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哲学思考
——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历程的精神反思
2010-04-13苏百义孙彦泉
□苏百义 孙彦泉 踪 明
大学精神的哲学思考
——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历程的精神反思
□苏百义 孙彦泉 踪 明
本文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梳理,彰显了大学精神的本体论意境: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务实致用的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浓缩;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精神对于人们的生命、实践和精神的价值。
大学精神;哲学;本体论;价值论
大学精神是什么(what)?需要本体论澄明;大学精神产生、存在、发展为什么是可能的(how)?需要认识论的把握;大学精神何用、何为(why)?需要价值论的阐释。这三个问题是大学精神的核心问题,需要哲学层面的思考。只有理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深刻把握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不是理论家、政治家的预设,它是历史与未来的现实呈现,历史是大学精神发展的根基,沿着历史的轨迹探寻大学精神奥秘,这是我们思考的切入点。通过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历史的回顾,彰显了大学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大学精神的历史积淀
(一)动荡孕育期(1906.1-1950.9)
1906年1月即【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创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但由于政局的变迁、战争的频繁、学校的变更,特别是日本侵略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原因,学校3次更名、4易校址,先后有3所学校并入,到1950年9月山东农学院成立宣告动荡时期结束。
这段历史再现了农大早期的艰难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农大人用生命和鲜血孕育大学精神的阶段。
(二)调整变革期(1950.10—1999.12)
从1952年8月,山东农学院与山东大学农学院、齐鲁大学农业专修科、金陵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农学院,到1958年9月,山东农学院由济南洪家楼迁来泰安市;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1年1976年招生优秀工农兵学员,再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从1983年9月,山东农学院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到1999年底,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山东省林业学校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在这创业的49年里,农大人克服种种困难,以传承、创新为己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调整变革,促使农大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这段历史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大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农大人用汗水培育大学精神的阶段。
(三)稳定发展期(2000.1—至今)
这一时期,是学校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最稳定的一个时期。为了农大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党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凝练和完整准确表达出:“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农大精神,为农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这段历史再现了农大改革与发展的辉煌历程,是农大人用智慧总结、提升大学精神的阶段。
从农大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深深感觉到:农大精神是农大百年历程的写照,经历了从潜态(无)到显态(有)、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体现了农大精神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展示了大学精神历史积淀的发展图景。
也许有人问:以前为什么没有提出农大精神呢?我们说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只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刻才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农大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不过是农大精神作为真理发展的必要的基础和环节,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农大精神是不会呈现的。根据我的理解和体会,大学精神的提出基于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大学历史发展的反思;
第二、从文化层面办大学的现实需要;
第三、对新形势下高校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
第四、对大学未来发展的强烈责任感。
总之,通过反思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从认识、逻辑的维度,提出了农大精神,而这一大学精神又反映了什么意境呢?这需要本体论的澄明。
二、大学精神的本体论意境
本体论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就是探讨感性世界背后的抽象的、永恒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根据的学问。从古到今,人类从关注自然、神话、宗教的本体而走向理性、科学、伦理的本体,再到人的存在本体,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再现世界万物的真实存在状态,从而使人们心安理得、安身立命。
本体论为我们理解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奠定了理论视角。一代代农大人肩负着历史的责任,用生命去探索教育和农业发展规律,执着地融入对象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土地、动植物等浑然一体、物我两忘,那份真情和实意通过辛勤的汗水,滋孕在每一位学子的心里和齐鲁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用智慧培育出一批批学子和一项项科研新成果,这些创造培育出的成品种子承载着大学的希望与期盼,撒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花结果,不断生成着一个农大精神的世界。这种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无怨无悔的孜孜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行为就是农大人的生活、生命和精神。这就是大学精神的本体论意境,具体内容表现为: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务实致用的科学精神。
(一)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农大精神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这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做人做事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刚健有为的思想。这种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才会精神抖擞、奋发有为,一个团体才会和谐有序、团结向上,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如果有这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屈辱不能承受?什么样的科学高峰不能攀登呢?历史明证,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农大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科学救国的信念,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坚持在教学、科研、服务第一线,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校的壮丽篇章,为农大的精神家园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二)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
“质朴厚德”的农大精神折射了厚德载物的传统人文精神,是农大人成为农大人的标准,是农大人的人生境界。当然,这也是所有学习、工作、生活在大学中的人们的人生理念。《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指大地宽厚,所以能承载万物,君子也应该像大地那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里表达了天人合一、宽厚相得的精神。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即人与天的整体和谐统一。《易经》指出天、地、人各有其道,“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不过,天道、地道需要通过人道来实现统一。农大人传播、研究天地人之道,他们实实在在地懂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懂得做事先做人的意义,懂得质朴厚德的价值,他们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行为,无不闪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2)宽厚相得是指人宽广、博大的包容精神以及厚重的品德等,这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又一闪亮点。老子认为最高的德就像虚谷一样包容万物,这就是“上德若谷”的思想。
农大一次次的变迁,一次次的调整、改革,特别是在“文革”期间,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农大仍然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磨难和委屈,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农大人的宽厚相得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农大才能经受各种考验,承担起历史赋于的责任和义务;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在曲折中发展,也才能有今天的辉煌业绩。
(三)务实致用的科学精神
“求真创新”体现了务实致用的科学精神,表达了农大人的学术情怀与追求。这不仅是科学信念的展示,更是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显现。
科学精神是人类探索、改造、掌控世界的一种方式与智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探索、怀疑、实证、理性等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切科学成为科学的前提,是科学家们的共同信念。在百年的发展中,农大人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去探索研究,成不骄、败不馁,心态平衡,为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追求着真知和理想,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正是以这种生存、思维方式,农大成为中国农业科技教育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总之,通过对农大精神本体的追问,彰显了大学精神的真实意境。大学精神本体论探讨的决不是关于精神本体的纯粹认识论,而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内在的价值、精神诉求,表现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们的智慧。
大学精神不是静态的、知识论的某几种价值理念,而是大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并通过大学的行为不断展示和生成的、为大学认同的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审美心态的总和,是大学成为大学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大学的精神家园。
三、大学精神的价值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标志着大学对它自身自觉意识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了大学发展的水平,预示着大学未来发展的种种趋势。从这一意义说,大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浓缩了的大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大学的“精神自我”。
因此,深刻学习领会大学精神,让大学精神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财富,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仅就大学精神对于人们的生命、实践和精神的价值做具体分析。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教职员工、大学生生命的意义。人是通过精神文明的不断教化而不断生成着的有价值的高级动物。一方面,人用生命创造着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又给予、提升了人的生命价值,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精神精华,在不断提升着全体师生员工、大学生生命的价值,而他们也在不断丰富着大学精神,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代代人完成了“传承与创新”高校文明的历史使命,彰显着大学精神,而生活在大学中的人们的生命价值也得以充盈。
(二)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是指大学精神对于全体师生员工、大学生的实践意义。实践是指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就是一个主体人的内在精神不断通过外在的物质载体展现、创造的过程,主体内在的信念、价值观、道德认知等精神因素就成为实践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同理,大学精神也决定大学的实践价值。大学的实践主要是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形式,每一项实践活动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这决定于大学的主体性精神素质。
(三)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指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精神的意义。精神是引领人们超越感性、走向超验未来的不竭的动力,与个人意识不同,它是社会、团体、民族等群体意识的形态。精神是按照自身内在的固有规律,自我维系、自我生成、自我创造,从而实现精神的自身演化。这里包含、渗透着精神的内在价值即精神演化精神。
大学精神的确立与传播,对于今后大学精神的弘扬与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大学反思、理解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调整自己的状态、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精神之旅。大学精神是大学希望的种子,它使大学更精神。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磨砺中,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等不断彰显和创造的理想、信念、道德与良知,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精华的演化。这种精神的价值在于从思想上为大学提供一切认知与实践行为的合法信念,增强自我行为的内在信心与力量,激励大学对正义、善良、勇敢、洞见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因素的不懈追求,使大学更有价值、有尊严、有希望,从而促使大学和谐有序、积极有为并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陈其荣.自然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0.
[4]何中华.人与人的精神生活[J].前线,2002,(03).
[5]苏百义.薛凤祚治水思想的存在论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社科版),2010,(01).
[6]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党的文献,2006, (01).
[7]夏兴有.论人的精神生活[J].理论探讨,2009, (05).
C912.6
A
1008-8091(2010)04-0081-05
2010-12-14
苏百义(1964-),男,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