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粮食安全何以保障?水利,农业“命脉”所系
2010-04-14邱丽娜
□邱丽娜
(作者系《黑龙江经济报》首席记者)
4月22日,明媚的阳光终于让人们感受到了初春的温暖。这一天,对于全省水利系统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位于讷河市拉哈镇的引嫩扩建渠首枢纽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它标志着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中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据省水利厅厅长陆兵介绍,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是合理开发和科学调配嫩江水资源的一项控制性骨干工程。工程由渠首枢纽工程、总干渠扩建工程和5个灌区工程组成。工程设计灌区面积230多万亩,总投资55亿元,于2008年9月开工,计划于2012年完成。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将达到22亿立方米,每年可增加效益11亿元,对于缓解我省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改善松嫩低平原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8个月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对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水为农之本,西南大旱的出现为我省敲响了警钟,并提出了新的课题:云南这个年均降雨1200多毫米,最多达2400多毫米,不易发生旱情的山区尚且发生了如此大旱,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美誉的黑龙江省如果也发生类似的大旱,该怎么办?
十年九春旱
干旱威胁“中国大粮仓”
连续无雨日延长、干土层加深、河流断流、小型库塘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多年来,黑龙江省一直遭受着“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困扰。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部分地区基本是十年九春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西部的安达、肇东、明水、青冈、兰西以及哈尔滨市的呼兰、延寿、双城、阿城,佳木斯市的桦川、桦南等县是十年十春旱,甚至是春旱连夏旱。
据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志兴介绍,从1949~2007年间,我省旱灾损失中累计受灾面积12.7亿亩,平均每年成灾面积1524万亩。累计减产粮食1210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2%,平均每年减产20.52亿斤。因旱粮食损失量超过20亿斤的年份有17年,超过40亿斤的年份有13年,超过60亿斤的年份有4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因旱年粮食损失量超过40亿斤的年份有5年。
“随着干旱缺水问题的加重,干旱灾害正呈现出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受旱区域已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展。”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室主任文继娟对记者说,“目前全省各行业利用总水量为292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的36%,蓄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57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量的8.3%。初步分析,目前全省农业缺水30.69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业发展目标缺水63.6亿立方米,干旱将对粮食产量影响越来越大。”
那么,造成我省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呢?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副处长于景弘说,我省春季一般受冬季季风和大陆冷高压控制及影响,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土壤散墒快,故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我省水资源总量偏少,地区分布不均,资源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冬季封冻期长达4~6个月,受气候影响,径流年内、年际分布差异较大。作物生长期尤其是水稻泡田期和返青期的5~6月径流量较小,约占年径流量的10%~15%,而这期间农业用水量最大,所缺水量必须由水利工程调节补给。另外,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全省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810.33亿立方米,目前利用水量仅291.8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6.01%,水资源利用率远低于相邻的吉林、辽宁两省。相对于我国西南地区“水多土少”,西北地区“土多水少”,我省虽然“有地有水”,但水土资源在时空上匹配并不平衡。我省东、西两大平原即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土地资源虽然丰富,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9%,但水资源仅占全省的50%。在农作物播种的4~5月间,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5%~15%,易发生春旱。
“就龙江来说,水利的问题解决了,农业就可以大幅度增长,旱田改水田,农业的效益会更高,农民从土地上的收入就会更多。水利建设搞不上去,就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提高。”省委书记吉炳轩近日在视察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时的一番话说明了省委对水利建设的关注。
2008年9月底,我省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题报告,确定力争用八年时间实现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目标,成为我国产粮超千亿斤大省,年调出商品粮300亿公斤,继续保持我省全国外调量第一大省的地位。水利化工程是保证粮食产能工程的重要内容。据省水利厅宣传中心主任刘刚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我省水利建设飞速发展。2009年,我省落实水利建设资金109.15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年建设水利重点项目128项,其中续建63项,新建65项。在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方面,开工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加快推进了三江平原灌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了5处38个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推进了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525万亩,其中新增水田面积245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改善水田面积233万亩。解决了20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使自来水普及率达57%,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3.4万亩。
超期服役
龙江水利现状堪忧
近日,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坦言,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所以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
其实,这不是云南独有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在那些旱魔肆虐的地方,作为农业“命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超期服役、带病运行,尽显疲态。水利基础设施“留不住水”,已成为抗旱中最头疼和无奈的事。
我省地域广阔,旱地面积大,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降水,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灌区是黑龙江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全省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0%,能创造出占全省40%的粮食产量。但记者在海林、庆安等地的水渠边看到,水渠的破损十分普遍,甚至水渠中的分水闸都是农民用石块、装满土的袋子垒起来的石头堆,根本起不到控制水量的作用。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室主任文继娟告诉记者,我省现有灌溉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永久渠首只有110座,仅占现有渠首工程的29%。经过多年运行,大部分工程已逐步进入老化期,供水保证率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自1990年以来,我省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增加量不足100万亩,已有灌区的渠道、闸门等骨干工程破损严重,而管理部门无力大修,只能对灌区进行小规模的“修修补补”。由于配套工程不完善,黑龙江省内一些灌区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很多灌区只干了渠首却无钱建干、支、斗、农渠道,渠首工程完工后却不能发挥作用。由于没有钱建设渠道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量的灌溉能力闲置。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多由农民自筹资金,以“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很多地区“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欠账很多。
“目前,水源工程建设进展慢,工程性缺水问题也很大。由于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相对短缺,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工程师宋长虹介绍说:“我省水资源紧缺,供水能力不足,地表水调控能力低,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现有引用地表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仅为地表水资源量的29%。由于大部分为江河无坝自流和提水工程供水,受河川径流的丰枯变化影响大,供水保证率较低。”
作为旱涝保收田方面的专家,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副主任陈玉芳认为,西南大旱对我省来说是个很好的警示。陈玉芳说:“我省是粮食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如果黑龙江省要发生严重的旱灾或涝灾,那将对全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经过多年建设,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但在旱田有效灌溉面积中,旱涝保收田所占比例很小,只有252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4%。同时,目前多数灌区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渠首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灌区引水;渠系工程不健全,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道缺少防渗措施,渗漏严重,浪费水量;大部分坡水工程(如截流沟、坡水交叉工程等)未实施或已毁坏,使坡水入渠,灌区仍受坡水危害;田间配套工程进展缓慢,影响骨干工程效益发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落后,管理设施简易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用好江河水
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地处我省西部的大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40毫米,蒸发量1600毫米,农业生产“十年九旱”。然而在去年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大庆市有73万亩玉米平均亩产高达2000斤,比正常年份还高出1000多斤。
大旱之年如何增产?大庆市水务局局长杨树义一语道出“天机”:大庆市73万亩玉米增产的“秘诀”就是推广了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大庆市玉米种植面积占旱田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当遭遇伏旱,普通喷灌工程作用明显受限。而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项目,以科技含量较高的节水灌溉方式弥补传统抗旱方法的不足,采用膜下滴灌,水直接浇到作物的根部,有覆膜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灌溉效果好,还节约了水资源;玉米滴灌覆膜不用铲不用趟,省工省劳,还能增温保墒,扩大了抗旱井的控制面积,一口井最多覆盖500亩的膜下滴灌面积。使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平均亩产2000斤,亩纯收入比大田直播玉米增加400多元。杨树义说:“未来3~5年,大庆将投资近7亿元,在全市建设完成40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彻底走出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实现现代灌溉农业。”
据了解,2009年我省在哈尔滨市的宾县、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区、绥化市的青冈县、黑河市的爱辉区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分别建设玉米膜下滴灌试验项目区,5个项目区总面积4500亩。从试验效果看,玉米膜下滴灌增产效果显著。
玉米膜下滴灌固然走出了一条新路,但要想让我省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还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
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听取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保障工作情况汇报时强调,改善水利条件,解决旱能浇、涝能排的问题是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与水利部签署的《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与水利发展改革合作备忘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牢固树立大水利促进农业大发展的观念,真正把水利建设放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突出抓好水利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等重大工程建设,争取尽早发挥效益,确保全省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500万亩目标的实现。吉炳轩曾指出,水利建设国家要投资,而且逐年都在增加,但仅这一个渠道不行,发展太慢,也缺乏活力。在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要研究群众投资和商业开发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办法。要把投资和收益挂起钩来,探索建立投资开发、收益回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机制。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等,都可以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并同企业经营挂起钩来。要探索研究这个办法,在实践中创造经验,就是要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来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室主任文继娟认为,我省作为产粮大省,财政投入能力弱,像我省北部引嫩工程、中部引嫩工程等大江大河的控制性工程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应在这些工程的投资中起到主导地位,降低地方的资金匹配比例。此外,水利设施占地不同于工业用地占地,针对目前很多水库建设中50%甚至更高的工程费用都是占地成本的情况,国家应在政策上适当倾斜,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
旱涝保收田建设是稳定国家商品粮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副主任陈玉芳建议,要尽快尽早建设一批重点水库引调水工程,构成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如在西部松嫩平原建设阁山、花园等水库以及山口水库引水工程;在东部三江平原建设奋斗、青龙山、七里沁、关门嘴子等水库及引松补挠工程等。加快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小型灌区建设,加大灌区资金投入力度,增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率,逐步解决灌区骨干工程的病险问题,全面提高灌区安全运行能力。应尽快采取工程措施对现有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和完善配套,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供水潜力,同时修建一批水资源调控工程,加快水利工程尤其是蓄水工程的建设,适当时期还应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调节水资源年内年际及地区分布不平衡状态,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心我省的水利建设,在2009年来我省视察期间强调:“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首先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来讲也是如此,我们不是没有水资源,问题是怎么用好水资源。要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广节水灌溉,搞好防洪除涝治理,有效提升水利对农业的保障能力”。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省水利厅厅长陆兵对记者说:“为了让‘北大仓’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按照国家和省里的部署,我们将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水田、旱涝保收田面积,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田。2010年全省水利投资力争完成120亿元。计划新增旱涝保收田500万亩,其中水田200万亩,旱田300万亩;改善水田灌溉面积300万亩,新增水田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1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开工5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24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万亩。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让黑土地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