对较多。此外,由于属于乏血供肿瘤,因此容易出现变性、坏死,坏死区常较大;其边缘残存的纤维间质带是形成无强化区边缘部条索状强化的基础,若局部门脉被肿瘤包围,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充填门静脉,而使得肿瘤呈线样强化或网格状强化;若门脉与扩张的胆管伴行,增强时显示清楚,可有受压、移位。本组见病灶内线样强化3例,网格状强化2例,病灶周围门静脉受压移位3例,门静脉癌栓1例。

3.2 病理基础

肝内胆管细胞癌来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小胆管,在大体标本上肿块呈灰色,比肝细胞癌质硬,坏死多见,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胆管细胞癌具有腺癌的一般特征,染色浅淡内无胆汁滴,在癌细胞内、腺管内或间质中,常见伴有粘液分泌。癌细胞中纤维结缔组织丰富,部分病灶可见到钙化。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病理组织学上多为分化型腺癌,中心可有致密的纤维条索,可有坏死囊变,可见卫星灶,病理分为巨块浸润型,多巨块型,单结节型和多个小结节型,组织学为有较多纤维间质腺癌,癌细胞可分泌粘液及钙化,肿瘤呈浸润方式向周围生长扩展,转移至周围组织器官。病理上门脉期逐渐增强及延迟期强化区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少量散在的癌组织[2]。所有病例AFP为阴性,与乙肝、肝硬化无直接关系。由于胆管细胞癌易发生在淋巴管丰富的汇管区,所以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胆管细胞癌虽然多数瘤体较大但很少发生门脉癌栓形成。

3.3 鉴别诊断

3.3.1 肝细胞癌:增强扫描是区别二者的重要手段,后者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往往有肝硬化的基础,且发病年龄较轻,70%有AFP升高,增强曲线为“速升速降”型,边界往往较清楚(多有完整包膜),常有门静脉癌栓形成。

3.3.2 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增强后有时较平扫时缩小,而且二者强化持续峰值都很长且边缘强化,但是增强时动脉期血管瘤边缘呈结节样明显强化,由边缘到中央集中,密度与同层面较主动脉接近,延迟期血管瘤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被造影剂充填。胆管无扩张等。

3.3.3 肝转移瘤:延迟扫描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有原发灶及病史,常为肝内多发类圆形病灶,环形强化,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中心坏死可形成“牛眼征”

3.3.4 肝脓肿:临床有发热,白细胞升高,CT上往往出现多层环形的不同密度带,一般不难鉴别。 影像上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较为困难,在详细分析CT表现的基础上,应结合临床资料,尤其是胆石术后黄疸复发或未减轻者应高度警惕。当平扫征象不典型时,加用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扫描有助于诊断,或必要时行病灶穿刺活检。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详细分析CT表现又要结合临床资料,注意与肝细胞肝癌、血管瘤、肝脓肿等其它肝脏疾病鉴别,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做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需肝穿刺活检定性。

[1]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4.

[2]梁长虹,胡景,关月欢,等.周围型肝内肝管癌的CT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2):869.

[3]周康荣,主编.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3-44.

[4]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12):825-829.

[5]吴义忠,陈义雄,吴剑波,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9,17(3):213-214.

猜你喜欢

癌栓门静脉胆管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