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我国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2010-04-13甘孟侯

兽医导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猪只猪群传染病

甘孟侯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海淀 100193)

一、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病现状和特点

(一)猪传染病防制的总体状况

1.养猪单位多而密集,经营规模较大,猪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给猪病发生和流行造成有利因素。

2.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扩大生产,外出引种,普遍忽视疫病检疫和防制工作。

3.我国对疫病的防控基础薄弱,防控手段不完善、不健全,基层防疫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

4.规模化饲养(占34%)和散养(占66%)并存,疫病防控难度大,难以有效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

5.规模养猪场对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防疫制度等存在缺乏标准化,规范化,执行不严,不持久等弊端。

6.过度依赖疫苗。

(二)猪传染病的种类多而复杂,新病不断出现,控制难度加大

1.20世纪80年代前的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布鲁氏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等。

2.20世纪80年代新发生的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种。其中猪传染病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新出现传染病10种,包括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增生性肠炎。

4.旧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胜防,危害巨大。

(三)病原多重感染、混合感染、病情复杂、诊防困难 病原的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已是普遍发病的规律,是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病情复杂,高发病和高死亡率,诊防困难。

1.多重感染。病毒与病毒、细菌与细菌、病毒与细菌、细菌或病毒与寄生虫、或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

2.常见的病毒共感染案例。杨汉春对57份PCV2阳性的病料进一步检测结果:PRRSV+PCV2占 54.4%(31/57),PRRSV+PRV 占10.5%(6/57),PCV2+PRV 占 14%(8/57),PRRSV+PCV2+PRV占10.5%(6/57)。

3.细菌的多重感染主要有: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等。

4.病原严重污染猪场、应激、饲养管理不良时,发病症状复杂,病情严重,诊治困难,损失巨大。

(四)猪呼吸道疾病是养猪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

1.猪呼吸道疾病是猪的常见病,是养猪生产危害最严重和最棘手的问题,发病率30%~80%,死亡率5%~30%,对猪只各种日龄、各饲养阶段造成危害,损失巨大。

2.兽药成本60%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控制,造成的损失比猪瘟还严重。

3.饲料转化率低;增重慢,患呼吸道疾病的仔猪与健康仔猪相比,达到100 kg出栏时间约长40 d,多耗料80 kg,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4.猪呼吸道疫病综合征(PRDC)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个概念。

5.发生呼吸道疫病主要病因。

(1)原发、继发和共感染引起的危害。

(2)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和应激引起发病,是最常被忽视的问题。

(3)常见细菌性病原的内源性感染和继发感染。

(4)多因素(饲养管理和环境差、饲料中霉菌毒素、散发病等)造成猪体免疫力低下。

(五)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的肆虐流行 蓝耳病给养猪业一次沉重打击,损失巨大。2009年不但造成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发病,还有母猪大批流产,且有一定死亡率。

(六)猪圆环病毒2型(PCV2)呈高感染率

1.PCV2普遍存在,检出率高,最高可达100%。

2.与PRRS共感染率高。

3.引起的症状多,危害大,如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先天性震颤、繁殖障碍、肠炎、肺炎等。

4.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在一些猪场发病率高的可达20%以上。

5.从PCV2的基因型分析来看我国PCV2呈现多基因型的态势,包 括 PCV2a、PCV2b、 PCV2d、PCV2e,其中PCV2b是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加剧了该病的复杂性。

(七)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仍是养猪中的主要疫病

1.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虫病等。

2.当前发生较多的有: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瘟等。

3.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流产风暴”。

4.猪瘟新的致病特点之一——母猪繁殖障碍。

(八)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严重

1.主要引起免疫抑制的两大疫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

2.病原主要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并增加了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和圆环病毒II型阴性猪场屈指可数,两病双重感染可达50%以上,导致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下降,猪群对疾病易感性增强,发病症状复杂,危害严重。

(九)细菌性疫病是猪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特别是在我国猪场普遍存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双重免疫抑制导致猪群造成免疫功能和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致使内源性细菌感染而发病。

(十)猪瘟的控制难度大 猪瘟的非典型性、隐性带毒、持续感染和免疫失败是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猪瘟一直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2009年在一些猪场发生典型猪瘟,造成巨大损失。

(十一)重视牛黏膜病和猪流感重视牛黏膜病BVD的存在,鉴别诊断和防止疫苗的污染,重视猪流感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二、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对策

(一)转变防治猪病的观念——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 转变防控猪病的观念,实行健康养殖,增强猪体的体质和天然免疫力,建立全面落实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饲养为基础,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并举,综合防治”的防病观念。

(二)正确诊断和监测 确认猪场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和病原学的诊断工作。

(三)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1.加强生物安全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使全体从业人员把生物安全视为猪场的生命线,真正做到以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饲养。

2.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严格隔离、消毒和防疫。规模化猪场消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认真执行;持之以恒。

3.生物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进入猪场(群)的多层屏障。

4.生物安全体系中的所有生物安全措施,都是针对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的防疫技术,封闭式管理是实行生物安全防控疫病的最好模式。

5.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效性,遵守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全部规定和措施,防止疫病的传入,减少或杜绝疫病的感染和发生。

6.生物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主管部门与生产者齐抓共管,推进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实施。

(四)加强对种猪场的监管,防止成为猪病扩散的来源地 加强对种猪场的监管和净化工作,防止成为猪病扩散和流行的来源地,从源头上保证猪只健康。

(五)改善猪场的环境条件,做好猪群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应激因素的发生,提高猪群抵抗力

1.猪群是否安全,取决于环境中的病原数量,只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加上适当免疫预防,才能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搞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十分重要。

2.猪舍通风、换气,猪只密度、养猪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是养猪场经常做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3.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

4.推进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目前规模化猪场至少做到产房及保育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可实行早期断奶隔离的技术,以阻断传染病在种猪与子代间传播。

5.减少或避免猪群应激因素发生。

(六)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工作,这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1.根据猪场所在地猪传染病发生的种类,确定接种疫苗的种类,避免盲目性。疫苗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克服部分猪场过于依赖疫苗。

2.制定和实行科学的免疫程序,不宜随意改变免疫程序,没有一个适合全国的所有规模化猪场的统一的免疫程序。

3.严把疫苗质量关,使用高质量的疫苗,避免发生免疫失败;及时找出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加以克服。

4.加强免疫监测工作。

5.重视和避免在免疫工作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发生;如疫苗的保存、运输、稀释和具体操作等。

(七)猪病的治疗

1.对传染病病猪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对病毒性传染病尚无有效疗法,多是改善体况,防止继发感染的对症治疗。

2.原则。

(1)猪传染病治疗要考虑经济价值。

(2)对新发生、危害大的传染病,防止蔓延,宜采取果断的扑杀方法。

(3)一般说,治疗分两方面,一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如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二是针对猪体的治疗,如加强护理和对症疗法。

(4)早确诊、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5)传染病在隔离和封锁条件下进行治疗,消毒等防疫措施要严格执行。

3.规模化猪场的病猪,倡导“五不治”。

(1)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

(2)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

(3)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

(4)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

(5)传染性强的病猪不治。

(八)建立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建立和制定比较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和保健体系,有效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1.选用一定抗菌药物和剂量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培猪和育肥猪阶段,以及转群时应用。

2.开展药物敏感性测定(药敏试验)。重视耐药菌株的出现、动态,选择敏感药物和合理使用(药物种类、剂量、持续用药时间和用药时机等)。

3.微生态制剂是一较好的选择。

(九)重视对猪只的国内外检疫工作 缺乏有效的诊断和监测技术,通过引进良种,使国外疫病随之传入我国,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克服国内猪只引种、买卖和运输普遍忽视检疫的倾向,防止疫病扩散。

(十)做好种猪场猪瘟、伪狂犬病等疫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猜你喜欢

猪只猪群传染病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