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院组建心理应激综合干预保障机构的必要性
2010-04-13岳玮
岳 玮
军人心理应激综合干预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军队战斗力保持和发挥的重要保障。作为现代化战争的主要模式,信息化战争程度非常激烈、战况十分复杂,对军人心理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考验更加严峻。提高军队医院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人心理应激综合干预的保障能力,必须从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组建应急保障分队,完善平战结合的干预机制等三个方面着手,正确把握部队医院建设方向,合理布局和使用部队医院医疗力量,进一步拓展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功能,提高区域卫勤服务水平和综合保障效益。
1 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在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过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军队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正视现实,尊重规律,相信科学,确认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在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抓紧研究和构建我军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部队医院要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的正确方向,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积极稳妥的实施,科学求实的论证,全面学习军事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应激干预方法,进一步加强军事心理医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战时军人心理应激的综合干预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做好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医疗保障。
1.1 组建专业诊治机构 心理应激综合干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我军历来具有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以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不能替代心理应激综合干预工作。在构建我军的心理应激综合干预系统时,必须建立以心理疾病医务工作者为主的专业机构,加强他们在心理应激干预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联勤分部所属医院承担着所属军区部队的主要心理应激干预工作,可抽调一部分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精干力量,设立军人心理防治相关的心理卫生专业科室或心理健康诊疗中心。
要加强对军人心理疾病防治专业机构的组织领导力度,组建以军队医院分管副院长为组长,由医务处、政治处、院务处、门诊部、经管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计划,统一进行协调指导,确保人力物力的投入。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召开研讨会,寻找问题突破口。切实使所属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把建立军人心理疾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工作作为为军服务的大事、实事、要事、急事来抓,坚持首长负责制,实行“一把手”工程,为军人心理疾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快速组建和顺利运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1.2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我军目前的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数量有限,仅能组建一些应急分队,远未能满足现代战争条件下与部队医疗系统合体的、结构层次合理的、覆盖范围全面的心理干预系统的需求,对于突发军事危机事件无法进行积极、全面和有效的心理干预。所以,培训一支专业的心理卫生骨干队伍,以及完善其考评、进修、督导制度是务实之需和急迫之需。
部队医院要在组建军人心理疾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对心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掌握预防军人自杀、战斗疲劳和日常心理失控的处理方法;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或筛选部分医务人员送学进修,迅速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扩充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自身素质硬的心理疾病防治专业队伍。医院在对军人心理疾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业务人员培训的同时,从技术、设备、资金上全方位开展帮带工作,酬酢有限的资金,购置微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和专业医疗设施,为军人心理疾病防治的扎实开展,创造良好的软件基础和硬件环境。
目前,我军对军人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手段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的经验材料和研究资料,因此加强该方向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不但责任重大,且使命光荣。部队医院要结合我军实际情况,针对我军心理应激的具体问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迅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为更好地服务于军事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1.3 锻炼自身过硬素质 军队心理卫勤保障的特殊性,使医务人员承受着超强度心理压力与体力负荷。军队心理卫勤保障人员,自身也是身处战场环境之下,同样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冲击。在战场生存环境恶化,长期置身于风险、困难甚至伤亡威胁之中,容易造成心理负荷与承受能力失去平衡,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导致心理障碍和生理症状,影响心理应激综合干预任务的顺利执行。
因此,部队医院要提高心理卫勤保障人员的自身素质,练就一支思想作风硬、心理素质强、业务能力好的保障队伍,为现代化军事斗争提供有力的卫勤保障。一是要注重培养心理卫勤保障人员的军人价值观、荣誉感和责任感,特别是战前更需要进行集中培训和宣教,努力使卫勤保障人员养成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要使医务人员养成在高度紧张、死亡威胁、意外事件等危机关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和充满自信的稳定心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始终保持着对党无限忠诚和英勇善战的打赢能力。
2 完善平战结合的干预机制
对官兵心理应激的综合干预机制,应该注重平战结合的策略,这也是官兵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保障的重要内容。部队医院,一定要牢记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的根本宗旨,立足部队基本医疗需求,拓展医院服务功能,深化部队服务内涵。只有平时建立健全官兵心理健康档案,辅助基层部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军人心理应激干预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战时做到心理应激干预工作的有的放矢和高效快捷。
2.1 建立所属医疗体系官兵的心理卫生档案 部队医院要建立完善覆盖各类人员的、统一规范的心理测查量表体系,每年定期对所属体系部队官兵做心理健康评估,动态监测不同类别人员的心理测量结果,全面建立和及时更新心理卫生档案。一是要用军人群体心理测量系统进行数据搜集,获取全面的军人心理数据库,包括症状、人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各个维度的心理测量结果,为战时工作的开展预备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中心,将档案可能反映出的原始心理问题筛选出来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归类研判、分级定位,并辅助各级军事指挥机关,根据心理测验进行任务分配和人才去留。
2.2 指导基层部队进行官兵心理素质训练 ①部队医院可以辅助组织官兵,在高度仿真的战斗环境中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增强他们对各种战斗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稳定能力和承受能力,强化战斗精神;②部队医院可通过各种专题讲座的形式,辅助基层部队对军人进行基础健康知识和基础心理知识的宣传,如生理卫生、神经症、心理常识等,使其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培养正确的身心健康观念和认知结构,增强军人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面对危机时的求助意识;③部队医院要把心理保健融入到官兵的日常生活中去,搞好心理咨询疏导。利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形式,采取面对面咨询、热线电话咨询和专家网上在线咨询等办法,回答官兵提出的心理问题,为官兵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抓住部队任务转换、重大政策制度出台、官兵面临进退去留等容易诱发心理问题的时机,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解除官兵心理困惑。
3 进行战时快速高效干预
我军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将部队的危机干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当务之急是建立危机干预分队。危机发生后,危机干预分队或干预小组能迅速奔赴现场,运用即时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协助官兵适应和度过心理危机,恢复部队应有的战斗力。
3.1 组建心理应激干预快速保障队伍 在现有的条件下,部队医院应选拔有基础的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病医师、临床心理学家等心理医疗人员,组建心理应激综合干预分队,制定心理医疗人员战时的工作程序和各自职责,对他们的工作定岗定位,并抓紧时间进行危机干预方面的强化培训,然后以点带面,扩大心理应激综合干预队伍。
在战时可对干预队伍进行扩展,并对所属部队进行逐级配备不同规模的干预分队。战时发现有心理失衡后,可以连队为基础,采取逐级后送的方法。先由配至连的心理卫生兵检查治疗,若无效则送至营救护所进一步治疗,如数小时仍无恢复迹象,再转至旅后方区域的伤员清理所和师心理卫生组所在的支援连,症状严重无法恢复的,可以转送军级医疗队诊治。
联勤分部所属医院应该由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制订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包括:针对个体和群体的危机干预技术、沟通交流技术、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识别严重心理障碍和建议转诊或会诊的技术、常用精神科药物使用技术、现场控制技术以及应急处理队伍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应用手册。
3.2 在各类军事演习中改进和完善保障机制 战时军人心理应激综合干预体系,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复杂系统。联勤分部所属医院应经常派遣心理应激综合干预分队,参与平时非战争军事行动或演习训练的心理危机处理,深入分析遂行重大任务对官兵心理的影响,预测和了解官兵心理活动和变化趋势,研究制订心理服务保障方案。
要在实践中熟悉心理应激干预的技术和程序,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整改工作,积累经验,构建危机干预案例库,给心理应激综合干预研究和将来可能发生心理应激的处理,提供宝贵的参考材料,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使之符合我军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在战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应激综合干预工作,迅速控制心理危机的蔓延,从而更好地保障部队战斗力。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争对抗更加激烈残酷,参战人员发生心理应激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势必将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如何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有的放矢地预防因心理适应问题而影响战斗力的因素,是我军所属医院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严峻考验。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加强部队医院在现代战争中军人应激综合干预的保障能力,进行了初探。提高军队医院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人心理应激综合干预的保障能力,必须从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组建应急保障分队、完善平战结合的干预机制等三方面着手,正确把握部队医院建设方向,合理布局和科学高效地使用现有的医疗资源,进一步拓展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功能,才能不断提高区域卫勤服务水平和综合保障效益。
[1]林 汉,李逸鸿.心理危机干预在应对军事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5):36-38.
[2]刘 立,苗丹民,张利军,等.2O世纪外军战场应激障碍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404-405.
[3]肖 蓉,张小远.外军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8-791.
[4]王家同.军事应激的防治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289-293.
[5]孙海霞,杨蕴萍.创伤后早期心理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102-104.
[6]王宗文,严 进.军事应激中的人格特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