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导学”模式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0-04-20唐杰
唐杰
(姜堰市第二中学江苏姜堰225500)
“问题链·导学”模式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唐杰
(姜堰市第二中学江苏姜堰225500)
本文阐述“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实施过程及效果。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评价;反思
一、建构“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老师生怕学生不理解,往往采取多讲多练的方式,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在新形势下,如何减负、增效、提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发生根本变化。目前,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建构并实施的“问题链·导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模式的基本结构是: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感悟。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或上课前老师的课堂复习巩固,师生、生生在共同讨论、学习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在“本真”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同伴的互助,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形成课堂中有效的思维碰撞,达到学习问题的初步解决;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始终以问题为链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学习问题,进而通过学生的质疑、实践、再质疑、归纳,老师的讲解、综合、演绎、提升,师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有助于实施课堂教学的“本真”,进而实现从问题到问题,从问题走向超越。
二、制定“问题链·导学”的评价标准
我认真研究了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标准,初步拟定了以化学课堂教学为例的“问题链·导学”课堂的评价标准。
“问题链·导学”教学评价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目标重视学情、强调三维目标的合理分解。2、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践,强调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夯实基础、主攻中档。3、教学过程要突出以问题为课堂主线,教师要创设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语言规范生动,举止亲切自然,有感染力,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4、教学效果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老师要及时关注反馈情况,调控课堂有效;学生要通过质疑互动、自主检测等完成教学达标,并在归纳、感悟中生成问题意识,培养好学、会学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5、“问题链·导学”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老师教有所悟,学生学有所获,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问题链·导学”的案例分析
现以高中化学必修1的“硫和氮的氧化物(第1课时)”为例,简要分析“问题链·导学”的教学设计。
⑴课标解读。这部分学习内容在课标中有3点要求:1.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能用方程式说明酸雨形成的原理。2.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以及和其它有漂白作用的物质的区别。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认识观。
⑵问题的发现。以[世界周刊](2005年6月5日)的报道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6500万年前的陨石撞入地表的深度远远超出了先前的估计,分析显示,陨石坑的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硫,而该物质在与氧气发生反应后会形成大量的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的出现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雨现象,进而造成海水酸性的增加,使得大量水生生物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生物几乎都在陨石撞击后的数小时或数天之内迅速地死亡了。
[师]提出问题1: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S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回答。
[生]从以上文字可知,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溶于水显酸性,易导致严重的酸雨现象等。
[师]提出问题2:SO2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并完善,老师再进行一定的点评。
接着进行探究实验1:SO2溶解性实验(实验用品:收集满SO2气体的试管、水槽、试管)
[生]将收集满SO2气体的试管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轻轻摇动试管,试管中水面不断上升。
[师]针对SO2是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提出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有效地防止SO2对环境的污染?
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提出一定的实验方案,老师通过点评指出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2。
[生]探究实验2:培养皿中SO2的微型综合实验(实验用品:培养皿、药匙、胶头滴管、白纸。实验药品:亚硫酸钠固体、硫酸、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⑶问题的解决
探究实验3:SO2溶于水发生化学反应,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其产物。
实验用品:胶头滴管、pH试纸
[生]S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有一定的酸性(pH<7)。
组织讨论:验证溶液显酸性的方案还有哪些?
[生]取少量SO2的水溶液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或向其中加入金属镁条,镁条上有气泡等。
[师]SO2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溶液一份为三,用于下述实验探究。
[师]提出问题4:SO2通入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现象是什么?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相同吗?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原理,各小组代表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生合作]问题4的解答:SO2的水溶液中加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这是因为SO2具有漂白性(特征反应)。SO2的水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也发生褪色,这是由于SO2具有还原性。SO2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红色消失,这是利用SO2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三者现象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不相同的。
[师或生]提出问题5:SO2的漂白与氯水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探究实验4:SO2的漂白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实验用品: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实验药品:品红溶液、溶液A
[师]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是由于SO2与品红化合生成一种无色不稳定的物质,故SO2的漂白在一定条件(加热或久置)后会恢复原来的颜色。氯水的漂白是由于氯水中的HCIO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有机色素生成无色稳定的物质,故HCIO的漂白是持久性的漂白。
⑷问题的感悟(请同学们课堂上及时设计并填写下列表格)
通过以上的“问题链·导学”课堂活动,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问题在不断的发现、解决、感悟中得到推进和再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品质不断提升和发展。
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本节课通过广泛的实验探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一堂生生、师生互动课,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再到问题的感悟,不仅较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感悟从问题走向超越,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四、实施“问题链·导学”的反思
“问题链·导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这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实践中,不少学生感觉到自主学习有了时间和空间,课堂学习因为有了学生自己的主体参与而充满生机,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同组的一些老师反映,问题链的设计有难度,特别是问题的感悟难达到预期效果;有老师课堂实践后认为,设计“问题到问题”的教学,不如传统的讲授法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还有的老师担心课堂上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进度完成不了,本来想讲给学生听的内容没有时间讲;甚至有老师认为,五严下,化学学科教学时间与以往相比大大缩短,实施“问题链·导学”难持久。
针对上述观念,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反思。
⑴谁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不能“满堂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实施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要有学习的收获。教师要主动调控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发展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⑵课堂中老师应该讲什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老师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课堂教学中的老师的作用不可缺少,老师起着组织、引领、协调、提升等功能。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课堂中的老师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所需有序地组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预设因课堂教学的生成而精彩。
⑶“问题链·导学”中问题从何而来?一切教学都来源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或来源于对学生对问题的不解,或对作业的困惑,或来源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或学生对现有结论的质疑等。问题的发现必须是真实的,是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
⑷怎样实现从问题走向超越?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如何解决?首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要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台阶,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其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伴互助、师生对话、老师点评等形式实现问题的基本解决;最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对问题产生的过程进行反思,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进行揭示,对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超越,培养质疑精神和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感悟三者是问题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逐层推进,步步提升。
⑸“问题链·导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问题链·导学”模式是新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尝试,它跟其他有效的教学模式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什么是有效的模式?从推行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只要能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教学过程,都是有效和值得尝试的;从提高课堂效果来看,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实践证明,“问题链·导学”模式正是一种有效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得出结论,巩固提高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将知识、结论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例化。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讨论并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成了下列铁三角的关系:
在把握好上述环节的基础上,教师提供草酸和维生素C,两者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让学生把两块方巾洗干净。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灵活、有趣、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思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教学模式,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受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事实等方面的识记性的知识并不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刻意探究,所以探究学习要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使用,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教学模式”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008-0546(2010)12-0008-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