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城相睎——“故城系列”雕塑创作谈

2010-04-13李永康byLiYongkang

雕塑 2010年4期
关键词:故城废墟雕塑

■ 李永康 by Li Yongkang

2008年,当我从俄罗斯留学归来,便开始思考我下一步的创作,重新面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以及戈壁滩上的古迹、故城、民居和石窟,不由地想起小时候在这些遗迹与废墟中玩耍的经历,我开始理性地思考其间的文化意义。汉唐时期形成的高昌、于阗、龟兹以及罗布泊一带绿洲文化中心,经过多种选择和取舍,碰撞和接纳,或并存互补,或吸收再造,产生了适合当地民族审美需求的地域文化艺术。这是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也是西域民族包容性和创造性的产物。它们化作具像的历史语言,也发出幽远的历史回声,启发着我们的直观认识,丰富着我们的想象空间。由于它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和东西方汇流的文化环境,所以这个体系既包括西域本土多民族混交的游牧文化即草原文化,也包括中原汉民族的农耕化或曰绿洲文化,还包括东西方贸易交往中的商业文化。从而,也就确立了西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使得一体多元的中国文化格局更具有包容性和特质。因此,文化遗址留下的废墟,尽管是千疮百孔,残垣断壁,但它始终是我们精神境界的基本架构。在西域多元文化的交融下,给予人们无与伦比的惊奇的广阔天地。

《失去的记忆》 铸铜 100×30×30cm

废墟是人类寄托视觉、情感与想象的古典之物。废墟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雄心的回答,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类文化的终极版本。这是曾经毁坏的人类家园最终遗留下来的一种表征,它由各种情感碎片拼贴而成。那些散落在故城的废墟遗址使我迈向“完美的艺术空间”,在创作过程中我享受与故城切近的交流过程,以及它的极大魅力。这种对残缺元素的审美可引发对未知形态的想象,和对现实中的“圆满世界”的追问。其实大自然也是洞察和了解人类的艺术大师,我们认识到文化遗址的残缺之美,其实就是真诚地尊重“道”——大自然之道。从残缺的废墟遗址到抽象的“残缺雕塑”,也许这就是我的故城系列雕塑的灵感源泉与原始动机,古城遗迹成为我渴望强烈的艺术表达的诉求所在。

李永康和导师舍夫琴科在他的工作室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基础强化后,我对雕塑本体的专业性、研究性和学术性上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其中,我求学的列宾美术学院之泥塑写生、素描、创作构图课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创作构图课。在得益于俄罗斯雕塑教学多年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创作构图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与我个人的先前经验相融汇,使我意识到中国书法的“章法与布白”乃至画品六法中的“经营位置”都与其有着相通暗合之处。在现代美术学观念里章法与布白指书法的构图可以视为“构成”,它是雕塑教学可以借鉴的方法。在阿恩海姆看来,艺术作品中张力的产生是由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引起的,这些元素合力影响作品的构成,最终产生表现力。因此,构图乃至“构成”成为艺术作品力的结构与张力表现的重要支点。而书法空间之意象是非平面的空间观念,启发我更多的空间维度去思考雕塑创作;其次,即使在纸麻绢帛的平面书写时代,“字里生金、行间玉润”的书法在空间压缩、逆向纵深,以及横向延展方面的贡献,更是引发了我视觉和心理深度的思考。在雕塑创作中,这就将潜意识与想象力与抽象形式的转化联系在了一起。

其次,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这段经历,在孤独寂寥的求学之途中,在旧书店和博物馆间神游令我获益匪浅。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这样评价圣彼得堡“在最饱含幻想历史中,它是世上所有城市里最富幻想的一个”。这是一座精妙的欧洲城市,在彼得大帝的宏伟愿望下奇迹般地在湿软的沼泽大地中耸立而起,成为俄罗斯文学和以后的艺术幻想的源泉。不仅一座城市如此,在俄罗斯的艺术史中我了解到,俄罗斯艺术中独特的想像与幻想元素,正是其艺术精华。

与城相睎,当我们能够超然于世事凡尘用心中之眼看到古城遗迹的隐秘光晕,也意味着它同样回眸在看我们。在这种神交之中,曾经熟悉的专业技术手段被隐藏在泥塑之下,甚至被无情地回避了,我既不想主动地追求某种既定的风格和样式,更不想为了顺应某种思潮和流派而创作,这是一种介于具像与抽象之间的内心真实形态,这种接近抽象状态的物体凭借其半躯干、半体量斑驳的形式特征展示出具有崇拜价值的本真性,也刻意回避了极易膨胀的自我欲望,这种类似消费需求而不加节制的强烈欲望会轻而易举地将事物从空间意义上拉近到自我身边,强占己有,从而也会强制擦掉作品本身的个性特征与审美本质。

那些消失和隐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群和古部落,将我带入一个未曾谋面的时空。今天我们将自然的物质化为水泥、钢筋和玻璃,然后在大地上堆起一座座的高楼,透过高楼的巨窗,俯视地面上蠕动的车辆人流,你我也许会为自己创造的“景观”而自豪,可这种自豪感不免流于肤浅,甚至危险。从文化学的角度反思现代城市的景观既尴尬又无奈,因为它是消费欲望无限积累的产物,而这种欲望是对消费社会产生幻觉的“伪需要”,并最终使人走向进一步异化。那些留存的古老建筑元素逐渐变成点缀在全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古代盆景。有时它们像远古的圣贤,静默沉寂地注视着当今浮华的芸芸众生,对我们默默陈述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时它们似乎又像被遗弃的伤残者,带着一种痛苦的“挣扎感”蜷缩在世界荒寂的角落处低声呻吟。

(李永康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

《故城系列》 铸铜 100×100×50cm

《故城系列》 铸铜 150×100×50cm

《故城系列》 铸铜 52×26×28cm

《故城系列》 铸铜 70×30×25cm

1 [苏]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M].张凡琪.陆齐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 [日]平山观月书法艺术学[M].喻建十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3 朱立元.西方现代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 [德]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 [美]马修·坎加斯.格林伯格的梦想——现代主义雕塑之沉浮[J].沈莹译.世界美术.2002(3)

猜你喜欢

故城废墟雕塑
“废墟”
巨型雕塑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废墟里的救赎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废墟(外一章)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街头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