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涨价:恶性竞争下的行业风险拷问
2010-04-13雷永军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
■ 雷永军 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
不涨价就得死?
“涨价,我看只能涨价了!做企业必须要有利润,冒再大的风险我也得涨价!”
6月初,一位三线奶粉企业的老总在与笔者讨论奶粉形势时,做了如上无奈感慨。这位企业家2009年借助“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带领企业从2.6亿元(年销售额)迅速上量发展到4亿元左右,本来打算2010年发展到6亿元。可是,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2009年该企业所凭借的低端优势发展策略在2010年被击得粉碎。
生奶价格从原来的每千克2.10元上涨到了3.40元,这让该企业在成本上缺乏优势;而年初“大跃进”调整的市场费用从原来的综合投入28%增加到了45%,更是雪上加霜。在成本上,自身的产品和竞品差异不大,但是其投入加大到当前的情况下就会亏损。
在2010年,一线企业的投入普遍较大,二线企业投入更大,三线企业几乎是自杀式投入。当该企业的投入加大到45%的时候,有的企业综合投入达到60%以上。这样,其不仅在生产成本上不占优势,而且在综合投入上也不占优势。在竞品疯狂的投入压力下,3、4、5这3个月的销量下滑,最终打垮了一个企业家的自信心。他这次来北京的目的,一方面是和我谈谈行业大势,看看有没有出路;一方面是希望我能够给他找个好“婆家”——他想让别人收购自己的企业。“太惭愧了,涨价对不起消费者,不涨价企业被逼到了死胡同。”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他一直十分矛盾:“明明只值90多元的东西,居然有企业将价格标到了298元。”
他无法支付高额的广告费,这将导致品牌知名度的缺失,并最终导致他的产品被消费者淘汰;他无法支付渠道利润要求和高额终端返利,这直接导致他的产品被渠道淘汰;他无法支撑医务和大量促销员等人力投入,也会因为企业缺乏人才而被市场淘汰。在品牌、渠道、团队等几个方面,这个老板似乎只有坐以待毙了。一个销售额已有4亿元的企业似乎是很偶然地走到了死亡的边缘。这种偶然中,却投射着必然的宿命。企业家很明白:如果不涨价,那么他就会因为投入降低导致消费者选择降低而最终被行业淘汰。在他看来,“高价高投”模式已经成了行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奶粉比国外贵?
在笔者看来,2004年是国产奶粉“高价高投”模式诞生之年。
2004年,在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对消费者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理性并没有增强,而是在一些企业的宣传导向下走上了“高价格等于高品质”的错误观念。而企业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奶粉的无知,将配方没有任何改变的产品直接提价或稍作改变提价。2004年以来,中国奶粉行业高毛利就这样诞生了。
在普遍涨价造成高毛利的影响下,高投入快速登场。广告战、促销品战、买赠战、渠道买断战等极高投入的经营形式在过去的6年中伴随了中国奶粉行业。“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的2009年更是将这种竞争推到了白热化,不少企业在大量广告费的掩护下“买三赠一”居然还能盈利,而傻乎乎的消费者在以为得到实惠的同时,却被企业讥笑为“笨蛋”。
不少国外来的业内人士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奶粉比美国的贵?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奶粉比香港的贵?在讲究谋略的中国企业中,高价高投是市场当时扩张的武器,在消费者对奶粉无知的情况下,高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以至于今天,不少妈妈惊呼,奶粉成了奢侈品!可奶粉的价格还在不断上涨。
消费者不懂奶粉?
一份针对高价奶粉消费决策的调查显示,约40%的消费者(孩子家长)注重口碑;31%的消费者觉得吃高价奶粉有面子;15%的消费者认为吃高价奶粉对得起孩子等等。可以看出有86%的消费者都不是理性选择,而是盲从或虚荣在作怪。而当问及高价奶粉在家庭支出中是否太高的一项调查中,居然有91%的消费者毫不犹豫地痛斥了奶粉价格太高,在家庭支出中占比太高。在有针对性的营养元素测试中,对DHA了解的最高,达到96%;对益生元、益生菌的次之,达到49%;对乳清蛋白、乳铁蛋白熟悉了解的却只有18%。
这个调查在折射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消费者不懂奶粉。
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最近几年“假洋鬼子(国产奶粉宣称自己从国外进口)”充斥市场;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随便一个概念就可以成为高价格的支撑;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自2004年以来7次涨价屡屡成功;正是因为不了解,中国奶粉才走上了“高价高投”的危局;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一个普通的婴幼儿食品逐步演变成了“奢侈品”。
是谁绑架了中国奶粉?
从医学角度讲,生产后的妈妈智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作为奶粉选择的核心人物,这点智力的下降估计不是推动奶粉行业畸形发展,企业失去道德底线无视行业发展规律而大幅度涨价的根本原因。随着国产奶粉2010年以来的新一轮涨价,国内坚持“好品质、低价格”的企业阵营几乎全军覆没了。
在这种形势下,第一阵营的投入整体增加,这对第二阵营和第三阵营构成了相当压力。最终如文章开篇提到的那家企业,行业第三阵营似乎只能通过野蛮涨价跟进“高价高投”模式。殊不知,第二、第三阵营企业因此上了当,因为在高价高投模式的前提下,消费者选择奶粉受到影响最大的因素永远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的背后是广告投入,而这点正是一线企业最强的。
从我对行业的观察来看,二、三线品牌这两年实际上的赢利点就是投入相对保守,致使企业在品牌曝光度上一直落后于第一阵营的企业。而一旦进入全行业高价高投,则意味着二三线企业必须被动接受这种行业竞争模式,接受的代价就是你必须将你的合理利润也全部投入进去。即便如此,依然不能代表你能够迅速获得市场提升的机会。因为在“高价高投”状态下,第一阵营的企业永远在利润率上具有优于第二、三阵营的优势。从当前竞争分析,如果二三线企业不改变经营状态,那么在3年内,国内二三线企业将有70%面临着退出奶粉行业竞争的困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价高”投模式是大企业坚持的,他们不仅利用这个模式提升了行业竞争的门槛,而且将利用这个模式完成行业的大洗牌。而作为二三线品牌,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竞争壁垒,让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从终端和渠道来看,渠道利润的需求从原来的5%已经普遍要求到了15%,而终端的要求更多,有的企业甚至自杀式地执行返利30%。加上之前推广40%左右的投入,行业产品从真实成本到最终销售价甚至超出了300%的空间。价格高、投入大是导致奶粉成为奢侈品的原因,但也将可能成为很多奶粉企业失败的根源。
只要奶牛不是濒临灭绝动物,奶粉永远不可能演变成“奢侈品”;只要中国消费者没有全部失去理性,奶粉企业恶性竞争导致的“高价高投”模式最终要被市场淘汰;只要中国奶粉行业还有良知和智慧的企业家,“高价高投”模式就能够迅速被打破!所幸,从当前来看,已经有不少二三线企业在逐渐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