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00例
2010-04-13李勇明孙即森肖志成孙爱玲赵光军
李勇明,刘 萍,孙即森,肖志成,孙爱玲,赵光军
于2007-01~2009-08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男 120 例,女 80 例;年龄 12~97 岁,平均(62.49±11.36)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0.5 h至7 d,平均(7.88±18.13)h。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5.12%,头痛17.90%,眩晕15.22%,头晕9.03%,恶心呕吐23.61%,视物成双3.51%,言语不清36.83%,面舌瘫30.98%,共济失调12.15%,肢体麻木22.83%,肢体无力90.29%。入院后依其不同治疗方法共分6组:A组(普通肝素组)38例,普通肝素12500U加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ml,静脉缓慢滴注,10~20滴/min,维持 24 h,随后口服华法令;B组(低分子肝素钙组)44例,低分子肝素钙0.5ml 5 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同时口服华法令,治疗10 d;C组(尿激酶组)39例,尿激酶50万 U动脉介入溶栓,或30万U加生理盐水250 ml/30 min使用7 d;D 组(降纤酶组)30 例,降纤酶首次 10 U,第 3、5 天 5 U,加入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E组 (抗血小板组)27例,抵克立得 250 mg/d,或阿斯匹林 80 mg/d;F组(低分子右旋糖醉组)22例,低分子右旋糖醉500 ml加维脑路通0.49静脉滴注,1次/d,持续14 d。另外,以上各组患者均同时使用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中、重型脑梗死患者加20%甘露醇。结果,在6种不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中,有效率在90%以上的治疗组有普通肝素组、尿激酶组、低分子肝素组;其中普通肝素组治疗有效率最高,达93.22%,其次是尿激酶组为92%,再次是低分子肝素组为91.43%。低分子右旋糖醉组及抗血小板组较低,分别为87.79%、87.16%。降纤酶组治疗有效率最低,仅86.53%。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应尽快治疗,对合适患者应积极采取抗凝或溶栓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防止进展性、出血性和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都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