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藏经版本节略

2010-04-16

市场周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千字文永乐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佛教三藏的分类,起源很早。相传佛灭不久,他的弟子们为了永久保存佛所说的教法,开始进行了遗教的结集,即通过会议的方式,把佛说的话加以统一固定下来。佛教的经藏是经过几次结集(编纂)会议才形成的。

在佛教传世二千五百年间,经典的流传大体上经过了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印度民族是惯于记忆的。他们最初结集三藏时,只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把佛所说的教法编成简短的语句,以便佛弟子们能够共同背诵而已。其后才有书写流传的作法。

《大藏经》大藏的版本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汇。我国是世界上收藏大藏经最宏富的国家,拥有汉,藏,傣,蒙,满等多种文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大藏经出版事业进人了近代以来最活跃,最有建设性的时期,核勘,整理、出版有汉、藏文大藏经多种。

《开宝藏》

《开宝藏》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编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首刻全藏印本曾于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门奝然传八日本。此后,还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和不断增入宋代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八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①咸平修订本。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1003)年间的校订本:②天禧修订本。北宋天禧(101 7-1021)初年校订本,曾于乾兴元年(1022)传入契丹和高丽;③熙宁修订本。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校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传入高丽。

熙宁以后,陆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653帙,6628余卷,增入173帙,1580余卷。《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现存的数卷为开宝年问雕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之一。

《契丹藏》

《契丹藏》约在辽兴宗(1031~1054)时开雕。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30余年刻成。据辽咸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载称,这部藏经共579帙,千字文编次天宇到灭字。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应县木塔时,才在塔中发现50轴残卷:圈卷轴本版式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数较为一致的经卷,如《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3,“靡”字号,每行均为17字)。

《崇宁藏》

《崇宁藏》即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造。始刻干北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1104)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首次采用摺装式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此后的《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等7种版本大藏经都按此版式不变。

《毗卢藏》

《毗卢藏》福州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发起劝募,并得到当地信众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等的赞助,北宋政和二年[1112)开雕,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颇字。

《圆觉藏》

《圆觉藏》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密州致仕观察使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比丘净梵,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雕造。约在北宋末年开雕,南宋绍兴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经版后在南宋淳佑以后移藏于资福禅寺。

《资福藏》

《资福藏》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开雕年月不详。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编次天宇至最字,较《圆觉藏》增多51函。圆觉,资福两藏版式相同,所收经籍基本一致,而且圆觉版后又移藏资福禅寺,两者印本不易区别,故有资福本系在圆觉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之说。这两部藏经在南宋景定以后的印本,曾陆续传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杨守敬向天安寺(一说为近江国伊香郡营山寺)购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现藏北京图书馆。

《赵城藏》

《赵城藏》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该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又名《赵城金藏》。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

《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三时学会曾把《赵城藏》中所特有而为其他各版藏经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经籍46种,246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本线装120册,分12函发行。

《碛砂藏》

《碛砂藏》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延圣院在今江苏吴县陈湖,后改名碛砂禅寺。约在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开雕:端平元年(1234)编定并刻出天字至台字548函的目录。宝佑六年(1258)以后,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曾中断30年。元大德元年(1297),由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又继续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竣工。全藏编次从天字至烦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由于经过两个朝代的更迭和兵燹,原刻版片部分毁损,另用其他散刻本补充。因此后来的印本中夹杂元代寺院所刻的补本,甚至还附有翻刻的《普宁藏》数函在内。现存的陕西开元寺和卧龙寺的全藏(略有残缺),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四年(1390~1391)间刷印的。1931~1935年时,曾用这部藏经影

印过500部(缺失者以资福本,普宁本,景定陆道源本、亦黑迷失本和永乐南藏本等补入)。影印本《碛砂藏》共60函,563册(经文59函,591册,目录1函,2册)。全藏中函卷不详而经名缺佚者还有11卷尚未补入影印。后据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的葛思德东方书店所藏的明代补抄配本《碛砂藏》和《洪武南藏》本查对,已有9卷经名核实。

《普宁藏》

《普宁藏》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本藏经内(即《赵城藏》版输入燕京后的元代补雕本)选出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密经约97部,31 5卷刻完编为千宇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随同《普宁藏》一同流通。最后又补入约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哕巴译的秘密经轨5种,白云和尚初学记和白云和尚正行集2种。除武宇至遵字的28函秘密经不计外(因详细目录佚失),应为559函,1437部,6010卷。该藏基本上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

《弘法藏》

《弘法藏》相传刻于元代宫版卷轴式藏经,但至今尚未发现流传的印本。一般认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编定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即系《弘法藏》的目录,共收经籍1644部,7182卷,数量冠于任何经录。据至元二十六年灵隐寺住持净伏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序》云:“大元天子……万几暇余讨论教典,与帝师语,诏诸讲主,以西蕃大教目录对勘东土经藏部帙之有无,卷轴之多寡。…遂乃开大藏金经,损者完之,无者书之。……敬八梓以便披阅,庶广流传……。”可见元世祖时仅是补写了金代遗留下来的《赵城藏》的元代第二次增订本。

《永乐南藏》、《永乐北藏》

《永乐南藏》为明永乐年间据《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编次有所改动。经版57160块。全藏636函,干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1610部,6331卷。经版藏于报恩寺,由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刷印20藏,所以流传的印本较多。该藏虽系根据《洪武南藏》重刻,但书写和镂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永乐北藏》继《永乐南藏》之后,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明正统五年(1440)完成。全藏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1621部,6361卷:大批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院。后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36种,41函,410卷,并八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种经卷和目录,计5种,15函,153卷,改变了摺装本藏经的传统版式,加大了字体和版心,成为每版25行,5个半页,每行17宇,字行也采用赵体。

《武林藏》

《武林藏》明永乐末年在杭州刻印的大藏经。1982年发现。仅残存17卷,为9种经籍的零散卷册。干字文编次,摺装本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摺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其中两卷卷末刻有韦陀像,右下角镌有“永乐二十年六月”小字一行,一卷还附粘”释迦说法图”扉画一幅,近似南宋刻本《碛砂藏》所附的扉画。经卷字体较《永乐南藏》本肥大。按其千字文编次校对,和碛砂本,洪武本完全一致,基本上可能认定为碛砂本或洪武本的复刻。其中《大宝积经》卷101,系补刊本,字体较为草率,无补刊年代:但在全卷18版中,有8版的中缝都刻有施刊人姓名,大都冠以“杭州施主”字样。卷末还印有“杭州在城大街众字桥北杨家经坊印行”长方形牌子。此外,有12卷的卷末,盖有宣德已酉岁(1429)北京居民王真全家施经一藏奉福安寺传供的6行,112字愿文,从而可以认定这部藏经约在永乐二十年于杭州刻造。相传此前曾有方册武林本的雕造,因未见有流传的印本,所谓方册,即此摺装本。

《万历藏》

《万历藏》约在明万历十七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造的私版藏经。原藏广西全州金山寺(部分卷册内盖有“广西全州金山寺常住”长方形图记),后移藏于山西宁武县延庆寺(具体时间无考)。1979年初移藏宁武县文化馆。这是一部比较完整而过去未见记载的大藏经版本。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共收经,律,论,集、传等1659部,6234卷。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缺失18整函及少数零本共96部,237卷。经过详细比勘,此本为《永乐南藏》的复刻本,由明惠王选侍王氏发心重刊,明代高级官员陆光祖,钱谦益,周天成、吴崇宗等和其他信徒助刻。扉画右下角有“南京桥卢巷内街口口口印造“。其中仿宋体补雕卷册甚多,并有近40名写经和刻经人题名。此藏在复刻《永乐南藏》的基础上,增收《永乐北藏》本万历十二年续入藏经41函,36部,410卷:最后又编入鱼字函的《天童密云禅师语录》13卷。此外,大字函中又有《大胆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2卷1册。但未见载于目录。

《嘉兴藏》

《嘉兴藏》明末清初刻选的私版藏经。又名《径山藏》。发起于明嘉靖末隆庆初。到万历七年基本确定。万历十七年在山西五台山开雕,一年内共刻500多卷。园该地气候寒冷,二十年迁到浙江余杭县的径山继续刊刻。后又分散在嘉兴,吴江、金坛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全藏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永乐北藏》的编次复刻,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史字,末附《永乐南藏》特有的5种,153卷。续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种,约3800卷。又续藏47函,续收藏外典籍318种,约1800卷。康熙十六年以后,抽去续藏5函,又续藏4函,收入内容也略有变动。计正藏210函,续藏90函,又续藏43函,2090部,12600余卷。该藏除了改变历来佛经沿用的摺装式装帧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外,主要是在续藏和又续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内容包括疏释、忏仪,语录等。

《龙藏》

《龙藏》清代官版藏经。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 733),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干字文编次天字至漆字,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千字文编次由书字至机字,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刷印100部,颁赐京内外各寺入藏。1 935年又印过22部。经版原存宫内武殿,后移藏于柏林寺,至今尚存。

《频伽藏》

《频伽藏》民国初年的私版铅印本。全称《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09~1913年出版。全藏入经1916部,8416卷,分订为414册(包括目录1册),合40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霜字。经文用4号铅字排印,每页40行,每行45字,折为两个半页,有书口和边框,书口印经名、页码等。基本上是以日本《弘教藏》为底本排印,内容略有变动,删去部分日本著述。《普慧藏》1943年由盛普慧出资在上海成立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汇集南传,北传诸经论,校正前代印本之漏误,改订历代翻译名义之异同,广事搜集各藏以前之遗佚等,由芝峰,黄幼希、范古农负责编辑,经过数年经营,印出100册,内容包括部分其他各版未收的经,论,疏释及由日译本转译的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十三经,中部经典根本五十经篇,小部经中的本生经第一篇150个本生故事(以上3种都未译完)。因未编印完毕,发行面不广。纸版现存南京金陵刻经处。

猜你喜欢

千字文永乐
彩色笔动起来
旧时绿帽送富豪“兄弟”:这变味的恩情你懂的
明朝那套大百科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千字文·童年
《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贵阳乌当罗吏目村发现永乐公主旧居
隋·智永正书《千字文》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