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26例疗效观察
2010-04-13郝建平刘小诚马小娟
郝建平,刘小诚,马小娟
(1.山西省临县临泉镇卫生院,山西 临县 033200; 2.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县 033200)
在我国北方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因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是以慢性咳喘及呼吸困难,伴心悸、水肿、紫绀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因此,控制急性发作,改善肺动脉高压,减少对心脏的损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病例2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病例均为山西临县人民医院、临县临泉镇卫生院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岁;病程2年~13年。治疗组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岁;病程2年~15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伴气喘15年以上,活动后气喘加重,伴心悸、水肿、紫绀。临床体征:桶状胸、颈静脉怒张,触诊语颤减弱,叩诊呈高清音,肺下界下移,心浊音界不易叩出,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干湿啰音,心音遥远,心脏搏动剑突下增强,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肝脏肿大和压痛。 胸部X线正位片: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感染的征象外,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或肺动脉段中度凸出,或中央肺动脉扩张,圆锥部显著突出,右心室增大。心电图检查:典型者及晚期患者可见明显电轴右偏,直位心顺钟向转位、右心室增大及肺型p波。
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低流量持续或间断吸氧,口服双克、安体舒通,用或不用西地兰,用或者不用卡托普利,其余对症给药;氨茶碱、头孢类加喹诺酮类或青霉素类,川芎嗪或脉络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加中药口服,药物组成:附子、黄芪、茯苓、三棱、葶苈子、杏仁、桃仁、地龙、白术、白芍、苏子。兼有外感时先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若痰多色黄者可加苏子、竹茹、鱼腥草、桑皮;若腹部胀满,手足厥冷者加干姜、半夏、陈皮、党参、甘草;若心下痞坚,心烦喘满者,可予桂枝、防己、人参、石膏加减治疗;若口苦咽干,心烦心悸,胸胁胀满可予柴胡、黄芩、当归、麦冬、青皮、半夏、五味子等加减应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虚多实少,见咳喘痰少,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可予平喘固本汤与补肺汤加减治疗;若痰迷心窍、肝风内动见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嗜睡昏迷,或肢体 动,抽搐,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可予涤痰汤或羚角钩藤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苏合香丸。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水肿消失,紫绀明显减轻或消失,咳嗽、咳痰消失,静坐时呼吸平稳,一般生活能自理或参加劳动,查肺部啰音消失。有效:水肿消失,紫绀减轻,咳嗽明显减轻,呼吸困难缓减,肺部啰音减少。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3.2 疗效观察
3.2.1 两组病例近期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 10例,病程10 d~17 d,平均 15 d;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3例,病程9 d~14 d,平均12 d,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 两组病例远期疗效比较 对照组随访20例,6个月急性发作8例,1年发作12例。治疗组随访22例,6个月急性发作4例,1年发作8例,两组病例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肺心病患者病程漫长,且多年老体弱,久病必及肾,致心肺脾肾四脏同病,阳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痰水血瘀交结,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本虚标实。而本方恰中病机,方中附子、黄芪振奋一身阳气,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杏仁、苏子、葶苈子肃肺化痰行水;三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解痉平喘;白芍酸敛以防耗散太过,合之温阳益气,化瘀行水涤痰。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咳喘、水肿、紫绀等症状改善快,可减少或不用强心利尿药,避免了电解质紊乱,肝脏回缩快,患者心下痞满症状缓解快,较单用西药缩短了疗程,远期疗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