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 102例

2010-04-13延晓伟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宁810000

陕西中医 2010年3期
关键词:多形性氯喹青蒿

延晓伟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宁 810000)

笔者自 1990年 8月~2009年 5月采用纯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 102例,效果满意,并与氯喹治疗 10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82例 ,女 122例;年龄 9~55岁 ,平均 32岁 ,以 20岁~40岁居多;病程最短 1天,最长 5年。 皮损每年 4~5月份开始发生,10月份以后逐渐好转或完全消退。其中新发者 62例,既往有发病史者 40例。均有日光暴晒史,表现为暴露部位的水肿性红斑、水泡,且有明显的烧灼感或刺痛感。民族分布:汉族 88例(86.27%);回族 4例(3.92%);土族 5例(4.90%);蒙古族 3例 (2.94%);藏族 2例(1.96%)。 地区分布:青海民和、循化(海拔 1 814m)21例 (20.59%);西宁地区(海拔 2 261m)17例(16.67%);青海黄南、海南(海拔 2 669m)31例(30.39%);青海海北、青海湖 (海拔 3 000m以上 )33例 (32.35%)。 西药组:102例,男 42例,女 60例,平均年龄 35岁,病程平均 4.1月。中药组:102例,男 40例,女 62例,平均年龄 33岁,病程平均 3.5月。按《临床皮肤病学》中多形性日光疹诊断标准[1]确立诊断。皮损局限于暴露部位 79例,泛发 23例。其中红斑型 23例,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晰;湿疹型 33例,为散在分布的针头到米粒大丘疹、水疱、糜烂、结痂、脱屑或呈苔藓样变,类似湿疹表现;痒疹型27例,为米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风团或小结节,病程久者可见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混合型 19例,包括以上 2种或 3种皮损。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瘙痒,其中 43例患者曾用过氯喹、抗组胺药及单纯外用药等治疗。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药汤剂内服,1d1剂。药物组成:青蒿、生地、玄参、白茅根、紫草、大青叶各 30g,丹皮、地肤子、银花、野菊花、生薏米、地骨皮各 15g,茵陈 20g。随证加减:红斑型加生石膏 30g,湿疹型(皮损呈苔藓样变)及痒疹型加丹参 15g,秦艽、蜈蚣、乌蛇各10g、白鲜皮 9g。 对照组 氯喹 0.25g,每日 2次口服,10d后改为 0.125g,每日 2次,扑尔敏 4 mg、烟酰胺100mg,每日 3次口服。两组患者皮损为急性期潮红肿胀、有渗出者,外用 3%硼酸液湿敷。干燥红斑丘疹及肥厚皮损外用炉甘石洗剂或 15%氧化锌软膏,均不再加用其它药物。并于治疗前后化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氯喹组于治疗前后检查眼底。用药观察两组均 4周为 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 3疗程无效者停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嘱尽量避光。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全部或 95%以上消退、瘙痒消失.显效:症状消失,皮损 70%~94%消退,瘙痒减轻。好转:症状显著减轻,皮损消退>30%。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皮损消退≤30%或因毒副反应被迫停药者。

治疗结果 治疗组 102例,痊愈 73例 (71.57%),显效 19例 (18.63%),好转 8例 (7.84%),无效2例(1.96%),总有效率 98.04%。对照组 102例,痊愈56例 (54.90%),显效 15例 (14.71%),好转 11例(10.78%),无效 20例,总有效率 80.39%。治疗组痊愈的 73例中,红斑型 38例,湿疹型 37例,痒疹型 19例,混合型 8例;疗程最短 7d,最长 28d。对照组痊愈的56例中,红斑型 25例,湿疹型 18例,痒疹型 13例;疗程最短 16d,最长 30d。治疗组所有病例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治疗前后化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对照组治疗期间,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5例,手足麻木1例,转氨酶升高 1例,视力模糊 1例,治疗前后检查眼底尚无明显异常改变。

讨 论 本文结果表明,纯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痊愈率(71.57%)及总有效率(98.04%)均稍高于氯喹组(54.90%、80.39%),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且中药治疗组作用温和,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发现高原地区日光性皮炎发生率,高海拔地区人群多于低海拔地区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日光性皮炎在夏秋季多见,一般波长越短,透入皮肤的程度愈表浅,反之越深。本病常由中波紫外线照射所致。青海光照丰富,年日照时间数仅次于西藏,达(2 500~3 600)h。年光照量达(117~139)kCal/cm2,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平原高(10~40)kCal/cm。通常情况下,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的尘埃越少,空气的透明度相对增多,被吸收的太阳射线就少,太阳射线中的紫外线也随之增加,海拔每升高 100m,紫外线的强度就比在海平面的水平增加 3%~4%,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高原日光性皮炎和高原晒斑。由于海拔较高,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光程短,加之空气密度小,透明度大,辐射能量消耗小,致使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较内地为大,来自太阳的短波紫外线也大大增强,增大了高原地区人群发生皮肤光毒性反应的危险性。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发生日光性皮炎的机会无疑会增大。由于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的不同,藏族牧民及许多室外工作者接触日光的机会较室内工作者多,受紫外线照射皮肤中黑素细胞及黑素小体数量增加,黑素化程度加深。因而发生本病的机会减少。中医认为,本病系由于禀赋不耐,皮毛腠理不密,或脾失运化,湿热内蕴,外受阳光毒热之邪和风邪,血热生风或与内蕴湿热相搏结,郁于肌肤而发。因此治则应以清热、除湿祛风、凉血解毒为主。青蒿为方中君药,方中青蒿味苦性寒,善清暑邪、宣化湿热。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青蒿素有抗光敏抗辐射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1];生地、白茅根、玄参、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紫草、地肤子、银花、野菊花、生薏米、大青叶清热解毒。动物实验则证实生地、丹皮、银花等对小白鼠 DNFB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银花、丹皮还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3,4]。蜈蚣、乌蛇通络祛风止痒,茵陈、白鲜皮清利湿热兼以止痒。红斑水肿型加生石膏以清气分热,生石膏、青蒿,一清邪热,一清虚火,二者相佐[5],湿疹型(皮损呈苔藓样变)、痒疹型加丹参、秦艽以活血祛风止痒。本组患者辨证准确,组方严谨,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同时以上几种中药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使疗效得以平稳和持久。通过我们的对比观察中药青蒿、紫草等药物在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方面较西药治疗疗效更高,缓解更持久、且毒副反应明显较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1] 阴 健,郭 力.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401-409.

[2] 林熙然,孟宪民.30种中药抗Ⅳ型变态反应的动物实验[J].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杂志,1996,(1):7-9.

[3] 考玉萍,荣凤英,李佰成.浅析金银花在治疗外感热病方药中的药理作用 [J].陕西中医,2004,25(5):451-452.

[4] 胡家银.银硼吸入液治疗慢性咽炎 100例 [J].陕西中医,2000,21(11):530.

[5] 杨松桂,于成媛,李子文.青蒿石膏汤治疗长期发热10例 [J].陕西中医 ,2002,22(8):727.

猜你喜欢

多形性氯喹青蒿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氯喹与羟氯喹心脏不良事件分析
白米青蒿社饭香
氯喹和羟氯喹药理特性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应用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氯喹和羟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心脏毒副作用
7-氯喹哪啶加合物的制备和溶解性研究*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