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朗:核很热经济很冷

2010-04-12

新广角 2010年4期
关键词:制裁石油伊朗

伊朗核争端一直是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近日又再次升级。美国会不会很快动武,眼下伊朗国内经济究竟怎样,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如何?本刊就这些敏感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伊朗问题研究专家王凤老师——

新广角:时下关于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会不会对伊朗动武的争议很多,您认为伊朗有无发生战争的可能?

王凤:我不认为伊朗近期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会很大。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准备工作一直都在做,只是什么时间打、如何打一直没有确定。但现在伊拉克、阿富汗问题还牵扯着美国相当的精力,因此美国还不大敢去冒这个险(指打伊朗)。美国当前的立场,除了继续倡导和平对话外,着手要做的是联合其他四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大力推动国际社会对伊朗新一轮的制裁。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其实从未停止过,年年有,年年更新。其制裁的目标主要是打击伊朗革命卫队及其控制下的企业、进口成品油、导弹技术和核技术。伊朗有两套部队,一套是正规军,是以巴列维王朝原来的军队为基础改造的,另一套就是伊斯兰革命卫队。两者都归伊朗最高精神领袖指挥。相比之下,伊斯兰革命卫队更忠诚于现政权。而伊斯兰革命卫队不仅仅是个军队的概念,还拥有众多大型企业和福利机构,伊朗现有的核设施都归其名下。

美国推动的所谓的国际制裁,指的是通过联合国来制裁。如果此制裁执行不力,美国会退一步,寻求与它的西方盟友联手施压伊朗。

新广角: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伊朗如此长时间、多频次的制裁,为何成效总不理想?

王凤:说到底都是利益纠结所致一国际社会与伊朗之间有着太紧密的利益纠结。先看看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没错儿,美国与伊朗从1981年开始一直没有外交和经济上的往来,所以制裁伊朗美国很轻松。但别的国家就未必了。英、法一直有大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谋利。俄罗斯与伊朗之间在核电站建设、军事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合作,所以俄罗斯的态度是能拖则拖。中国从1993年起就成为石油纯进口国了,石油消耗量巨大,而全球石油市场多被欧美跨国公司垄断,从伊朗进口石油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去年一年,中国与伊朗就签了不少大单,数额高达上百亿美元甚至数百亿美元之多。据伊朗方面的统计,中国现在约有11%的石油进口来自伊朗。很显然制裁伊朗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冲击不小。除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作为区域经济大国的德国与伊朗的经济往来也极其紧密——德国是伊朗在石化、大型设备等方面的最主要进口国。

当然,谁都不希望伊朗成为核国家。此前,联合国已经通过了对伊朗的3次制裁协议,制裁的目标无不指向伊朗的核技术、导弹技术、海外资产、限制伊斯兰革命卫队相关人员的出入,等等,促使其进行和平谈判。但伊朗进行铀浓缩的进程却丝毫没有慢下来,相反,其核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

新广角:去年国际社会通过了对伊朗的最后通牒,促其放弃铀浓缩,伊朗好像并不理会,这也是一些人认为美国可能会对其动武的原因。

王凤:这已经不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对伊朗下最后通牒了。伊朗此番无视最后通牒的确让国际社会很失望,俄罗斯尤其如此。俄于是一改之前能拖则拖的策略,态度变得明朗了很多,放话说可能会同意国际社会的新一轮制裁。当然较之美欧,俄的态度仍有一定的保留余地——要求新的制裁最好不要涉及俄在伊朗的利益。现在“五常”中的绝大多数都已倾向于更加严厉的新一轮制裁了。

不过尽管局势演变至此,眼下主动权也还是掌握在伊朗的手中。

新广角:在发展核技术、推动铀浓缩进程方面,伊朗的立场一直很坚定,为什么?

王凤:这是伊朗意图由地区大国一跃而为地区强国的战略选择。从国土面积、人口等各方面来看,伊朗无疑都是个地区大国。其周边大多是阿拉伯国家,伊朗与阿拉伯半岛许多国家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两伊战争便是这种微妙关系的极端体现。源于历史、领土争端、政治因素、民族、经济利益等多方考量,伊朗都想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而历史上曾经辉煌而强大的波斯帝国也似乎一直留在波斯人的记忆深处,因此伊朗一直都有重振昔日帝国雄风的梦想。当然重整旗鼓的选择有很多种,伊朗似乎认定发展核技术是最主要的手段。

说起来挺有戏剧性,伊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初其核技术大部分从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那时候他们彼此关系很好。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核能项目陷于停滞状态。90年代初,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有关核电站问题,并与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美国从此就别扭了,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一直对伊采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后,美国将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和“邪恶轴心”国家之一。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后,其核计划立即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并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之后就是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一轮又一轮的制裁。

有国际舆论认为,伊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决定发展核武器,需要用核弹对付的敌人其实就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霍梅尼主义小组曾在世界上30多个穆斯林国家积极活动,并与伊拉克进行了一场生存或毁灭的战争。德黑兰的领导人这时看到,有一个国家不允许他们出口革命和主宰中东。这个国家就是美国。现在,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复兴党政权垮台后,中东原来的力量均势被打破了。那里需要建立新的平衡。美国打算建立一个民主的和亲西方的新中东。如果建立这样的中东,就不会有像德黑兰这样政权的立足之地。因此,伊朗决心建立一个伊斯兰主义的和受德黑兰控制的中东。从理论上讲,两种野心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不会马上爆发。霍梅尼主义的领导人相信,他们能够赢得任何使用常规武器的长期冲突,这仅仅是因为美国的公众没有耐心,不愿意接受哪怕是少量人的死伤。伊拉克的情况表明了这一点。而美国想通过战争使伊朗屈服的唯一可能性在于使用战术核武器。因此以现执政党为主的伊朗保守派认为必须通过发展核威慑力量使自己具备反击美国的核优势的能力。

新广角:我们注意到,从去年6月12日伊朗总统大选结束后,伊朗国内由反对派发起的示威活动就时有发生。在执政党与反对派的矛盾引发的一次又一次紧张背后,伊朗经济本身面临的紧急状态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内因。说到底,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是基础,民生最关键。

王凤:伊朗的经济状况确实不乐观。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3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于世界第五位。目前,日产能力可达410万桶,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80%左右。40%-7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出口。如此单一的经济结构显然有利有弊——完全受制于国际市场石

油价格的变化。说起来你可能难以想象,像伊朗这样的石油出口大国,其国内的石油加工40%-50%竟然完全靠进口!在石化、机械制造等各个方面,伊朗都很弱。国家虽然算得上富,伊朗的民众却很穷,其民生经济的发展相当滞后。

伊朗的民众对国内物价的感受是“飞一样的上涨”。伊朗政府一直都在承受着高通胀率的压力。2007年,伊朗国内通胀率一度达到29%,2008年也维持在25%高位,2009年虽然出现下降,但预计平均通胀率仍将达到17%左右。

内贾德在2009年再次当选伊朗总统之后,对伊朗的现行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他将过去由政府补贴商品价格的“社会福利”模式变为了政府直接以现金方式发放给个人,由“暗补”变为“明补”。此政策本意为节省财政支出,并对伊朗非常短缺的汽油价格做出市场化指导,可在执行途中却遭遇了偏差。如何公平公正地发放如此大规模的补贴,现金补贴的额度是否能相抵商品市场化之后的价格上涨幅度,均受质疑。目前,涉及伊朗政府改革方案中未来五年所要撤销的补贴项目,即粮食、燃料、电力以及邮电服务等行业都已经出现了上涨的苗头。

除了高通胀,还有高失业。据伊朗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伊朗的失业人口为270万,失业率达到了11%。但也有经济学家估算,伊朗的实际失业率有可能已经介于15%-30%区间。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伊朗的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据世行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大概有15万到18万最聪明的伊朗人离开伊朗,每年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几乎与两伊战争一年的花费相当。

此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伊朗经济的冲击尤其不容小觑。作为伊朗重要财政来源的石油出口业和房地产业均遭遇强烈打击。石油价格的下跌,使得伊朗2008财年(即2008年3月20日-2009年3月20日)的石油收入较2007财年减少了120亿美元,约为780亿美元,而刚刚结束的2009财年,预计伊朗石油收入将锐减62%,约为300亿美元。

新广角:伊朗政府在两伊战争后不是制定了好几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以克服经济上严重依赖石油的弊病吗?从2000年4月开始,国家每年将预算石油收入的超出部分存入中央银行特设的石油外汇稳定基金账户,基金的50%就是用于抵销今后由于油价下跌引起的预算赤字啊,另外50%为投资提供贷款,鼓励非石油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投资,这其中据说为私人企业提供的信贷也占相当的比例。

王凤:2008年,伊朗官方没有正式公布石油稳定基金总数。据伊朗经济和财政部长侯赛尼声称,总数达250亿美元。不过据伊朗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界认为,其总数可能不超过50亿美元。事实上伊朗在油价站在高点时留下的石油储备大多被浪费了——伊朗国内长期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伊朗政府过去几年内依靠石油收入而储存的积蓄大量注入了国内经济运行体系,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领域。投资伊朗国内房地产市场和投资海外,尤其是迪拜房地产市场一度成为了伊朗投资者的首选。这些钱被花费在了一些很轻率的政府项目上,例如贷款给一些刚刚创办企业的人,最终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而不是创造了工业岗位。迪拜房产泡沫的破裂和伊朗国内房价的下跌,使得伊朗政府最终收回贷款面临巨大难题。据《伊朗日报》透露,经济不景气和过度开发已经使得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房价下跌了近40%。

伊朗又偏偏是个年轻化和城市化很高的国家。年轻人对现政府失望的很多,所以伊朗的社会问题很棘手。

新广角:伊朗的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王凤:伊朗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混合体制,由三种成分即国营、集体和私人成分构成,其中国营成分占伊朗总经济成分的75%以上。国营成分包括所有重要工业、矿山、发电设施、水坝、灌溉网路、广播电视、邮电、航空、航运、公路、铁路、对外贸易、银行、保险等等,国营企业由政府统一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其收支由国家列入单独预算。因经营方式没有纳入市场运行的轨道,国企的效率普遍低下。巨额补贴是伊朗政府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伊朗每年用于能源的补贴高达100亿美元,用于粮食和药品的补贴20亿美元,能源补贴除了造成能源浪费外,重要的是使企业竞争力下降,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前面说了,内贾德对于财政补贴的改革却遭遇重重阻力。

另外,伊朗一直遭受美国的经济制裁,在美国的资产被冻结,“9·11”事件后,美国越发有理由阻止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伊朗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制裁石油伊朗
制裁之痛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石油PK太阳能
过于逼真
欧盟对白俄罗斯制裁延长一年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制裁等于束手无策
掉了一个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