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例红斑狼疮误诊分析

2010-04-13杨晓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血液病红斑狼疮肾炎

杨晓霞

(夏县中医院检验科,山西 夏县044400)

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容易误诊。血液病诊断,必须是形态学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必要时做细胞化学染色、病理学及免疫学检查等。而基层医院由于受开设项目的限制,往往导致临床上少见疾病误诊,从2005年至2008年我院对红斑狼疮疾病误诊3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病 例

病例1:患者,女,42岁,在炎热夏季去乡下劳动并住宿1宿后,双下肢见瘀血点及红肿,怀疑蚊虫叮咬,未予特殊重视。5 d后双下肢瘀点、瘀斑逐渐增多,并向上延伸,且牙龈出血。查体:脾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4.5×109/L,红细胞(RBC)2.75×1012/L,血红蛋白(Hb) 96 g/L,血小板(PLT)50×109/L。 尿常规:尿蛋白(++),尿潜 血(++),WBC(+),RBC(++)。骨髓涂片: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立即给予泼尼松治疗,并输新鲜血小板2单位。2 d后查血常规,PLT 1.0×109/L,WBC 3.5×109/L,RBC 2.3×1012/L,患者立即前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治。血沉 80 mm/h,抗核抗体阳性,尿素氮10.9 mmol/L,PLT 0.2×109/L,给予血小板纠正治疗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院肾内科,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例 2:患者,女,36岁,因烦躁、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神态恍惚、猜疑,在当地医院给予精神系统药物治疗1个月,无明显效果。近日自觉全身疼痛,体温持续38.5℃。查血常规:WBC 3.4×109/L,RBC 3.2×1012/L,Hb 95 g/L,PLT 100×109/L,抗链“O”(+);骨髓涂片诊断:白细胞减少症。2 d后,查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随后发现患者双下肢偶见出血点。 复查血常规:WBC 3.0×109/L,RBC 3.0×1012/L,Hb 90 g/L,PLT 85×109/L。 随即复查骨髓片,在片尾找到可疑狼疮细胞,查抗核抗体阳性,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例3:患者,女,19岁,实习护士,自觉腰部酸困乏力、眼脸浮肿,平时身体无不适。查尿常规:蛋白(++),偶见粗颗粒管型,肌酐、尿素氮均正常,抗链“O”阳性。 血常规:WBC 4.5×109/L,中性分叶核80%,淋巴细胞15%,嗜酸细胞3%,嗜碱细胞1%,单核细胞2%,中性粒细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用中西药治疗半年之久,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浮肿反复出现。前往省市4家医院均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前往北京某医院,查血清补体C3降低,抗ds-DNA阳性,肾活检找到狼疮细胞,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 误诊分析

红斑狼疮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或抗体直接侵袭而出现血管壁的炎症和坏死,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疾病,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统计数据表明,大约有80%的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皮疹,以面颊部红斑、躯干部皮疹常见。病例1表现为双下肢见瘀点及红肿、牙龈出血;而病例2和病例3仅表现为烦躁、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猜疑等或腰酸困乏力、眼脸浮肿,并未表现皮疹等临床病症。故经验不足的医生很难考虑到此病,造成误诊。

红斑狼疮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与许多疾病表现类似。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上表现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刺激骨髓造血旺盛,巨核细胞大量增加。而病例1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及临床体征、血象、骨髓象等均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故造成误诊。病例2患者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红系相对增多,巨核系轻度增多,与白细胞减少症骨髓象很相似。且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也常有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睡眠差、记忆力减退、胃纳不佳等类似神经衰弱之症状,特别是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是最主要的实验诊断依据。故此造成病例2的误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上以肾病及/或肾炎或以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等为主要表现,而狼疮性肾炎,在无特殊症状前很难与肾小球肾炎相鉴别,某些患者只能做肾活检等才能明确诊断。病例3由于症状不典型,常规检测符合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故此误诊。

3 讨 论

基于上述误诊原因分析,我们感觉到,疑似SLE,建议患者到具备一定能力的医疗机构住院进一步检查,否则容易误诊、漏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单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因此,必要的辅助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病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的负面缺陷,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达到WHO新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如上述几个病例中,如果能够对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dsDNA)抗体、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特别是抗DNA组蛋白复合物(DNP)抗体、狼疮细胞(LE细胞)和抗核小体抗体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则能够最终确诊,避免误诊。

做为检验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观片诊断技术,还应该具备临床医师素质,把临床与检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减少误诊。

猜你喜欢

血液病红斑狼疮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