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选择

2010-04-13侯爱萍林美卿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农业

□侯爱萍 林美卿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选择

□侯爱萍 林美卿

农村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出传统农村工业化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问题,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科技与信息为重点,以县域经济工业化为突破点,以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农村工业化;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

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相对于城市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地域空间的工业化过程。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将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到农业、农村、农民中去,这是我们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话题。

一、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制约

近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我国农村工业化是在我国特有的城乡国情的选择下而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开始审慎地探索设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我们曾试图用城市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农村与农民长期为城市重工业的发展筹集主要原材料和资金,由于交通、住房、公共设施、就业、医疗福利均为国家负担,所以在此期间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极其弱小,城市工业化路子也越走越窄。尽管毛泽东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期盼探索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新路子,但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经济条件的现实中最终仍然走的是一条以国内需求为导向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传统城市工业化道路。至70年代末中国虽然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传统工业化的根本缺陷和严重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引发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与1978年前农村工业化依靠城市化来推动不同的是,1978年后中国农村工业化依靠农村自身工业的发展来推动。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进行成功的探索。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由于农产品加工与运输业的兴起、农民工返乡所带的创业资本、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增加等因素影响,使得长期被囿于乡村土地上的农民开始向工业和服务业进军,开始了农村工业化运动。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改善。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框架的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中小企业纷纷成立,并且开始将企业扩展到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中。

把发展农村工业作为农村重建出路的费孝通先生,对此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由于当时城乡二元经济的对立和体制的局限,农民不能到城里去搞工业,就只能在农村里搞,从农业里边发展出来了工业。他们以农村为基地,以地方性社区为基础,在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引进了机器。幸而这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动力的改变和交通的改善,也使现代工业分散到农村去发展具备了条件。从沿海到内地,中国农民创办的乡镇工业很快就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1]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繁荣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而且又促进了农业发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一条与西方工业化迥然不同的道路,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的道路。”[2]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也由于不同的区域资源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典型性,如温州模式是以乡村集体所有为主,苏南模式则以民营经济为主,而珠江模式和晋江模式是充分利用地缘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等等。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在不断的探索中还将创新出现新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纵观农村工业化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一方面肯定农村工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加快国家工业化步伐与解决农村的失业、贫困、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走的是高成本、高产出、低效益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是属于对传统城市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其最突出的局限性表现在布局分散、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农村工业化的地域性明显,在布局上出现了高度分散的局面,据农业部统计调查,2002年全国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累计达8699个,入园企业个数达107.2万个,仅仅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5%。[3]布局分散导致:一是土地资源浪费巨大。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工业用地每公顷的产值仅及城市工业用地的1/10[4]。二是资源利用率降低。产业组织规模小,导致重复投资与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使得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行政管理费用增加。农村工业相对技术落后,工艺设备陈旧,多为城市工业所淘汰设备,对资源的利用率不足20%,物耗大,虽利润丰厚但经济效益差。资源供给不足和资源利用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如造纸业、印染工业、电镀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采选业等)已在很多农村形成严重污染。农村工业受发展条件的限制,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监测技术和废料处理等方面的落后,其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国“三废”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应该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农业的时候了,应该是摒弃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选择适合世情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候了。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仍然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加快继续工业化的进程。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

进入21世纪,我们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时中共中央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的判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定。党的十七大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要求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农村工业化必须摒弃掉传统的“内生型”农村工业化道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新产业、新农民、新环境”的新农村建设本质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它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工业化

美国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把生态学归结为4个规律:“每一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传统工业化是违背生态学的。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被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称作“激情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 GDP”。[6]

科学发展观最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目标,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速率,使之低于再生速率,实现其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是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和要求。从健康与环保的角度考虑,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绿色消费、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等,节约使用能源和资源,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为下一代人留下足够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二)以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带动产业的农村工业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实现农村工业化,我们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所以我国当今的工业化已经不是100年前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而是必须以当代的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来加快其进程的工业化。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装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在农村工业化中,同样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作用,促进传统农村工业改造为现代农村工业。“即使想达到小康生活,我们觉得还是不容易,因为我们原有的乡村工业太落后,不能和现代工业竞争,所以我们不能让现有乡村工业自己挣扎,而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费孝通先生的见解在今天仍然十分有价值。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吴端教授指出,展望未来,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是中国未来50年的重要领域,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都不能跨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而“跨越式”进入更新的阶段。[7]

(三)充分发挥农民人力资源优势的农村工业化

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我国,一方面,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制造业产品能够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提高得更快,从而会加剧就业压力和矛盾。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必须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之间、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矛盾,从而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竞争力,继续发挥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国拥有数亿农村人口,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农民是工作与劳动的主体。农村企业最大限度地贴近资源属地,把农民转变为工人,劳动力成本低廉,投资节省。随着人力资本不断成长,产品质量和制作技术工艺不断提高,把农村逐步转变为城市。所以农村工业化可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推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总之,农村工业化就是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到农业中去,通过工业在农业领域的拓展,产生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在内部得到消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民生活水平日趋宽裕。

三、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应当选择以农业为基础,以科技与信息为重点,以县域经济工业化为突破点,以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基础。

(一)选择集约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应当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共同作为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第一作用。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大废弃、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根本转向选择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投入少、消耗低、效益高、质量优、浪费少、污染少或无污染的高效益发展模式,即要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求充分合理利用农村农业中的各种原材料和燃料,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努力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再生利用和废弃物、污染物的资源化,变废为宝,变无用为有用,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用新型可再生材料和燃料替代传统的材料和燃料,实施以节能、节材、节水为重点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目前我国总体还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积极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综合性手段,倡导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加速农村工业化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实现农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培育县域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迈克尔·波特1990年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充分市场竞争,还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使区域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有效方式。[8]

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尽管各省中小企业存在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等不少的问题,但是以县域为范围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于产业集群企业能够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利用接近的地理优势而节省物流、信息流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集群因价格优势而形成市场需求空间。总之,产业集群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能够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整体生产效率。这样,具有地域性、产业性、网络性的产业集群,就能够通过比较优势、特色资源、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形成专业产业区,就能够通过分工协作、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场所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地区对于农村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整合、提升现有的工业园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的同时,必须立足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地理条件,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正确招商引资,按照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科学建设。

(三)提升科技创新素质,建立品牌优势

著名的增长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现在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应提升。

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建设好以县域经济工业化为主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大学面向市场的产学研一条龙优势,创办由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牵头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培训农业及农业合作组织的实用技术人才;制度安排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等。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充分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利用科技对农林牧副渔产品进行深加工;塑造品牌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渠道加强产品宣传的广度与力度;促进特色企业的发展,调整以品牌产品为基础的产品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用品牌产品的示范作用带动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

[1][2]费孝通.我所看到的中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化道路[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3]申茂向,祝华军等.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与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0).

[4]郭占恒,梁山中,宋炳坚.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J].浙江学刊,2000,(1).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选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6]杨东平.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7]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7.

[8]史晓庆.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及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4

(责任编辑:杨红香)

C33

A

1008-8091(2010)04-0085-05

2010-04-25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2008GZ003)。

侯爱萍(1970-),女,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工业化和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