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模式创新研究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10-04-14王江飞
王江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模式创新研究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王江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就业模式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在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的新型就业模式,以及这种就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基地;就业模式
随着大学生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有计划地双向选择到市场调控的自由择业的演变,毕业生就业已经走向了市场。在自由选择的阶段,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建立一批就业基地,做好稳定就业和优质就业,形成一个以基地合作为中心的大学生就业新模式。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也应充分抓住旅游业发展契机,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基地,零距离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基地的战略意义
1.1 建立就业基地,提高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形成稳定的就业市场
新的世纪,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进入旅游业的速度让人瞠目,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008年奥运会以及 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因素激发了国际酒店管理品牌集团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速度抢滩中国酒店业市场,中国酒店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样的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行业人力资源的大量缺乏,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资源的急迫需求,人才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这样的市场局面,无疑有利于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行业、企业更加依赖高校人才培养,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基层就业岗位以及一定比例的基层管理岗位,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宽广的舞台,为毕业生就业建立了稳定长效的就业市场。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酒店管理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具有专业教师和学生最多、就业集中度很高的特点。建立就业基地,学院每年提前让基地进校开宣讲会,介绍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人才结构、员工规划、薪酬福利及招聘岗位和岗位要求等,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需求状况,优先为就业基地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满足基地优先预订毕业生的要求;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地就业。每年就业基地都能给学院提供占毕业生人数 50%的就业岗位,其中有 10%的管理岗位,有 3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基地落实就业。
1.2 建立就业基地,培养适时适岗的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各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不能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如用人单位在行业中的水准、经营效益、管理能力、个人发展机会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和环境等等。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强弱、综合素质高低。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外,高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及时跟上企业的发展,使毕业生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通过校企互动,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不足等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强化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和市场对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
1.3 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自身战略发展的角度更关注校企合作,更关注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因为任何企业发展的关键都是人,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招聘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改变人才结构,增强企业活力。企业可以把高校作为员工的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已累计为社会、行业培养了近3万余名旅游人才,其中酒店管理专业 2万余名;出任三星级以上酒店总经理、副总经理的有 70多位,部门经理 600多位,在任的县级及以上旅游局长有 5位。2009年浙江省酒店行业新增专科以上从业人员的40%是该院毕业生。
2 就业基地合作模式实践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以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主的高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高校与行业目标、地方需求紧密结合,找准自己在校企、校地合作中的最佳位置。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建设、双方共赢”的宗旨,以行业为依托,不断向其他行业辐射,建立就业基地。就业基地合作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就业基地功能不断拓展,企业由开始的录用几个毕业生到订单班合作再到现在的企业学院,学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企业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设备。校企合作可以“互惠互利、共生共荣、合作共存”。
校企合作基地主要是学院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组织专任教师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其整体素质;为企业提供关于市场研究、活动策划、项目规划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企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一定比例的基层管理岗位,落实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为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场所。
目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已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45个,成立了浙江世贸君澜学院、浙江开元学院,计划还将成立西溪学院和宁波南苑学院。基地每年为学院主要合作专业提供 50%以上的就业岗位,其中 10%是基层管理岗位,平均起薪比非基地企业平均起薪高出 10%左右;学院每年为基地输送 100%的必须人才。自学院“六个一工程”[2]开展以来,已经安排 30多名教师去基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一方面向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请教,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包括协助制定工作规范、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了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与教学联系起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已经聘请了 50多位基地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及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充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学院通过就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稳定就业、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让毕业生“有业就、就好业”;而企业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加企业活力,在同行业中凸显竞争优势。基地合作是就业双方共赢、共同发展的最佳模式。
3 完善就业基地合作模式,保障就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就业基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毕业生出路问题,而企业是为了解决从业人员问题,是一种松散型的、功利性而缺乏系统性的结合。其实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应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质性要求及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现实状况出发,着力建设融技能培养、职业意识培养、从业经验培养和就业创业为一体的,体现校企紧密结合互动的就业体系。[3]
3.1 提升就业基地的教育功能,共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
校企订单合作是提升基地教育功能最好的方式,通过“订单班”为学生架起高校与就业基地的桥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有意识地培养个人的就业能力;把基地当作第二课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和体验,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
在“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环境下,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企业可以派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人才为学生提供直接指导,也可以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双方都可以根据订单内容及时调整。这样,人才供需双方对毕业生能力都能很好地把握。对企业而言,学生毕业就可以上岗,缩短了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使企业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缩短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差距,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了解所学专业的企业需求和职业标准。[4]
3.2 定期召开基地共建论坛,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尽可能发挥就业基地的作用,使之成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点,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5]。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每年邀请基地企业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来校召开就业基地共建论坛,探讨应届毕业生工作半年来的应职应岗能力,反馈他们在工作中曝露的问题;阐述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下一年度的用人计划,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计划制定、新专业开设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通过基地共建论坛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逐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知识面窄、专业教育追求专与深”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应用相适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了对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加强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以更快适应社会需要。
3.3 建立毕业生人才库,为基地输送高端人才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是我国 21世纪初叶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企业亟需“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毕业生。酒店业从业人员占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60%以上,酒店合作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就业基地经过长期的合作宣传,使毕业生对企业的行业地位、市场细分、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企业文化,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学院可提前在毕业生中为企业物色并建立预备人才库,方便企业选拔一线员工和储备干部;还可以通过毕业生跟踪系统,为基地企业推荐优秀的历届毕业生,满足企业高端人才需求。随着旅游酒店的连锁经营和集团化扩张战略的实施,人才必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4 人才“打包供应”,为基地提供全方位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因此,就业基地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今后 5年,浙江将重点发展 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35个总投资超过 10亿元的重点旅游项目,培育 10大旅游企业集团,创建 20个左右旅游经济强县 (市、区),新建四、五星级酒店 180-200家。这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今后 5年,浙江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新增 60万人,而目前全省每年各类旅游专业毕业生只有 6000人左右,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特别是酒店业人才缺口将更大,人才招聘一直是酒店人力资源部的难题,因此行业有强烈的合作意向,各院校应选择一些规模大、星级高、区域合理的酒店有计划地增加就业基地,并不断探索基地服务模式,以“打包”的形式为酒店基地输送适合的人才。如 2010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杭州国大雷迪森广场酒店和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召开了酒店各个部门、各种工种以及中基层管理岗位的适岗学生专场招聘会,经过双方自由选择后,将面试成功者纳入“英才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毕业生直接走向各岗位。这种模式的成功率很高,可为酒店招聘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学院今后将不断完善“人才打包”模式,为新建高星级酒店输送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及毕业生就业境况的日渐严峻,各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就业基地建设内涵,不断拓展就业基地的功能,把就业基地延伸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把学院当作企业发展的智力库和人才库,当作企业文化的培养基地,实现高校与旅游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解决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需求的矛盾,促进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提升旅游院校的办学质量,并不断拓展基地建设外延,建立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基地,开辟更宽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一个以基地合作为中心的旅游类院校就业新模式。
[1]杨在华,王保义.关于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战略思考[J].职业时空,2008(11).
[2]六个一综述 [EB/OL].http://www.tczj.net/lgy/zs.html.
[3]傅家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新论[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2007(4).
[4]张敏.“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11.
[5]吴迅.关于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4).
Abstract:Social demand and employment mode a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majors at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employment mode for hotel management students,and then puts for ward the new mode of establishing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bases and strategi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major of hotel management;employment bases;employment mode
On Innovation of Employment Modes for Hotel Management Students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aking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as an Example
WANG Jiang-fei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Hangzhou 311231,Zhejiang,China)
G647
A
1008-5432(2010)05-0058-03
王江飞 (1967-),女,浙江缙云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