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素斋,尚淡泊

2010-04-16

市场周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素菜红烧淡泊

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

非淡泊无以养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实养生也是这么回事,大鱼大肉、浓油赤酱实非长久之计。素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高蛋白质,粗纤维,少热量,低脂肪等方面,常食素有“美容养颜。延年益寿”之功效。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里再三倡导“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素斋,本是佛道信者食用之宴,包含着浓重的民族文化,现代人讲究健康营养的饮食,即使是非佛道信者也开始注意营养健康的素菜,所以素菜的营养搭配,素菜的饮食文化都在被日益关注。素斋的材料,大都是时鲜的蔬菜水果,竹笋,面食及各种豆类,通过蒸、煮、炸、炒等不同的烹调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口味,特别是仿照世俗宴席的紊席,则更是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使人眼花缭乱,忍不住要大块朵颐。

从古至今,素食风格可分为“全素”,“以荤托素”两种,而现代科学的素食以仿真为风格。我国在清朝时期“仿荤”素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如用山药、腐皮作成的“素烧鹅”等,从用料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仿荤”只是形的模仿,在当时可称得上美味素菜了。现代素菜的仿真可谓神形兼备,以假乱真,它的美味堪与荤食大菜媲美,不少味营敏感的食窖甚至认为更胜一筹。

汉传佛教素食制度发源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用短短十四个字形容了当时江南的佛教盛景。这“四百八十寺”中规模最大的是同泰寺,香火最旺的也是同泰寺,梁武帝三番五次地在同泰寺出家,又三番五次地让臣子们拿巨款来赎身,这里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首刹。陈后主落难时带着张丽华曾隐身在同泰寺,藏身在寺里的井中,这井的边上现在还有块石碑上面镌着“古胭脂井”。这个历尽了千年沧桑的同泰寺就是今日的鸡鸣寺。

鸡鸣寺确切地说应该叫古鸡鸣寺,如今的匾额就是这样写的,而且题字的还是风流成性的乾隆爷。金色肃立的老庙门已经隐退,沿着新砌的花岗岩石阶攀缘而上,依山而建的庙宇缓缓现出真容。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梁武帝有感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积极提倡素食,于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在同泰寺广集天下僧尼,并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汉传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鸡鸣寺也成为汉传佛教素食制度的发源地。

今日,鸡鸣寺继承千年素食传统,结合现代人对健康、绿色,时尚的追求,开办百昧斋素菜馆。聘请名厨主理,在保留寺院素斋风味的基础上,结合宫廷素食及民间素食的口味风格,推出系列具有鸡鸣寺特色的素菜精品。在品味素食的同时,食客还可聆听到悠扬的佛乐。

南朝首刹中的“红烧排骨”

鸡鸣寺的素斋素面,在南京是历来有好口碑的。斋堂里奉斋的大多是中年的尼姑,葛衣麻鞋,低眉垂目,菜谱是打印的,菜单上也不拒绝荤腥的字,可见鱼肉。然而吃到嘴里的鸡鸭鱼肉,多是卤制的素鸡素鸭,形神兼具。罗汉面和素什锦也有妙处,汤是香菇梗和豆芽熬出来的,特别鲜爽,拌一拌寺庙里种的大头菜,吃起来特别爽口。鸡鸣寺百味斋中最受欢迎的素面当属“平安面”,面上的浇头有花菜。西兰花,胡萝卜,笋片、平菇等等,只洒一点葱花和酱油。凭窗便可眺望台城玄武湖景色,真叫人心旷神怡、清心寡欲起来。

鸡鸣寺中的“红烧排骨”唬住了不少食客。取土豆蒸熟,捣成土豆泥,加佐料拌匀。再取莲藕一节,顺切再横斩成两寸段,使之看起来像啃过的排骨。再打个鸡蛋加面粉调成面糊,准备工作就基本结束了。然后用土豆泥裹住藕段的中部略压扁,沾鸡蛋糊再下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另起油锅,以通常的红烧大法对付刚炸过的东西就可以了,但时间要短。装盘再顺上两根香菜,就可以吃了。

猜你喜欢

素菜红烧淡泊
筷子
“仿荤素菜”的那些事
宰鸡
荤素人生
红烧
“仿荤素菜”的那些事
红烧牛肉面等
人生处处可淡泊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
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