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五大防线” 构建稳固的山洪综合防御体系
2010-04-14穆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 穆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穆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幅员6673平方公里,辖6镇3乡141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穆棱市地处低山丘陵区,全市有易受山洪威胁的村屯42个。为有效防止山洪灾害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不断筑牢“五大防线”,建立起了稳固的山洪综合防御体系,使防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筑牢防御山洪的思想防线
思想决定行动。我市高度重视山洪防御工作,始终把其作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和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防汛抗旱指挥部,配齐配强了防汛抗旱办公室人员和设备。每年在汛期来临之前,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自组织会议研究和落实防汛问题。每次防汛会议上市委书记都郑重强调:“在防汛工作中,无论是谁因工作失职影响防汛或造成损失,一律先免职,然后再做调查处理。”市领导的重视进一步强化了各乡镇、委办局等单位领导对防汛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防汛工作在穆棱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二是狠抓责任落实。在防汛工作上,我们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严格落实了“一份责任状”、“两个负责制”和“三项工作制度”。一份责任状:即每年市政府都要和9个乡镇行政一把手、市区街道办事处主任签订一份目标责任明确的防汛工作责任状。两个负责制:即实行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四大班子领导包堤、包库、包乡镇的领导分工负责制。三项工作制度:即对团结水库、清河水库严格执行水库安全管理与运行调度制度;对42个防汛重点村屯、防汛重点部位和重要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宿制度,副处级以上干部轮流到市防汛办带班,对各乡镇、责任单位的防汛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确保各项防汛工作扎实、高效地推进。与此同时,各乡镇与各村、各村与各组之间也均明确了防汛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度,确保了防汛各项工作不走形式。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我们加大对山洪易发区群众防洪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发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播放宣传广播和录像、开辟防洪知识电视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防山洪知识的宣传,并组织小分队深入到村屯和农户家中,利用2005年“6.21”和2009年“6.28”、“6.30”等三次洪灾中的具体事例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山洪危害的认识,增强群众山洪防范意识,让山洪防御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精心谋划,以防为先,筑牢防御山洪的“三预”防线
在预案的实用性、预警的可靠性、预报的准确性上狠下功夫,以“三预”工作的实用、准确、及时达到防中减损和防中取胜的目标。一是编实预案。每年均对城区防洪应急预案、9个乡镇防御山洪预案、42个易发山洪灾害村屯防御预案进行完善,落实好“防、抢、撤”各环节,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使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09年“6.30”洪灾发生时,市区上游65分钟实测最大降雨量达到66.9毫米,八面通镇城区小清河河水出槽,我市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并按《防汛预警操作规程》和《转移操作规程》采取了及时有效的行动。“6.30”洪灾虽然来势汹涌,但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预案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二是做好预警。做好预警工作是防洪减灾最有效的手段。为保证预警及时,我市全面强化了预警体系建设。为9个乡镇和42个防汛重点村(屯)购置了53台无线广播,配发了42面防洪预警旗、85面铜锣、115个手持式高音喇叭,在市政府安装了防空警报器,为防汛办配发了手摇警报器和警车警报器。强降雨达到黄色警戒时,我们通过短信群发的形式提前向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和市防汛办预警,然后再由各成员和防汛办分头组织发出预警;在汛情发生时,电视台不间断地播发预警消息。形式多样的预警保证了预警的质量和预警的及时。三是准确预报。全市在重要部位设置了82个雨量监测站,其中,自动雨量站26个、人工雨量站22个、简易雨量站34个;在每个村安排了汛情信息员,制作了上下游雨情、水情信息传递联系卡,汛期对重点地段、重点村屯落实专人死看死守,保证了汛情在第一时间内能被及时发现和在第一时间内能使信息得到传递,真正形成了以市防汛办为接收反馈中心上通下联的“网络式”防汛信息传递系统。
三、多措并举,逐级分流,筑牢防御山洪的生态防线
我们把水土保持作为防洪度汛的第一道防线,采取多措并举的办法对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一是封山育林,建立防洪生物屏障。我们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造好林、管好林,并将埂带造林纳入退耕还林政策,推进封山育林进程,在流域坡面上形成保土固土的生物屏障。截至目前,全市退耕还林面积已达21万亩,累计封山育林14.9万亩,森林植被率平均提高了4个百分点,蓄水保土效益达到50%以上,削减洪峰流量70%,70余条有防洪任务的小流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治理。二是修梯改垄,改变洪水汇流方向。每年春秋两季我市均组织乡镇、村屯开展水保大会战,通过实施坡式梯田、复合式植物带、截流沟等措施,在流域坡面中形成拦截分割径流的拦蓄屏障,全市已在山洪易发区及山洪易发区上游流域累计修建坡面工程19万亩,有效地控制了坡面径流,缓解了山洪压力,收到了良好的错峰效果。三是修塘坝谷坊,逐级分解山洪总量。已形成的山洪沟是引发山洪的罪魁祸首之一。在山洪沟整治上,我们采取修建塘坝谷坊的办法截留泥沙,改善沟床坡降,防止沟床冲刷下切和沟岸坍塌。截至目前,全市已修建塘坝谷坊2600余座,起到了良好的分解山洪总量的作用。通过多项措施,我市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6万亩,使全市易受山洪威胁的村屯由52个减少到42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鸡铁路两侧的三道河流域、张发沟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区经受住了数次较大降雨的考验,曾十几次因泥石流中断的城鸡铁路自2004年以来再未发生过中断事故,其中水土保持工程在防御山洪灾害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畅通河道,固堤护岸,筑牢防御山洪的行洪防线
坚持“突出重点、规划先行、规范治理”的原则,推进畅通河道、加固堤岸工作,确保“行得通”、“排得畅”。一是清淤疏浚,减少河道堵塞。每年汛前,我市均对防汛重点河道及时清淤清障,保证河道行洪通畅。2009年,全市完成清淤土方8万立方米(其中投入30余万元,对城区小清河进行了全面清淤,清运土方2.5万立方米)。二是拓宽裁弯,保证行洪通畅。河道狭窄、弯度大是妨碍行洪的重要因素。针对市域内各河道的实际情况,我市克服时间短、任务重、资金紧的不利因素,投资1100万元,拆迁99户,对城区小清河行洪不畅的330米河道进行了改河取直,并将其拓宽了10~15米;投资400万元,实施了马桥河3000米改河工程,并将马桥河、雷峰河拓宽了20~30米,提高了各河道的行洪能力。三是加固堤防,提高调控能力。为提高防洪重点水库和河流的防洪、调控能力,我市采取向上争取一部分、自己筹措一部分的办法,分别对团结水库和清河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八面通右岸堤防电厂段、马桥河下城子段、小清河和平桥至工农桥段采取修建护坡、堤脚等措施进行了加固,使水库的调洪能力和河流的防洪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市累计加固堤防3.5公里。
五、凝聚合力,上下联动,筑牢防御山洪的救助防线
灾情一旦发生,能够做到有效抗灾自救和灾民安置及时到位是夺取抗灾胜利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努力做好灾害防御工作的同时,狠抓了灾害发生后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是组建了能打硬仗的抢险队伍。我们组建了一支50人的快速通知队伍,配合居委会专门负责通知小清河沿岸低洼地带群众转移;在城区按居委会组建了12支、240人的专门负责组织群众转移的防汛队伍;9个乡镇各组建了一支100人以上的抢险队伍;每个村屯组建了50人以上的抢险队伍。水务部门对这些抢险队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分别建档,确定了联系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使这支队伍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来、冲得上去。二是落实了密切配合的抢险机制。为保证抢险救灾的快速及时,我们建立了政府、企业、中省直单位联动的抢险救灾机制,明确了各自的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6.28”、“6.30”灾害发生后,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快速反应,及时抽调人力、物力对水毁的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抢修;农机部门迅速调集130余台农用车开展清淤工作;农业部门深入灾区查看受灾农情,并积极与东北农大、省农科院联系制定科学的生产自救方案。经过各方齐心合力的努力,“6.28”和“6.30”洪灾中水毁的2.1公里供电线路、6500延长米通讯光缆、42公里道路和3个涵洞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修复,100多个受灾户的转移、1万余立方米的清淤工作仅用1天时间就全部完成。三是健全了抗灾自救的安抚机制。灾情发生后,保证受灾群众情绪稳定是抗灾自救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及时抽调市民政局、市农委、市区街道办、市妇联、团市委等相关单位与乡镇包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联合组成查灾安抚小分队,深入受灾户认真核查受灾情况,走访安抚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形成了《灾情报告》,并根据核查情况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及时发放相应的救助物资,有效地稳定了灾区群众的思想和情绪。
我市努力构建的山洪综合防御体系在防洪工作中虽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各项防汛工作与省、市的要求还有差距,与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着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县(市)建设为推动,不断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综合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易受山洪威胁村屯的安全度汛工作,确保穆棱河堤防、团结水库、清河水库、重点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把山洪防御工作推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