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结合 资源循环浙江多途径推进畜牧业与环境友好和谐发展——访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张火法
2010-04-13张金玲吴新民
○本刊记者 张金玲 特约记者 周 斌 吴新民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张火法(右一)在龙游县考察畜牧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畜禽养殖业呈现出稳步增加态势,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然而,畜禽养殖污染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各种养殖废弃物及臭味,不仅影响了畜禽养殖的整体效益,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自2005年开始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对畜禽排泄物进行系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已全面完成了生猪存栏200头、牛20头以上规模场的排泄物治理,备受农业部领导的好评和各兄弟单位的认可。为进一步总结浙江畜禽排泄物治理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本刊采访了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张火法。
记者:俗话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传统个体养猪,猪粪尿还田,是很好的农家肥,没有污染问题。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畜禽粪尿未经彻底处理便集中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很显然,“养殖”与“环保”成了一对矛盾,那么,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对破解这个难题浙江提出了怎样的思路?
张火法:畜禽排泄物有别于工业废弃物,是一种有机质,按季控量施用,通过土地消纳,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而且可以减少化肥施用,能够有效减轻畜禽粪尿和化肥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我省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排泄物的综合治理与利用,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即传统农牧结合型消纳阶段、农牧相对脱节养殖业污染凸显阶段和畜禽排泄物治理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阶段。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阶段,家畜家禽的饲养基本上是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家家猪牛羊、户户鸡鸭鹅”,同时又种田,畜禽排泄物的消纳自发地全部通过种植业实现内部自然循环,也就是您刚才提到的“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的模式,并形成了“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的农牧互动格局,种植业与畜牧业处于平衡协调的传统良性循环发展阶段。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规模养殖户一般很少种田,加上种植户习惯了大量使用化肥,打破了传统的种养结合格局,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无法通过周边种植业消纳,畜禽排泄物开始影响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养殖污染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并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现在的关键是要重构起规模养殖与种植状态下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机制。
为破解这个难题,我省在2004年率先提出了要推进生态化养殖,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技术和生产模式。2005年,省政府启动了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6年,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化肥农药污染在内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工程;2008年6月,省政府召开首次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模式,畜牧业真正进入了以农牧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建设新阶段。这个思路总体上就是:按照“科学布局、农牧结合、综合治理、资源循环”的原则,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以满足土地种植消纳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前提,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规模生态养殖,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着力开展原有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污染专项治理,促进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治理设施项目监管,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记者:正如您所说,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畜禽废弃物的产生呈由面上向点上集中趋势,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畜牧业已势在必行。那么,浙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张火法:长期以来,畜禽养殖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点多面广量大,再加上养殖效益相对较低,治理难度相当大。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治旧除新”的工作策略,也就是对2006年以前建造的规模化养猪场,采取由财政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全面治理,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要求必须实行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否则不予立项扶持。同时,对纳入治理的规模养殖场,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利用优先、多种模式、齐力推进”的原则有序开展治理:
1.突出种养平衡原理,进行科学规划。从2001年开始,我省及时提出并全面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对畜牧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探索新形势和新农作制度下的农牧结合新机制。按照全省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目标,我厅会同国土、环保等部门在全省组织畜牧业用地调查与规划,80多个县(市、区)按照畜禽养殖规模和周边农作物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依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原理,组织开展畜牧业用地调查与规划,截止目前,已经有28个县(市、区)的畜牧业用地规划经国土部门同意认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畜牧业用地的困难,奠定了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的可靠基础。
2.突出利用优先,开展生态化建设。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的核心是农牧结合、畜禽排泄物循环利用。从2005年起,我省按照利用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利用工作,并纳入省政府“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9亿多元,其中省及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1亿元,省级立项治理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
3.突出科技兴牧,探索生态养殖模式。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省政府会议以后,各地运用先进科技,结合种植业、渔业生产实际,按照“畜禽上山,肥水养林”、“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的布局,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了桐庐万强、临安双干的就地结合、就地利用模式,龙游雄德的异地结合、综合利用模式,南湖竹林的分散处理、集中利用模式,余杭蓝天的区域配套、循环共生模式,“猪-沼-牧草”高效吸纳的“义乌顺旺”模式和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的江山模式等,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畜牧业发展。
记者:很难得的一个好思路。思路有了,措施也明确了,而且浙江还探索出了诸多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和生态循环模式,治理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那么,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火法:总的来看,五年来的排泄物治理实践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进程,我们克服了就治理而治理的单纯思路,确立了以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的生态畜牧业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合作推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改变了治理工作从被动向业主和基层政府主动要求治理的转变。主要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有效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消费供给。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上禁养区、限养区政策的实施,畜牧业面临用地困难、养殖污染的制约日趋突出,再加上散养户比重趋减,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自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省通过狠抓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实践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牧业用地困难的矛盾,推进了养殖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克服了环保和疫病等风险,畜牧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加快过程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据业务年报统计,2009年,全省生猪、奶牛、家禽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79.97%、95.37%和87.95%,全省生猪饲养量达3577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94.97万吨、61.37万吨,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48.0%和45.9%,省内猪肉自给水平持续保持在80%左右。
2.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及中央投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达3.1亿元,立项治理生猪存栏200头以上、牛存栏2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治理存栏生猪398.3万头,牛3.4万头,可形成畜禽有机肥60万吨左右。年减排COD(化学需要量)超过11.4万吨。同时,在散养密集区域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可解决约400万头生猪粪便处理难题,带动各地自行治理畜禽场788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变化,以往农村脏、乱、差,散养主产区河道猪粪连片的现象有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有效推进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实行种养结合,养殖排泄物经发酵直接施用到周边农田园地,实现零排放,使养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畜禽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由于青饲料供应的增加,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饲料成本明显下降。据统计,2005年以来,因种养结合,带动种植业等相关产业节本增效5.78亿元。
记者:以上成果的取得,我想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排污治理项目实施期间,政府给予了哪些大力支持?养殖户在这其中又承担了哪些责任呢?
张火法: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政府的积极引导、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业主的主动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就政府引导而言,主要体现在决策、资金和技术3个方面。
一是在决策上,2005年,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要求,并纳入到省政府“811”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中,作为生态省考核的重要内容,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2008年1月,省政府又发布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再次明确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列入新3年“811”环境保护行动之中,从而为全省组织开展该项行动奠定了强有力的行政保障机制。
二是资金支持。我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过程中,一直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民众参与”,省级财政建立了以奖代补的资金补助方式,市、县及乡镇财政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灵活的地方配套制度,剩余部分由养殖户自筹,2005年以来,全省共投入治理资金9亿多元,其中省及中央财政达3.1亿元。通过完善的资金补助机制,养殖户基本上只用支出不到1/3的费用,不仅减轻了养殖户治理负担,也极大的调动了养殖户治理的积极性。
三是技术支持。我省自2005年全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以来,针对工作新、任务重的实际,不断总结和推广各类新的治理模式,还专门邀请省农科院、环科院和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对工作人员、养殖户进行专场培训,并组织各地参观考察,加快典型模式推广,建立项目交叉验收制度,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从业主这方面看,关键一条是加强宣传,并采取倒逼机制,变被动应付为业主主动要求治理。省农业厅与各市农业局、各市农业局与各县农业局、各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政府及各乡镇政府与养殖场户均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治理的责权利。治理设施建成后,养殖户应加强治理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对于仍旧偷排、漏排的养殖户,将由环保部门给予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
记者:浙江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么,下一步有什么具体计划或打算?
张火法:开展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是畜牧业与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内容来抓。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立足农业大循环,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攻关,通过强化部门联动,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
1.突出利用,深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按照畜禽排泄物和周边农作物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不断提升农牧结合、资源循环水平。对已治理场,通过实施规模养殖场备案登记,逐场建立档案,摸清养殖场年规模变化情况及配套治理利用情况,对各地养殖场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治理设施有效运转,排泄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2010年,全省继续推进4600个生猪存栏100头、牛1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完成生猪集中区域25个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其他畜种的整治力度,计划首先开展规模水禽养殖场的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2.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一是强化农业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办法,加强指导,规范监管;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延续“回头看”机制。联合环保、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已建项目尤其是近几年省级立项项目设施运行维护情况的监管,防止建而不用,同时总结好的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治理利用。
3.依靠科技,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低成本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和桐庐万强农庄、嘉兴南湖新丰镇、龙游雄德公司、义乌顺旺牧场和发酵床零排放等资源化利用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探索清洁养殖等新型技术。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市场化服务体系,推进治理工作规范化设计、专业化施工、社会化管理。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生态化养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