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

2010-04-14蔡秀萍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2期
关键词:防洪处理厂管网

□ 王 棚 蔡秀萍

广东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质性缺水、水资源利用浪费等问题威胁着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本文从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技术手段、法规制度管理等方面就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供、用、排水关系和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用水结构的变化,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少水脏的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因此,着力节约水资源,调整用水结构变得尤其重要,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一)水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2008年,广东省平均年降水量为2 140.8毫米。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由于地形气候的影响,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分布不均,约85%的径流高度集中在汛期以洪涝形式出现迅速奔向大海。地域上的分布情况是中部多,东西两翼较少;各地平均年降水量变幅达1 200~2 800毫米。这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带来困难。

(二)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目前广东常驻人口已达到9 300万,用水人口不断增加,而水资源量不增加反而减少,势必造成人均水资源的短缺状况。2008年全省用水总量461.5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全省用水量325亿立方米增加了136.5亿立方米,例为全国前茅。根据用水定额和用水增长趋势方法分析,随着广东省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还将不断增长,到2030年之前,全省总用水量处于“增长期”。

(三)水质性缺水状况严重。广东省发达的工业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2003年排放总量达120亿吨,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全省2008年监测评价河长6 988公里,其中水质Ⅰ~Ⅲ类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6.1%,Ⅳ~劣Ⅴ类占总评价河长的23.9%。在监测评价的57个水库中,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38个,占监测评价总数的66.7%;Ⅳ~Ⅴ类的水库19个,占33.3%,主要污染项目为总氮。全省监测评价的41个城市饮用水源地中,水质为Ⅰ~Ⅲ类的水源地有21个,占监测评价总数的51.2%,其中,水库水源地占57.1%,河流型水源地占44.4%。

(四) 洪涝灾害频繁。广东省目前的防洪标准偏低,部分现状堤岸是在软基上抛石堆砌而成,有少数是自然岗地或土堤,工程质量差,防洪潮标准较低,堤顶标高不能满足防洪规划的要求,如珠江的前后航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等等,其配套工程设施多为50~60年代修建且已老化,现状堤防仅为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广东西部北部山区较多,泥石流事件也时有发生。城市的排涝设施标准偏低,排涝主干渠渲泄能力不足;现有排涝系统的工程设施不配套,调蓄泵站、防洪闸、沟渠和水库库容设计标准不一致,只能按低标准运行,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城区排水管网结构老化,部分渠道严重淤塞破损,排水管网过水能力严重不足;城市发展迅速,排涝设施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由于现有的防洪涝标准较低,近年来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二、对策探讨

(一)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各国政府21世纪行动纲领的重要承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有3个基本目标:环境的完整性、经济效率和平衡。根据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除了考虑水资源量的分配管理外还要求考虑水环境问题,具有环境的完整性;要求水资源的利用从长远的观点看有最佳的经济效率;为了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益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要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平衡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其最根本的涵义是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创建节水型社会。广东省一方面用水紧张,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根据广东省行业取(用)水定额的普查,工业取水、公共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定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行业中,不同的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其取(用)水定额差异较大,如同样的制浆造纸企业,用水定额可相差3倍。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广东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省水资源并不乐观的形式更要求必须大力推行节水,这对水质性缺水比较突出的广东,一方面是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减轻水环境压力。

(三)加大城镇污水治理力度。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增加水污染治理的投人。广东省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基础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污水处理厂被看作政府出资的福利事业,使建设投资完全依赖政府,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事业单位运营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偏高。事实上,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多数地区只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便可使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通过公开的招投标,让所有有资质的企业都有机会参与竞争,从中选择最优者建设和经营。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要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必须与污水处理厂同步或先行建设,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才能达到污水治理的目的。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厂应进行配套建设。近期应首先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在此基础上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应以满足现有污水为主,处理程度应根据不同接纳水域的要求确定,并留有进一步处理的余地;对城市排水管网服务区内的污、废水,要求在达到允许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后纳入城市污水相对集中处理,而对服务区之外的污水则宜分散处理。

(四)提高全省防洪涝能力。针对广东省当前防洪、治涝工程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历史的防洪、治涝经验教训基础上,应对全省的防洪、治涝做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工程措施方案。根据东江、西江、北江及其支流、沿海等堤岸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堤岸加固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全面落实洪水调度方案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东江、西江、北江洪水泛滥,降低台风暴潮的侵害;山区做好植树造林的工作,加强截洪沟建设,加大对山坡的监测力度,避免泥石流发生。结合近远期排涝规划,逐步完善排涝系统的配套设施及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对不满足排水要求的旧管网进行改建,对淤积的管网进行清疏,加强管网的养护管理等等。建成完整的、配套的、标准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洪治涝工程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全省防洪减灾系统。

(五)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健全水管理体制。建立起全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实现资源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优化配置。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运行机制。解决好提高现行水价、征收郊区用水的水资源费、统一征收地下水养蓄基金等问题;要在对水管理体制、水运行机制的改革进程中进一步完善水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水法规体系。

只有加强制定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水政策法规体系,通过对水资源按流域的统一管理,才能使人口、水资源、水环境与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使水资源能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对水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结语

广东省人口多,工业发达,城市化快速,水资源问题严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防洪处理厂管网
污水处理厂低碳节能的探讨与研究
人体的“废料处理厂”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