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

2010-04-19张荃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4期
关键词:嗜血衣原体链球菌

张荃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阿奇霉素是在红霉素肟的基础上,经贝克曼重排、还原、硼酸酯水解、甲基化反应得来的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如图1所示,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在保证红霉素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上的修饰,避免了由于酸水解而造成的胃肠道反应。其药物代谢性质良好,半衰期长,具有很好的组织分布,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明星产品,也是目前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用药。

阿奇霉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流感嗜血杆菌、粘膜炎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由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以及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鼻窦炎,由衣原体、支原体以及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酿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以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性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简单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我院岳国臣等曾总结特重烧伤患者的治疗注意事项,提出患者入院后立即合理使用抗生素。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如果患者没有进入重症监护病房,那么他们感染耐药菌,比如MRSA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为了防止因失去皮肤防御而造成感染,完全可以使用阿奇霉素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以及组织感染。

另外,阿奇霉素还可以治疗由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引起的尿道炎和宫颈炎。对于儿童,阿奇霉素可以治疗由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中耳炎,由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以及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阿奇霉素临床用药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阿奇霉素的临床用药方案

另外,随着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以及大量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阿奇霉素除了抗感染以外,更多的用途被挖掘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肿瘤作用:阿奇霉素竞争性结合肿瘤细胞膜P-糖蛋白,参与免疫调节,调节细胞因子在癌症中的作用,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2.治疗皮肤顽症:比如寻常性银屑病、放射性皮肤湿性反应、酒渣鼻、过敏性紫癜、痤疮、血管神经性水肿、硬皮病等。3.呼吸系统作用:阿奇霉素通过抗炎作用,减少中性粒细胞向气道粘膜中聚集而抑制杯状细胞分泌,减少呼吸道粘液和氯离子的分泌,减少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痰量,从而改善气管炎患者的一些症状。

在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中,大部分报道过的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的,并且在停药以后可以恢复。一些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比如血管性水肿和胆汁聚集罕有报道。在一项小儿临床实验中,按照30mg/kg给药,无论是单次给药还是连续用药三天,由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产生而停止用药的大概为1%,其中,导致停药的大部分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者腹痛。另外,大量的文献报道了阿奇霉素在临床中发现的其它不良反应,比如转氨酶暂时性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还有一些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以及一些心律失常等等,另外,还有人报道过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可以出现肾功能损伤现象,尽管这种不良反应非常少见。

结合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的适应症以及已经报道过的不良反应,医生和护士在使用阿奇霉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给药方案给药,不可过量给药或者超用药周期给药;2.了解患者既往过敏史,以此来判断阿奇霉素是否会出现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老人、儿童以及肝肾有损伤的患者;3.能够使用口服制剂的患者尽可能不要注射给药,如果进行了注射给药,应该在给药后一个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跟踪,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停药或者进行其它的抢救工作。

[1]陈福新,林明南,陈文金.思密达预防阿奇霉素副作用临床观察[J].数理医学杂志,2004,17(6):536.

[2]罗长本.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致过敏性休克2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3,14(11):121.

[3]郑晓玲,胡晋华.口服阿奇霉素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10):892.

[4]李宁,孔繁荣,涂平,等.阿奇霉素与环丙沙星治疗急性淋病及淋病合并衣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7(5):307.

[5]岳国臣,王荣军.特重烧伤的治疗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6):531.

[6]张玉健,邓志厚.超量服用阿奇霉素致肝损伤1例[J].中西医肝病杂志,2001,11(3):133.

猜你喜欢

嗜血衣原体链球菌
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及干预措施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衣原体感染可能导致卵巢癌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新发衣原体研究进展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