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突转易,让人信服难
2010-04-16姜有荣
姜有荣
可能是受到微型小说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的“熏陶”,学生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往往喜欢玩“突转”,“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想不到”,大搞无厘头,让你只恨自己“笨死了”。这些学生惯用的套话有:①突然有一天……②×××一下子……③×××恍然大悟……④×××醍醐灌顶……凡此种种,“意料之外”有余,“情理之中”不足。你不能不惊叹:情节突转易,让人信服难矣!那么,情节突转到底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笔者不妨为你“解剖”一只“麻雀”,给你支上三招。
例文
距离
潘家馨
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这个家的目光是有敌意的,我与这个家是有距离的。屋搪下挂着晶莹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砖瓦滴到墙上。墙是石灰新刷的,隐约还露出金黄的稻草。
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里。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从来不出声,只是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高考了。每晚我都必须看书看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完了一整天的农活是很累的,而且我也很不习惯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话,我记得当时她的眼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以后我便不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正好是台灯光线所达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他变得更安静了,翻书声变得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微大了一点,他便会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有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也没询问我考得怎么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收到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是村里的小孩告诉我的。当我飞奔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的我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无尽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地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当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例文剖析
上文中的“继父”夜夜坐看书,一年翻掉了十几本书,但“不识字”。情节的这一突转,不仅让人信服,而且让人肃然起敬,何也?缘于以下三“合”。
一、合情
所谓“合情”,就是人物的立身行事,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心情、意趣等。情之所至,不抒不足以快吾意,乃为人之常情。
“父爱”在亲情中有其独特的内蕴和品质。它是“刚性”的,喷薄着“阳刚之美”,恰似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为妻子、孩子、家庭遮挡住了所有的风雨。文中的“继父”静坐看书却“不识字”切合“父爱”的如下品质:①坚毅——为了女儿能考上高中,他“不识字”,却拿起了书,而且是在“干完了一整天的农活”之后。②执著一这一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个月;不是一本两本,而是十几本。③沉稳——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从来不出声”。④敢于担当——“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⑤所有困难都自己扛——“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正好是台灯光线所达的边缘”……
二、合理
所谓“合理”,就是事态的发展要符合事理,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理之所趋,不往不足以顺其势,乃为事之常理。
一般情况下,“继父”对“女儿”的关心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因为有敌意,简单轻率地用言语去关心,“女儿”是不愿接受的。甚至是反感的——你又不是我亲生父亲,我关你什么事啊!而本文中的“继父”又是个“不识字”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就更不能用言语去关心了,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被“女儿”呛上两句,僵在那儿。为此,文中的“继父”最好用无声的行动去感化,去潜移默化。那么在“女儿”晚上学习的时候,选用什么行动最好呢?“看书陪伴”是再好不过的了。为什么呢?①没有声响——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②时间持久——孩子能学到多晚,自己就能陪到多晚。③气氛融洽——孩子学习,家长看书,其乐融融。
三、合旨
所谓“合旨”,就是情节的突转点能切中文章的主旨,并使之臻至一个峭拔的高度。思之所运,不转不足以彰其旨,乃为转之真义。
爆破多大的物体,就需要多少公斤的炸药。炸药的用量如果不足的话,就爆破不了。或者爆破得不彻底。寻常的行动可以缩短“继父”与“女儿”之间的距离,但要达到“零距离”,甚至“负距离”,“适量”还是不够的。“不识字”这一突转情节恰似一针催化剂,使“看书陪伴”的药量刹那间发生着急剧的“裂变”反应,最终升腾起了“我”心中感激之情的“蘑菇云”,彻底摧毁了“我”心中的坚冰。这声“爸”是“失声”喊出的,是由衷发出的。“不识字”这一突转情节,使“距离”的主旨从“缩短”(量变)走向了“彻底消失”(质变)。
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让人“信”;只有“合旨”,才能让人“服”。有此三“合”。读者自然会心颔首,啧啧夸赞你“太‘狡猾了”“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