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平原农区肉牛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2010-02-10河南省新野县畜牧局王风勤刘孟臣郭惠敏王秋艳
○河南省新野县畜牧局 王风勤 刘孟臣 郭惠敏 王秋艳
○河南省新野县畜牧局 齐香萍 王倩倩 何静宜 张瑞铎
牛是草食动物,在发展节粮型可持续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脂肪含量低,符合现代人们营养保健的要求,属于高端肉品。但是,近年来,我国肉牛存栏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下滑态势,直接影响到发展现代畜牧业战略,也影响到牛肉及其制品的保障供给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探索出一条平原农区肉牛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笔者结合实际,谈以下看法。
一、肉牛业发展后劲乏力的原因分析
1.机械化程度提高,耕牛的役用逐步为肉用所代替。20世纪70年代,土地机耕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绝大多数耕地的耕、耙、种要靠畜力完成,牛的役用作用不可替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农村机械化普及率日益提高,耕、耙、漩、种基本被机械替代。80年代以后,肉牛、乳牛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加快了役用牛用途的转化,肉用及肉役兼用牛新品系相继育成。如科尔沁牛是采用西门塔尔牛改良蒙古牛培育而成,夏南牛是用夏洛来牛改良南阳黄牛培育而成,正在审定中的皮南牛是用皮埃蒙特肉牛改良南阳黄牛培育而成。养公牛卖肉牛、养母牛卖犊牛成为农民多元化增收的途径之一。
2.肉牛饲养周期长、效益低,成为制约肉牛发展的固有因素。首先是周期长。一头母牛自出生到性成熟需10~14个月,妊娠期需10个月,产下新生牛犊到出售需8~10个月以上。因此,农户养1头母牛要想见到效益需两年半左右时间。而把一头架子牛育成商品牛(500kg左右)又需4~6个月。
其次是效益低。农户饲养一头母牛按平均一年产1头牛犊计算,不计劳动力报酬、饲养成本等,年销售收入3500~4500元,日均效益10元左右。饲养1头架子牛日需饲喂干草7~10kg,精料3.5~4.5kg,平均日增重1~1.5kg,不计劳动力报酬,日均效益10元左右。而今农民到城镇(或外出)务工,日劳务报酬40~60元。因此,养牛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比较效益没有优势,甚至呈现出劣势。
第三,牛肉价格不合理。牛的妊娠期为10月,且一胎一仔,而生猪的妊娠期仅为3.5个月,且一窝产仔在10头左右;牛的生产周期为12~18个月,而生猪的生产周期为5个月。然而牛肉与猪肉的价格比为2:1,猪肉价格高时甚至为1.3:1,远小于国际市场价格差。
第四,屠宰加工处于原始状态,缺乏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拉动。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加工仍处于原始状态,牛被屠宰、剥皮、去骨、去头蹄、去内脏后,不分部位一个价,尽管全国现在有北京金夫人、内蒙古科尔沁、吉林浩月、湖南嘉华、大连雪龙等屠宰加工企业,但他们的年屠宰量之和仍占不到全国屠宰量的1/10。
3.平原农区劳动力大量转移,一定程度制约了养牛业发展。平原农区工业发展往往滞后,经济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大中型城市,大城市繁华景象和可观收入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出现转移。留守人口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而作为肉牛的大型牲畜非强壮劳力不能使唤。强壮劳力外出之前,总是先要把牛卖掉。因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
4.社会治安因素潜在影响着养牛业发展。近年来,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有时在个别地方表现尤为突出。肉牛在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农区,算得上是大件家庭私有财产,如果一家被盗一头肉牛,抵得上一个家庭多半年乃至一年的收入,如被盗两头牛甚至更多牛,损失更为惨重,有的甚至出现牛丢人亡现象。
5.品牌效益差,牛肉的高端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素养的不同,人的膳食结构与我国有较大差别。在西方人们食物结构中肉、蛋、奶占有较大比例。而牛肉又在肉食中占主要地位,被人们称之为高端产品。
6.肉牛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尚不明晰。尽管各地在肉牛走出农田,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但真正可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还不够明晰。政府、市场、金融、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等方面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其积极性和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实现肉牛产业化大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做大量探索工作。
二、平原农区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肉牛产业下连农业农村农民,直关中央“三农”政策落实,上连轻工业、食品业,是承上启下的中轴产业,发展肉牛产业化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满足食物安全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三是最大化利用农作用秸秆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四是填补高档牛肉空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三、平原农区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搞好平原农区肉牛产业化发展规划。各地应因地制宜,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结合《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制定本区域肉牛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市场定位和具体措施,为肉牛发展提供行动指导。
2.大力推广“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政府+企业+金融+协会+农户”的“五位一体”运行新模式,实现了财政、金融、企业、农民和社会的共赢。所谓政府引导,就是政府及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出台激励政策,并组织协调落实。
3.大幅度提高高档牛肉的市场价格。目前,市场上牛肉的价格仅为猪肉价格的1.5~2倍,每千克牛肉价格低于羊肉6~10元钱。2007年猪肉价格一度追上了牛肉价格,28元/千克。牛肉的高端地位和价格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宏观调控和引导机制,加强生产与市场间的协调作用,大幅提高牛肉的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即普通牛肉的价格应高于猪肉的4~5倍,高档牛肉价格又应高于普通牛肉价格4~6倍,让饲养者、屠宰者有利可图,进一步调动生产积极性。
4.搞好社会综合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二是加大盗抢耕牛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社会治安问题,还老百姓以放心。三是探索集中饲养、集中看护、托牛所等经验,发挥群防群护作用。四是落实肉牛被盗、死亡保险,给被盗或意外死亡的牛,区分小牛、架子牛和成年牛或按价值比例进行理赔,化个人风险为社会风险,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五是采取冬季夜晚巡逻值班,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处置。
5.配套健全肉牛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
(1)建立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以县乡村基层动物疫病防治网络为主干,搞好网点的规划和布局,充实技术人员,增加医疗设备和药品,为肉牛疫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支持不免疫、不用药,生产绿色环保牛肉产品。
(2)建立肉牛改良繁育体系。以县乡两级家畜改良站、畜牧兽医站为依托,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为指导,健全制度,落实责任,签订技术服务承担合同,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为母牛养殖户提供优质、快捷的配种改良服务。
(3)完善肉牛饲料研发制作体系。一是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发酵、秸秆氨化、糖化和微贮实用技术。二是不断探索酒糟育肥牛新途径。三是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社会其他单位研发肉牛育肥浓缩料、预混料,缩短肉牛育肥生产周期。四是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青绿饲料的数量和品质,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肉牛产品。
6.加快振兴民族品牌。品牌是无形资产,品牌是开路先锋。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树立“诚信经营、以民为本、报效国家”的经营理念,维护品牌的形象,捍卫品牌的理念,让国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重塑对“中国制造”的信任,以品牌优势推动肉牛产业化发展。
7.切实转变养牛观念和经营理念。
(1)变养牛为赚钱。以前农区“养鸡为换盐、养牛为耕田、养猪为攒钱”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而今养牛为赚钱已成为养牛者的主要目的。一些昔日的外出打工仔(妹)今天纷纷回乡兴办肉牛育肥场的实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平原农区在通过养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城市缓解就业压力过大问题作出了贡献。
(2)树立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养牛理念。一家一户养1~2头牛难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发展肉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才能实现工厂化管理,节省劳动力资源,取得规模效益。
(3)实现由原始屠宰加工向现代化屠宰加工的转变。具体就是按照《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要求,生产加工由沿街、沿路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式机械化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由无标准分割向有标准分割过渡;由不分品种、不分整齐度向分品种、统一肉块整齐度过渡。
(4)确立现代营销理念。树立营销策划理念,引入产品营销创意策划机制,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高端消费理念,抢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占据控制市场制高点。树立诚信意识,确保产品质量标准,走品牌发展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