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六氟化硫断路器回路电阻现场测试工作的探讨与分析

2010-04-17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0年11期
关键词:母联测试数据接线

冯 文

(新疆伊河水电中心,伊宁 835109)

1 引 言

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切除负荷电流或短路电流的原因,触头将不可避免的发生“电磨损”,严重的 “电磨损”可能造成断路器接触电阻增大,主回路发热,灭弧性能变坏。由于六氟化硫断路器灭弧室空间很小,严重的发热将造成六氟化硫气体膨胀,可能造成灭弧室的爆裂。回路电阻测试可以检查主回路导电部分连接情况,以及运行过程中触头的烧蚀情况,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重大电力事故的发生。

2 第一次测试

2009年6月20日,在某110kV变电站预试工作中,发现110kV母联断路器回路电阻严重超标,测试数据见表1。

厂家技术要求断路器回路电阻不超过40μΩ,《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规定,不大于厂家技术要求的120%,即回路电阻不大于48μΩ,而110kV母联断路器A相最大回路电阻已达395μΩ,达到了厂家技术要求987.5%。经电话咨询断路器生产厂家,由于六氟化硫断路器灭弧室热容量有限,这个缺陷在大电流下可能因为热效应引起重大事故(爆炸),厂家建议尽快解体处理。

3 复 测

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避免不必要的解体检修,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讨论决定,更换另一厂家测试设备,对110kV母联断路器回路电阻进行复测核实。2009年07月18日,试验人员对110kV母联断路器回路电阻进行了复测,测试数据见表1。

从测试数据看,全部复测数据均接近交接试验值,也接近出厂试验值,全部达到《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规定,断路器回路电阻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4 数据分析

经对两次测试所使用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造成110kV母联断路器回路电阻第一次测试数据产生较大偏差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第一次测试所采用的回路电阻测试仪已超期服役,经送检定部门测试,存在较大测量偏差,且测试数据重复性较差,设备必须返回厂家维修调校。

(2)目前市面上所售回路电阻测试仪均采用大电流压降法,接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四线独立方式,即两只电流钳,两只电压夹;另一种是夹、钳合一方式,即厂家标配2只测试专用钳(黑、红各一),每个测试钳把手一端接电流线,一端接电压线。

有些厂家认为,采用四线独立方式需要两个测试(电压)夹、两个测试(电流)钳,不仅接线繁琐,而且要求测试(电压)夹在测试(电流)钳内侧,且极性必须对应。而采用夹、钳合一接线方式时,操作简单,加持测试线时无需考虑测试线极性,无需考虑夹持顺序,主张淘汰前一种方式。实际上,采用夹、钳合一接线方式时,测试钳口与断路器本体接触电阻也将计入断路器回路电阻,可能导致测试数据出现重大偏差,而第一次测试所采用的正是采用夹、钳合一方式,复测则采用的是四线独立方式。

表1 110kV母联断路器回路电阻情况

(3)由于第一次测试所采用的夹、钳合一测试钳体积过大,而断路器法兰边沿过小,无法固定,只能钳接至断路器法兰与接线端板交接处,导致断路器法兰面与接线端板的接触电阻计入回路电阻。经咨询厂家,只有在断路器两端法兰间的测试值才能反映断路器回路电阻,而复测采用四线独立方式则可避免上述情况。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产生的累计误差,造成第一次测试出现了重大数据偏差。

5 主要结论

根据两次断路器回路电阻现场测试情况建议,试验人员在进行断路器回路电阻测试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试设备必须按期送检,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测试设备,以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有效;

(2)根据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1996要求,电流必须达到100A以上;

(3)必须采用四线独立方式,即两个测试(电压)夹、两个测试(电流)钳,测试(电压)必须夹在测试(电流)钳内侧;

(4)测试(电压)夹必须接断路器本体,不允许经过其他任何搭接导体,防止增加搭接面接触电阻;

(5)断路器本体表面应尽可能处理干净,测试(电压)夹应尽可能锋利,以刺穿断路器本体表面油垢、锈蚀、灰尘等隔离杂质。

[1]《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1996.

[2]《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T 11022-1999.

[3]《高压交流断路器》IEC 62271-100:2001.

猜你喜欢

母联测试数据接线
消除死区故障的双母线保护
一起非常规接线导致的主变压器间隙保护误动分析
一起失灵保护误动分析及启示
浅谈母联分裂压板的作用与投退
测试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2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及探讨
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测试数据扩增方法
空间co-location挖掘模式在学生体能测试数据中的应用
倍福 接线端子盒EJ系列
一种新型接线工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