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林蛙人工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

2010-04-13王春清

饲料工业 2010年15期
关键词:林蛙变态蝌蚪

王春清

中国林蛙俗称蛤士蟆,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药、补为一体的珍贵两栖类动物。食用,被誉为山珍;药用,被古今医家视为宝。因而中国林蛙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畅销,而且价格高昂,一直呈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蛙的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所以在保护培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林蛙养殖业势在必行。笔者从事多年林蛙养殖与教学研究工作,现将中国林蛙人工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总结如下,供林蛙养殖者参考利用。

1 林蛙的抱对产卵

每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实践中,有些雄蛙配对能力差,不能及时抱对,可将雄蛙比例增加20%左右。不同年龄混合配对时,因体长和体重的差异而导致配对效果差。因此,应先按年龄分组,即2年生雌蛙与2年生雄蛙或3年生雄蛙配对。

因林蛙攀爬能力及穿洞能力很强,因此,在产卵池四周池埂上要用塑料薄膜设置屏障,通常地上部分高1.0~1.3 m,地下部分深25 cm。产卵池以20~30 m2为宜。池底铺垫大颗粒沙石。产卵池水深15~20 cm,密度为50对/m2,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产卵高峰期为凌晨4~5点左右,白天一般不产卵。产卵后按时捞取卵团移入孵化池。

由于产卵池的面积较大,随时捞取已产卵的雌蛙比较困难,可采取在池埂上放置枯枝落叶的办法,供产卵后的雌蛙暂时休眠用。一般产卵3~4 d后,应对产卵池进行一次清理,将已产卵的雌蛙和部分雄蛙移走,否则,强制其在水中,会出现严重死亡现象。

2 卵的孵化

产卵前应补修孵化池池埂,清除池底淤泥,提前3 d灌水,封闭入水口和出水口,贮水增温,为放卵孵化做好准备工作。蛙卵产出后,卵团吸水膨胀,隔2~3 h后,可以捞出放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不是同一天产的卵不可放于同一池中孵化。应注意卵团不能捞出太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池底要干净无污泥,若卵团沾有污泥后会影响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 cm左右,白天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上升,缩短孵化时间。卵团孵化后期,蝌蚪已基本成形,这时不能进行移动或运输。如果移动或运输会造成蝌蚪提前出膜,产出畸形蝌蚪,影响蝌蚪成活率。

从卵裂开始到囊胚期阶段适宜的水温为5~7℃。原肠胚阶段对温度要求应在12℃左右。神经胚之后一直到孵化结束,适宜水温为10~14℃,这两个时期是对外界温度比较敏感的阶段,在低温条件下常使胚胎死亡,因此,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应当防止低温冻害,使蛙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

3 蝌蚪的饲养管理

3.1 蝌蚪期的饲养管理

3.1.1 饲料与饲喂

卵团经过5 d左右时间的孵化,蝌蚪就会陆续从卵胶膜中出来,这时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喂食。蝌蚪出膜一周后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开始以泼洒豆浆、蛋黄浆为好,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麸皮、青菜、鱼粉、猪肺等饲料。前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植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个体的生长,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发育变态。蝌蚪的饲养密度前期以1000只/m2为宜,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要根据蝌蚪的大小进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时同样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饲养。前期投喂饵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宜。量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则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水质,过少则蝌蚪不能吃足影响生长发育。后期每天投喂两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好。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逐渐增加。从开始投喂饵料以后要经常换水,并要定期消毒。

3.1.2 防止池内缺氧

在饲养池中,有较多蝌蚪的头露出水面时,这说明池中的水缺氧,蝌蚪在池中呼吸比较困难,所以头才露出水面吸取氧气。当蝌蚪与水面垂直时,头露出水面越多,则吸收的氧气也就越多。这两种情况的出现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向池内注入新水,排除池内废水,减少池内缺氧和多氧的现象。

3.1.3 防止池内水温过高

当池内水温超过24℃时,会出现氧气的增加,蝌蚪吸氧过多,皮肤柔软,会出现气泡病。防止的办法是及时注入新水,降低水温。保持池中的水温在24℃以下,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蝌蚪在水底层生活,它和鱼一样都是变温动物,因此水温的高低都会影响蝌蚪的生长,适宜的水温使蝌蚪的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也快。如果水温超过28℃,那么蝌蚪就会大量死亡,所以要求每天都要保持适宜水温。

3.1.4 水质好坏对蝌蚪生长有直接影响

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它杂质也会使水变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废水,注入新水。同时每隔5 d注入一次新水,用0.3 mg/l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池水的酸碱度对蝌蚪的影响很大,以中性偏酸为好,实践证明,水池底部有碱水和沼气等有毒气体产生,都会致蝌蚪于死地。

3.1.5 蝌蚪生长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

如果饲料充足,精心喂饲,蝌蚪可提前20 d变态,否则会拖后20 d变态。在人工饲养蝌蚪时要注意天气,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水温在24℃以下,是蝌蚪摄食量最大的时期,投放的饲料要多一些,也要根据蝌蚪的数量和摄食的情况而定。阴雨天气就不必投放饲料,因为气压低,氧气少,蝌蚪不爱活动也很少摄食,饲料的配比可按饲喂技术要求去做。

3.1.6 提高中国林蛙雌性比例

在此期间要提高中国林蛙雌性比例,提高雌蛙的比例是提高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林蛙性别控制,分别是昆雌激素、盐离子,控制温度等。蛙类的性分化出现在蝌蚪的尾芽形成到幼蛙后肢出现的期间内,因此受精卵孵化到尾芽期即可采用雌性激素进行增加雌性比例,其方法是将雌二醇用酒精溶解,再用清水稀释到2000倍,用喷雾器向池内均匀喷洒,使池水浓度呈30 μg/l。每次投药前先将池水放掉一半再投药。蝌蚪开食后可在饲料中加入诱变剂,方法是用酒精溶解后加入清水稀释拌入饲料中。注意投喂量不宜过多,以当天不剩或稍有剩余为宜。饲料投放在池子边缘。

3.1.7 防治敌害

蝌蚪期的敌害较多,各种水禽、乌鸦、喜鹊以及鼠类,都能大量捕食蝌蚪,因此,应昼夜有人值班,驱赶和消灭敌害。

3.2 变态期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经过25 d左右的养殖,就开始长出后肢,40 d开始长出前肢进入变态期,鳃开始萎缩,逐渐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后,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将变态的蝌蚪转至预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变态池中养殖,让其变态。这时蝌蚪的放养密度为400只/m2。要保证变态池水的供应,绝不可断水。流水变态池排灌方法与蝌蚪期相同,只是注意提高水温。蝌蚪变态的适宜水温是20~25℃,低于15℃,不出前肢或延缓出前肢;高于28℃,出现死亡。塑料薄膜变态池原则上每日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是原来水量的1/2~1/3,用勺盆等工具将池水盛出,用沙网滤出蝌蚪放回池内。注意将池底沉淀物、蝌蚪粪便等淘出,重新灌入新水。在变态期,既要防止干旱断水,又要防洪。由于蝌蚪生长发育不整齐,不能同时进入变态期,因此,在变态期间要继续投喂食物,以保证未变态蝌蚪的营养需要。在变态池边上放些树枝叶,供幼蛙栖息。在变态末期,蝌蚪数量少,依靠池内水藻类即能维持营养需要,因此,不必进行人工投饲。

4 幼蛙的养殖管理

刚变态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生活,不需要投喂饵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后,大约10~15 d后要开始投喂2~3月龄的小黄粉虫或1~2日龄的蝇蛆,并且用灯光引诱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投喂时间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场地中略有剩余为宜。并注意不要投进水坑中。在天然池塘进行人工孵化、饲养的蝌蚪,进入变态期即要控制进水口,减少流量,如遇干旱或高温天气要调整进水,增加流量,降低水温,要经常检查池子水位,及时清理沉积废物,保证池里不断水,不停水,不臭水,不干涸,严防污水、农药等污染水质,水质pH值以6.5~7.0为宜,一般每5~7 d,全部将池内水排换一次,方法是先放出水,后放进水,当原有池水排清后,排水口堵塞,水位达到要求时停水。幼蛙进池后,每天要根据场地中土壤的情况及时洒水,场地中既要保持潮湿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同时洒水的时间也要与投喂饵料的时间相隔2 h左右。阴天、雨天可少洒水或不洒水,晴天多洒水,炎热的夏季每天要洒2~3次水。场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特别是夏秋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投喂的饵料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时饵料也要多样化,不能单一。每天要进行巡池,观察蛙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敌害、逃逸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林蛙的主要敌害有鸟、鼠、蛇等,以鼠害最为严重。

5 中国林蛙的疾病防治

养殖过程中要以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态度对待疾病防治工作。在中国林蛙饲养过程中,人们一般很难及时发现林蛙生病,即使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所以,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中国林蛙的健康、快速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疾病的预防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增强中国林蛙自身的抵抗力,其次要控制和消灭病原体,改善生态环境。

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猜你喜欢

林蛙变态蝌蚪
海里的巨头蝌蚪
“八珍”哈士蟆传记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从蝌蚪到青蛙
冻不死的林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变态混凝土
林蛙油逆转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