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饮酒与人类健康及社会的关系
2010-04-13詹珂张利罗文
詹珂 张利 罗文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随着近来几起醉酒驾车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被报道,关于饮酒以及过量饮酒带来的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饮酒已经由单纯的个人健康问题,上升成为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饮酒及科学饮酒,既关乎个人健康,更关乎社会繁荣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1 酒与健康
1.1 适量饮酒益于养生
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素有“医药源于酒”的说法。当人类初识天然酒,于充饥解渴外,也有某种解乏、御寒、提神、助兴的效果,这便是作为天然酒的药用特性。酒作为“百药之长”,其药物功能使人类受益匪浅,而酒的医药与养生功能更是相辅相成。
《本草纲目》认为米酒能“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谴兴”;烧酒有“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等功效;葡萄酒能“暖腰肾,驻颜色,耐寒”。因此,李时珍把酒看作“天之美禄”。书中引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认为“微醉是饮酒的最佳境界”。
适量饮酒能兴奋精神、促进血管扩张、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呼吸量、增进人的食欲、消除机体疲劳。但饮酒过量对健康、对社会则百害而无一益。
1.2 过量饮酒有害身心
孔子认为“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这说明喝酒虽不限量,但不能喝醉。一个“乱”字反映出孔子对酗酒危害的深刻认识,这与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认识是完全吻合的。[1]
由于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千金要方》),《本草纲目》认为,过饮米酒则“伤神损寿,软筋骨,动气痢”;痛饮面麴之酒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而对于度数高的烧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葡萄烧酒,性“大毒大热,甚于烧酒……南人切不可轻生饮之”。不管是低度酒还是高度酒,“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都会“致疾败行……损躯命”。《本草备要》提到“酒多饮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饮膳正要》中记叙酒“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可见,古人对于过量饮酒的危害认识颇深。
醉酒就是酒精中毒,酒精是常见的神经毒性药物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可导致心律失常,会对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生殖、运动等系统以及电解质、营养代谢等造成严重危害。有资料表明,嗜酒者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率是不喝酒者的12倍。
在美国,酒精中毒是位列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位居第3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数据表明,中国每年至少有11万人因过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死亡。长期、过量饮酒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3 其它饮酒注意事项[2]
空腹勿饮:中国古语说“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孙思邈《千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长期空腹饮酒会造成脂肪肝和肝硬化。另外,在空腹时,酒精更易损伤消化道黏膜,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菜肴、水果,或是在饮酒前吃点东西垫底。
不宜混饮: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己者,丛然杂讲,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未尝不害生也。”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除含乙醇外,还混有其他不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清异录》曾告诫人们:“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慎。”另外,药酒也不宜用作饮宴用酒。药酒中一般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如作饮宴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矛盾,令人不适,而且由于其药用功效,并非人人适宜。
温酒而喝: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了自己暑中“冷饮醇酒”而致病后得出的结论“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斯无患害。”清朝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凡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若急切供客,隔火温之,其味虽胜而性较热,于口体非宜。”所以,黄酒的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3]279另外,酒中除乙醇外,还含有甲醇、杂醇油、乙醛、铅等有害物质。温酒可使甲醇及乙醛蒸发掉。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少了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太高,酒过热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饮必小咽:现代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地干才觉得痛快,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明代龙遵叙在《饮食绅言》中也认为喝酒不宜太多太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而中医讲究“肺为娇脏”,特别容易受损。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速无品。”吃饭、饮酒都宜慢慢地来,这样才能品出其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至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调鼎集》中更明确地说:“忌速饮流饮。”
择时而饮:古人认为,酒不能乱饮,只有在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饮用。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都不宜饮酒。按中医的理论,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面红耳赤,头痛头晕,如再饮酒,势如火上浇油,更易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此外,服药期间以及吸烟时不宜饮酒,避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与酒发生反应,增强毒副作用及降低药效;而吸烟伴随饮酒,更会增强二者对于机体的危害。
2 酒与社会
2.1 酒与社会文化
围绕酒产生的酒俗、酒令、酒诗、酒联以及饮酒所追求的境界,不仅是中国酒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为中国人饮酒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情趣。对于历代文人墨客,与其说是饮酒,不如说是以酒激发灵感、智慧,拿酒当笔,写诗文作书画。[3]270~271
如果没有酒,就会少了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少了马致远“煮酒烧红叶”的闲情雅致、陈维崧“残酒忆荆高”的落寞寂寥;还会少了“浓睡不消残酒”的酒中巾帼李清照、“醉里挑灯看剑”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古往今来,人们借酒吟诗,借酒达情,借酒言志,如果没有酒,诗歌也会黯然失色,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不会如此丰富。
知己、良朋相聚时,酒是增加情谊的润滑剂,能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据说闯荡江湖的古代侠士,是不会信任不能饮酒的生客的。[4]111明末清初人张潮在为其友所作的《酒社刍言》中,就提到了友人聚饮的好处:“盖知己会聚,形骸礼法,一切都忘。惟有纵横往复,大可畅叙情怀。”而一人独处时,酒又成为“忘忧怡颜”“心安傲视”的载体,成为穿越人生的时空隧道。
古今中外,凡庆祝大典,无不以酒增色,以酒增辉,崇尚开怀畅饮。[4]112接风洗尘、洽谈项目、招商引资、合作互利以及婚丧嫁娶的各种宴会中,酒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2 酒与社会危害
饮酒给社会带来的弊端,主要是过量饮酒造成的。对于饮酒过量会带来的社会危害,《本草纲目》早已涉及:“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损躯命。”说明过饮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由于醉酒所引起的问题,诸如酒后行凶滋事、酒后驾车、借酒闹事等扰乱社会治安的问题,已经是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社会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另外,酿制0.5kg50度的白酒需550.5g大米或 1.25kg苞谷。[5]所以为了避免造成过度消费,饮酒更需适量。
3 降低酒的危害
3.1 饮酒氛围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饮酒之道。[3]283-284《礼记·乐记》中说:“夫豢豕为酒,非以为货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为酒礼……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这应该是中国饮酒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很讲究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即酒德。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
端杯敬酒,虽然讲究“先干为敬”,但如实在酒量不济,应婉言声明,并稍饮表示敬意,他人也不要强劝。张潮在《酒社刍言》小引中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谓不问作主作客,惟当率喜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说明饮酒时不应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应赌气争胜硬往肚里灌。其实,人的酒量各异,强人饮酒不仅败坏了饮酒的乐趣,而且容易出事甚至丧命。因此,作为主人在款待客人时,既要热情,又要诚恳;既要热闹,又要理智,不能强人所难,执意劝饮。[3]284
3.2 自我约束
除了强调良好的饮酒氛围外,自我约束同样重要,应该注意量力而饮和节制有度。[3]284~285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要正确估计自己的饮酒能力,不作力不从心之饮。有十分酒量的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超过八分,这样才能做到饮酒而不乱。《礼记·玉藻》中说:君子饮酒三爵而告退,以免醉后失礼。《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说到管辂自励励人:“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就是力戒贪杯与逞才。明朝莫云卿在《酗酒戒》中言:与友人饮,以“唇齿间沉酒然以甘,肠胃间觉欣然以悦”,超过此限,则立即“覆斛止酒”,即将杯倒扣,以示绝不再饮。
3.3 科学解酒
为了减轻或降低饮酒带来的危害,除了掌握合理饮酒的知识外,饮酒前或饮酒后使用一些解酒食品或制剂,能够预防或缓解酒精中毒,保护肝脏功能。古人对解酒的食物有很多论述,如绿茶、葛根等都是很好的解酒食品。
茶的“醒酒”作用,早在三国(魏)张揖《广雅》中就有记载,《本草纲目拾遗》《采茶录》等也有所言及。还有称为“解酒”或治“酒毒”的。对于其解酒的成分[6],现代研究认为是其所含的茶多酚的作用。
唐朝《食疗本草》指出:“葛根蒸之,消酒毒。”《千金方》用其治酒醉不醒。葛根作为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多个实验显示其有良好的解酒、防止酒精性肝损害作用。现代研究[7-8]证实其“解酒毒”成分为总黄酮类物质。此外还有很多食物和解酒制品,都具有一定的解酒功效。但应该注意的是,服用解酒食品或制剂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酒量,而是为了尽量减轻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1]沈善增.孔子论食[EB/OL].月夜下的垂钓人博客,2009.
[2]苗雨.帝王养生术[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102-106.
[3]杜莉,等.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赵继康.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图[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12.
[5]多少斤粮食能酿酒[EB/OL].百度百科.
[6]林乾良,何立峰.有关解酒的茶疗.茶叶[J].1998,24(4):39-40.
[7]张恩户,赵勤.葛根总黄酮解酒作用的实验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3):38.
[8]王庆端.葛根总黄酮的抗降低酒中枢抑制作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33(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