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拓展农业增收空间
2010-04-13李朋忠
李朋忠
(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局 222001)
连云港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环境污染少,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省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大市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缓慢,与广东、山东等省的相同水平城市相比差距正在逐渐拉大。究其原因,我市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从常规的技术推广、品种引进和知识普及等方面做工作,农民增收、生产的发展缺少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市农业要突破增收瓶颈,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从新的角度拓展农业增收空间。通过调查,我认为农业增收新的增长点在于对云台山脉山林地区域、76km海岸滩涂区域和大量的闲散荒废地的开发利用上,即一山、一海、一庭院,田边、河边、大路边。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区域,我市每年增加可利用土地13.3万hm2,农民增收7亿元以上,增收潜力巨大。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农村人口逐年增加
1998年全市农村人口为346.7万人,2007年为356.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94万人。如年农业总产值90亿元不变,1998年人均收入为2596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2527元,比1998年人均收入减少69元。
1.2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998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38万hm2,2007年末为37.7万hm2,10年减少了0.67万hm2,平均每年减少666.7hm2。年减少耕地直接损失每667m2按800元计算,达800万元。1999年末人均耕地面积为0.109hm2,2008 年为 0.105hm2,正在向人均 0.067hm2靠近,而人均0.067hm2是一个人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保障。
1.3 农业抗灾综合能力不全、不稳、不强
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每年都会发生灾害性天气,如涝灾、旱灾、雪灾、风灾等,造成农产品产出不稳。以粮食为例,1999年产量为281 万 t、2000 年 为 207 万 t、2001 年 为 226 万 t、2002年为 231万 t、2003年为 203万 t, 又如 2004年8月暴雨及随后2个月连续阴雨天气,造成蔬菜基本绝收。
1.4 结构调整不当
我市在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结构调整仍然存在不合理性。(1)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业所占比例过大,而蔬菜等园艺业和畜牧业所占比例偏小,造成粮食增产农民减收的不合理现象。(2)农户由于生产、市场需求等信息所限,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安排茬口、销往哪里等方面都很盲目,农民生产缺乏正确引导,仍以千家万户的分散随意性生产为主,还未形成规模化的大生产。(3)农民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上,农业发展向都市型、现代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安全农业调整力度不够。
2 主要潜力因素调查
2.1 三边一院土地利用率低
三边一院是指河边、路边、大田边和农家庭院。农田内外河、农田用路所占面积按耕地面积37.3万hm2的1%计算是0.37万hm2;大田边角立体栽培按耕地面积的10%计算是3.73万hm2;全市农家90.4万户,每户庭院按0.01hm2计算为0.907万hm2。三边一院面积合计为5万hm2,现在的利用率不足30%。如果在庭院栽树种菜、养鸡喂兔,在田边、河面上栽丝瓜、架葡萄、种长豆角和扁豆等,每667m2可增收上千元,5万hm2可增收7.5亿元。
2.2 山海资源利用不充分
我市海岸线长176.5km,滩涂面积10.67万hm2。我们可以在滩涂上栽培耐盐蔬菜,如北美海蓬子、海英菜、红菊苣、蕃杏、浦公英、海芹菜、海菠菜等。云台山山脉绵亘近300km,有大小山峰214座,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四季花果不绝,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光能资源丰富,降雨量充沛,农业气象条件十分优越,土壤湿润且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多种树木、花果、蔬菜和中草药等繁衍生长。据调查,连云港市现有可利用山林地2万多hm2,其中蕨菜分布面积就高达1.33万hm2,占山地总面积的2/3,在云台乡、云台林场、花果山乡、朝阳镇、宿城乡等乡镇的山坡地上均有大面积蕨菜分布,生产出的蕨菜是典型的天然有机食品。根据我们测算,整个云台山区全年可生产蕨菜总产量达1.6万t(鲜品)以上,每年纯天然野生蕨菜开发利用的总价值在1500万元以上。另外,还有板栗、银杏、柿子、山楂、桔梗、山药、葛根、花椒和何首乌等,可通过移植、嫁接等手段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全市滩涂、山林地合计12.67万hm2,按每667m2增收200元计算,也可增收3.8亿元。
3 开发利用措施与建议
3.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由于从事耕种的农民多为文盲老弱人群,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习惯于传统的种植习惯,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更有部分农民在养儿防老思想作崇下,不生儿子不罢休,有的农户有3~4个小孩,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越来越少,人均收入也越来越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农民如果不及早更新观念,就不会有农业的大发展。
3.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我市资源类型多样,有山、海、丘陵、平原,水网密布、森林成片、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利于多种动植物生长。但不同的农作物、畜禽、林木、水生植物等对资源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中应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当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除了注意自然资源的适宜性,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合理性,科学技术条件的可行性,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3.3 充分发掘山林资源
充分利用广阔的山林地和湿地资源是力促农民大增收的必然选择和潜力所在。全市有2万多hm2可利用山林地,有木本植物100多种,任何一个物种得到有效开发,都有可能办成一个大产业。但是,目前加以利用和生产的很少,只有蕨菜、柿等少数几种。如果把适宜栽植的木本树种、蔬菜、中草药等通过移栽、嫁接和套种等手段全部开发出来,增加台湾牛蛙、非洲兔、山羊、山鸡、野猪饲养并与普通家猪杂交繁殖等多个特种养殖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特色生态旅游建设等多种综合措施去开发利用这些山林资源,将会带动广大山农走上致富之路。
3.4 利用滩涂
在盐碱滩涂地种植海水蔬菜,可以边改良、边利用、边收益。海水蔬菜主要有北美海蓬子、海芦笋、海英菜、红菊苣、蕃杏、浦公英、甘蓝等。尤其是海芦笋和海英菜浑身是宝,既可当蔬菜食用,也可脱水后用作食品配料,还可开发保健饮料和化妆品,是一种高档的有机食品。
很多国家在研究开发耐盐作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经大面积种植耐海水的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使海水灌溉作物从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应在滩涂利用上,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成依靠养殖业、种植业、盐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多元产业结构,形成高效、持续的滩涂生态经济模式。
3.5 创新栽培模式充分利用边角空闲荒地
创新栽培模式,发展粮-菜、果-菜、林-经、林-牧等多种高效间、套、复种模式,全方位利用土地、空间和生产时间,高层次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高度集约化栽培,从而达到高度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使发展生产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目的。如林地种植花生、特种蔬菜、药用植物、食用菌、油菜、棉花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发展食草畜禽养殖,如鹅、羊、牛等。在稻田上、水面上搭架稀植葡萄、丝瓜等蔓生植物。庭院里建蘑菇大棚或栽植葡萄、苹果树、梨树、柿子树、橘子树等,果树下套种各种时鲜蔬菜,院墙边养鸡、鸭、鹅、兔等,在地下建沼气池,以沼气池为纽带,推广禽-沼-果、禽-沼-菜等模式,把种植园和养殖圈链接起来,形成庭院生态循环链等。这些措施都可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