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富顺撤县建区 构建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2010-04-14刘亮晖刘林英
刘亮晖,刘林英
(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自贡 643000)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把握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决策部署,2008年开年之初,中共自贡市委召开第十届七次全委会议,形成了《中共自贡市委 2008年工作意见》。《意见》确立了:“加速推进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加快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2008年8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了《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该方案要求:“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9年1月12日,在“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论坛”上,王海林书记更进一步强调了“率先在成渝经济区内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2009年7月自贡市制定了《川南经济区次高地发展规划自贡实施方案》,再次确定自贡市的总体定位为:“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
2010年2月24日,雷洪金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立足建设“双百”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特别强调要“统筹发展区县经济,按照“一圈一带两片区”功能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增长极,增强集聚辐射功能”
如何通过 3~5年的努力,将自贡市建设成为川南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从 2007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并将自贡市富顺县列入全省 27个试点县范围以来,社会舆论和市统筹办所反映的动向似乎已经认定富顺县由省直管已成定局,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荣县撤县建区”。诚然,荣县之于自贡,不可谓不重要,但是,无论从历史渊源性、城市及工业布局的紧密相关性,还是从城乡水源的长远保障性考虑,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富顺撤县建区”,才是保障自贡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首要选择。
1 千年盐都的形成与发展,市、县同根同脉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据晋《华阳国志》记载,东汉章帝时期(公元 76~88年),今富顺、邓井关一带出现了第一批开凿成功的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的盐井“以其出盐最多,人获厚利”被名为“富世盐井”。南北朝时期,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到北周武帝时(公元 561~578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并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镇。
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年),在距富顺县城西九十里的荣溪水滨(即今自流井地区),以自流井为代表一批盐井开凿成功,逐渐取代了因淡水渗溢而坍塌的富义、邓井等原主要盐井而成为富顺县新的盐业生产中心。到清雍正八年(1730年),富顺、荣县分别在今自流井和贡井设立分县,派驻县丞,管理日益兴旺的盐务。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淮盐难以上运,川盐济楚。富荣盐场在咸同年间得以飞速发展,进入历史上井盐生产之鼎盛时期,建立独立的政治实体日渐需要。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设市之需尤迫,在 1938年经省批准成立自贡市市政筹备处之后,1939年9月1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自流井和贡井分别从富顺和荣县划出,合并建立省辖的自贡市。
从设市直至建国之初,自贡市辖区面积仅 160.9 km2,总人口 23.5万人。1959年,因在富顺邓关黄坡岭一带勘探出丰富的盐卤和天然气资源,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富顺县所辖永安区全部,沿滩区、永年区各一部分,荣县的荣边,宜宾的农团、漆树、仲全等 13个人民公社划归自贡市郊区管辖。此后,继 1978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将荣县全部、富顺县何市区划归自贡市辖之后,198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富顺县全部划归自贡市辖属,至此,自贡反领富、荣二县,形成今天四区两县的规模。
城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袭着血脉生生不断的城市历史,也承袭着市县人民永难割舍的地域人文情结。自贡与富顺,同为因盐而起、因盐而兴,继而因盐化工业的发展逐渐融为一体,共同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直至因盐设市”的城市发展之路,也才成就了“千年盐都”自贡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县同根同脉,力推富顺撤县建区,是对历史的认同和尊重,是顺其自然的理性回归。
2 城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市、县同区同域
历史已经证明,作为四川省老工业城市的自贡,自有史以来,其工业发展和工业布局都和富顺县密不可分。特别是地处釜溪河下游的邓关地区,因邓姓开发盐井于此,早在宋代即在此置邓井镇,至清代乾隆时,于此设关查税,遂名邓井关,1934年设邓关镇。1959年8月因黄坡岭一带发现丰富的盐卤、天然气,人为地将邓关镇一分为二,釜溪河西岸街道划属自贡沿滩区。为与自贡沿滩区邓关镇相区别,1984年12月始将釜溪河东岸的富顺邓关镇更名邓井关镇。但是,行政区划不管如何被人为分割,几十年来,一河两镇的邓关—太原井地区自 1959年新建邓关盐厂、自贡碳黑厂起,到“三线建设”时期,又先后迁入自贡高压阀门厂、四川理工学院今邓关校区前身的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和全国高分子化工研究主要基地之一的晨光化工研究院;此后,市、县又先后在一河两岸建设起自贡树脂厂、富顺化肥厂、富顺有机化工厂和富顺水泥厂等若干企业,自贡市和富顺县的工业发展已自然融为一体。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根据两轮《富顺县城市总体规划》,富顺县城迅猛向西部晨光—自贡邓关发展,迄今为止,富顺县城建设已抵达自贡太原井—宋渡—邓关一线,邓井关镇已被撤消并入富顺县城富世镇。也就是说,富顺县城和自贡太原井—邓关地区已实质性连为一体。
为了更好地实施四川省、自贡市关于“工业强省”和“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更健康有序地推进“工业强市”的进程,而同时又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以“井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早在 2006年5月,根据中共自贡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安排,在自贡市“03总规”确定的城市工业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自贡市“十一五”规划的具体部署,自贡市编制了专门的《自贡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并得以批准实施。
该项规划确定:强力推进城市工业布局“东进南移”战略,将南部沿滩地区、富顺—邓关地区和东部牛佛—何市地区纳入自贡大城市规划建设范围,建立以省级自贡高新产业开发区为主的“板仓工业园区”,以化纤纺织为主的“沿滩工业园区”和以盐化工、有机化工为主的“晨光—邓关工业园区”以及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牛佛—何市工业园区”,重点建成“板仓—沿滩—晨光”工业经济走廊,构建特大城市雏形。
在《自贡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上,2007年,自贡市又先后编制了《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自贡市晨光工业集中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
《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工业用地包括板仓工业园 10 km2、贡井工业园 1.66 km2和沿滩工业集中区 13.5 km2。根据规划,沿滩工业集中区及其所依托的沿滩镇已成为自贡中心城区的一个组团,其用地南缘已近王井镇镇界。而《自贡市晨光工业集中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控制范围总用地约 28.8 km2,其中规划工业总用地面积约 16.8 km2,加上邓关镇北部和富顺西城区宋渡一带发展用地布局,其北缘也已接近王井镇镇区,与沿滩镇南缘仅不足 8 km之距,我市重点建设的“板仓—沿滩—晨光”工业经济走廊已初步显现,自贡邓关—太原井地区与富顺县城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不仅如此,富顺—邓关地区之于自贡,其重要性非同寻常。也可以说,自贡市离开这一区域,自贡的名城保护和自贡老工业城市的振兴则将无从谈起。自贡市城市中心区名城保护和工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城市政府的重大课题。因此,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强调:自贡市要“重点实施`东进南移'战略,保护好城市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200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自贡市“03总规”在市域产业布局中明确指出“继续实施`90总规划'确定的市域工业布局`东进南移'的战略,将食品工业重点向牛佛地区东进,盐化工业向`邓关工业区'南移,适度发展以化纤纺织延伸产品为主的`沿滩工业园区',促进东部何市—牛佛地区、南部邓关—富顺地区和西部长山地区的发展”。2006年2月,自贡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也进一步确定“加快城市中心区工业布局调整…,将制盐、化工、建材工业迁出城市中心区……努力改变工业分散布局和工业包围城市的状况。”《中共自贡市委 2008年工作意见》中关于“着力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和“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品牌效应和科研技术优势”的要求的落实,更离不开以盐化工、有机化工和高分子有机合成材料、碳黑新材料为主的“晨光工业集中区”和拥有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及四川理工学院(邓关校区)的邓关—富顺地区。
还不仅如此,在《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更确定了以“一圈一带两片区”为载体,促进区域“圈层梯次”发展的总体思路。其中,“一带”即“位于自贡市东南方向的板仓—沿滩—邓关—晨光面积约 100 km2的工业产业带,主要布局新发展的工业项目和城市经济圈转移的企业,实现工业要素集聚和集约发展”。
也就是说,邓关—富顺地区是自贡城市和工业布局的拓展。特别是盐化工业外迁南移、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发展空间,自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自贡城市工业布局的调整和老工业城市的振兴,无一不与邓关—富顺地区息息相关。力推富顺撤县建区,是自贡名城保护和全面振兴老工业城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实施省政府批准的《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发展之必然。
3 统筹城乡长远发展用水,市、县同需同源
众所周知,自贡市是全国 50个最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据市水务部门测算,仅自贡城区 2020年和 2030年需水量将分别达到 17529万立方米和 22267万立方米,而城区各类水源可供水量约为 8900万立方米。邓关—富顺地区虽然地处釜溪河下游,且紧邻沱江,但是釜溪河和沱江由于上游均属开发较早的城市密集区,邓关—富顺地区江河水质长年处于劣 V类重度污染状况,完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不低于Ⅲ类水质的要求,属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1992年以前,该地区城市用水各显神通,富顺县城和晨光厂以沱江为水源,邓关镇、自贡树脂厂、富顺水泥厂、富顺氮肥厂在污染稍轻、但水量极小的铁线溪取水,四川轻化工学院在水质较好的木桥沟水库下游的高峒堰取水,并供地处太原井的自贡高压阀门厂原水。
鉴于邓关—富顺地区广大居民对于饮水水质的强烈不满,1989~1992年,富顺县政府和自贡邓关地区相关单位共同建设了白节子河高峒堰—邓关—富顺县城引水工程,新建了 5万吨/日邓关水厂和经邓关—晨光—富顺 13 km输水管道、扩建了四川轻化工学院水厂及相关 4.1 km输水管道,阶段性解决了富顺—邓关地区广大居民企盼已久的生活饮用水问题。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特别是自贡城区盐化工业的外迁南移和邓关—晨光工业集中区的迅速发展,富顺—邓关地区缺水矛盾仍将日益严峻。据《自贡市晨光工业集中区分区规划》测算,不含富顺县城和自贡邓关镇,更不含乡镇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仅就晨光工业集中区28.8 km2范围,近期供水尚无大的问题,但到 2020年日需水量为 12.16万立方米,日缺水量就高达 6.66万立方米,而白节子河高峒堰上游的木桥沟水库总库容仅 3800万立方米,不仅水量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该水库的积雨区大部位于宜宾县正在发展工业集中区的孔滩地区,单靠木桥沟水库,邓关—富顺地区的供水不仅可靠性是一重大问题,其供水安全性也难以保障。
为解决制约自贡市和富顺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大力加强水资源开发,寻求安全、可靠的城乡供水水源。30多年来,自贡市筹划建设的小井沟水库经长期多方努力,虽可望于 2010年立项开工,但是,众所周知,总库容 1.7亿立方米的小井沟水库是我市西线供水的骨干工程,也是四川省筹划30多年,却难以上马的区域性大型引水工程—长征渠的囤水水库之一。单就小井沟水库而言,它是一座多年调节水库,且与自贡处于同一气候区,一旱俱旱,对荣县和自贡市区供水,其可靠性尚难完全保障,对东南一线的邓关—富顺地区仍是鞭长莫及。
所幸的是 2007年5月四川省水利厅组织专家通过了被誉为“川南都江堰”的金沙江《向家坝灌区工程规划》初审。依照该“工程规划报告”,灌区范围涉及宜宾、泸州、自贡 3市的 17个区县。除规划设计灌溉面积 365万亩土地外,同时补充灌区内的 134个城镇(其中 7座县城)的生产生活用水,并向自贡市城区补水等。供水渠分南北两条总干渠,年取水量 16亿立方米。北总干渠从金沙江左岸取水后,穿越 10多公里长隧道后进入宜宾县腹心地带,然后向东经高架渡槽跨越岷江,穿越翠屏区邱场乡后进入我市富顺县境,最后跨沱江进入泸州市末端,全长 122.638 km。向家坝灌区共规划12座中型水库,其中,将在我市富顺县童寺境内新建有效库容约为 4300万立方米的“大坡上水库”。可以说,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及其“大坡上水库”的建设,将安全可靠、永久性地解决困扰邓关—富顺地区的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将向自贡市城区适度补水。
毫无疑问,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统筹城乡长远发展用水,自贡市与富顺县、邓关—富顺地区均是同需同源。力推富顺撤县建区,是统筹水源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是自贡市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城市历史的渊源性、城市及工业布局的紧密相关性,还是从城乡水源的长远保障性考虑,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富顺撤县建区”,无疑是保障自贡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率先在成渝经济区内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反之,若市县分治,一则“千年盐都”将丧失重要根基,成为无本之木,空有其名;二则城市工业的外迁拓展将丧失再无选择的发展布局空间,不仅名城保护和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亦将沦为空谈,而且,早已和富顺县城有机融为一体的自贡邓关镇恐难再保现今一河两治的格局。从合理的角度,自贡邓关镇划归富顺县将极为可能,“率先在成渝经济区内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则将很难实现;三则自贡城乡长远发展的保障性水源则位居辖区之外,将重陷长葫水库地处威远县境、水源调配受制受限的不利态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省政府批准的《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推进`八项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其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节更明确指出:“探索撤县建区、近郊撤乡镇建街道、边远地区撤乡镇建乡公所和村改社区、村组撤并的区划调整办法。”
实践证明,适度“撤县建区”是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特建议自贡市委、自贡市政府对此予以高度关注,抢抓自贡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机遇,按照《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关于“探索撤县建区”的要求,尽早安排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工作方案和操作步骤,多方争取省级相关领导和部门的了解、理解和支持,适时报省和国家批准,力求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全力推进“富顺撤县建区”,将四川省政府和自贡市委、自贡市政府关于“率先在成渝经济区内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切实落到实处,为自贡市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