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经典民歌汇《 唱享山西》舞蹈方面的创新

2010-04-12郭建丽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秧歌民间舞蹈民歌

□郭建丽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经典民歌汇《唱享山西》全方位展现山西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演唱会主创人员在两万多首山西民歌中精心挑选出了《一铺滩滩杨柳树》、《桃花红杏花白》、《那是个谁》等20多首脍炙人口、最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民歌,运用现代音乐手段和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最纯朴自然的民间音乐曲调。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服饰,结合山西的绘画、剪纸、皮影、面塑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发掘和展现了山西的本土文化资源。而演唱会60多人的舞蹈表演也给整台演唱会带来了新意,为成功诠释民歌内容,可谓是锦上添花。不仅让观众欣赏到很多民间舞蹈的元素,还让观众体验了现代科技设备辅助下舞蹈的蔚为壮观。

一、对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胡锦涛指出:“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民间舞蹈的继承尤为重要,因为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多少民间舞蹈沉沉浮浮,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经过多少代人的积累而来的精品。山西素有“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故乡”的美称,然而作为山西的民间舞蹈,也一样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山西的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襄汾天塔狮舞、稷山高跷走兽、还有翼城花鼓和平定武迓鼓位列其中。当然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五种。在《唱享山西》中,主创人员们煞费苦心地为观众呈现了几种优秀的山西民间舞蹈,可谓是为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和继承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左权小花戏的元素

在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身穿鱼形服装的舞蹈演员的动作是运用左权小花戏中“三颠步”里面的技术元素。演员通过腰、头、肩、手、臂的灵活多变,起伏跌宕,形成了小花戏舒展、矫健、朴实、俊秀的舞蹈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左权小花戏是流传在左权、和顺一带的一种轻盈、活泼的民间歌舞,也有戏曲的味道。作为歌舞,自然有舞蹈的成分在里面。而其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蝴蝶扇,要求演员把彩扇舞动得起伏翩蹬,如同彩蝶在花丛中飞舞。 目前蝴蝶扇的扇花有50余种。除此以外,小花戏的舞步轻盈活泼,富有弹性,走、跳、跨、挪不下2O余种。 其中最富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每舞动一步,身体相应颤颠三下的“三颠步”。其要点是颤、颠、跳、蹬,再配以辅助性的动作扭、摆、甩,构成了奇特的韵味。“三颠步”步法是统一整体造型,缺一不美。其中颠颤是关键,要做到颤中有扭,颠中有跳,使颤、颠、跳、蹬、扭、摆、甩协调一致,有机结合,再和多种扇花配合舞动,构成了“三颠步”身躯起伏的颠颤形象。

2.稷山高台花鼓的元素

在《唱享山西》结束的一部分民歌里,就集中体现了稷山高台花鼓的元素,表演者脚踩高凳,身负若干花鼓,鼓槌飞舞,身形矫健,表演激情。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高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近年来,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层。

3.临县伞头秧歌的元素

在吕梁民歌《一圪朵葱一圪朵蒜》以及结束的一部分中,表演者手持花伞扭着秧歌,这就是临县当地最流行的伞头秧歌的元素。伞头秧歌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4.跑驴和拉驴的表演

《唱享山西》第二部分开场的时候,表演者为观众展示了一段秧歌行进表演中经常出现的民间舞蹈“跑驴”,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晋中地区。表演形式是一位女子手拿花扇,骑着道具的“毛驴”,运用自己腿部的功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动作表演,表现了毛驴生气、高兴等心理变化时的跑动动作。吕梁民歌《一圪朵葱一圪朵蒜》中,又出现了一段与驴有关的舞蹈,但是这个舞蹈的表演者是男女两人,女子骑驴,男子拉驴,表演双方都手拿花扇。这种表演方式主要流行于吕梁临县,俗称“拉驴”,也主要出现在秧歌进行表演中的行列里。主要表现女子回娘家的路上,与其新婚丈夫逗趣的过程。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其次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唱享山西》的主创人员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山西的民间舞蹈做个普及和推广,以期为这些优秀民间艺术的继承保护,在年轻一代观众中培养和孕育一块成长的土壤。

二、对民间舞蹈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只有坚持创新,艺术才能求发展,才能有生命力。舞蹈艺术在近些年的发展更是具有极强的时代感,现代高新技术运用于音乐制作、舞台美术等领域的形式促使舞蹈艺术朝着更高、更新的目标不停的发展,这是符合观众日益上升的欣赏能力的。

1.紧随音乐的创新而创新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有多大。音乐对舞蹈有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的作用;有着帮助组织舞蹈动作的作用;有着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的作用。在《唱享山西》第一部分中,音乐没有因为一首一首的民歌而独自成章,而是几首民歌一气呵成,连绵不断。那么面对这样的音乐形式,编导们所采用的办法既符合音乐的发展走向,也符合观众的审美,而且还带来一种焕然一新的体验。

比如:民歌《一铺滩滩杨柳树》和《交城山》、《打酸枣》三首歌曲中用演员扮演的老柳树以及两个男女演员的表演贯穿始终,虽然形式简单,但也没有显现出单调来。即符合了三首歌曲的音乐联系,也表现了每一首歌曲的不同,应该说是音乐与舞蹈做到了“合拍”。

在民歌《打酸枣》和《那是个谁》的连接中,在前一首歌的后半部分,就已经出现了后一首歌的领舞的出场,并且在前一首歌的音乐中表现的如痴如醉。而当真正进入第二首歌曲的时候,群舞演员在领舞的带领下开始表演,一切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民歌《那是个谁》和《难活不过人想人》的衔接中,在群舞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一男一女围着被子从层叠式窑洞的台阶上缓缓走下,随着群舞的下场,两人走到属于自己的表演区,这个时候正好和他们表演的音乐接上。从两位演员的出场到表演结束,观众没有丝毫感到突兀,处理的非常合理。

2.具象元素意象化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是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意象”在诗歌中的艺术处理方式,被更多的艺术形式借鉴,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创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观众在欣赏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创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民歌《一铺滩滩杨柳树》中,导演用了一棵树做为道具,由男女两名舞蹈演员围绕着树来进行表演。与众不同的是这棵树是由一名舞蹈演员装扮而成的,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树的扮演者参与到男女两名演员的动作中,使得观众对歌曲的内容以及演员的表演,有了更多更新的理解。

民歌《割莜麦》中编舞者分别运用手中的拨浪鼓、手与脚之间拉动的白色皮筋来表示镰刀和莜麦,并且把舞者的辫子做成莜麦的麦穗。首先拨浪鼓和白色皮筋在直接视觉上与歌曲并没有任何联系,如果不是用麦穗做成辫子来提示观众的话,这个舞蹈可以说是与所表达的歌曲无关。但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提示,便赋予了拨浪鼓和白色皮筋一个新的概念,拨浪鼓=镰刀、白色皮筋=莜麦,这样的艺术处理,使得整个舞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没有直接把镰刀和莜麦搬上舞台的原始表演,还让观众用思考和判断参与了节目的表演,这或许就是意象在艺术表达中最具体的体现了。

民歌《那是个谁》中编舞者让男演员一手拿着大花枕头,一手套着一个女布娃娃进行表演,并且有男演员亲吻女布娃娃的动作。这样的编排,使得观众对舞蹈表演一目了然,不管是大花枕头还是女布娃娃,不仅直接体现山西民俗,而且用来表达男女的思念之情。这种意象处理是与《割莜麦》不一样的,但是也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编导运用舞蹈演员的鱼形服装来提示观众众舞者都是河水里的小鱼,不仅见证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而且还参与了他们的嬉戏。

民歌《梦梦》中编导运用了一块与舞台同样大小的红布做为道具,并让歌唱者从红布中缓缓而来,又在红布中消失。运用这种方式表达了梦境的虚幻以及梦的一种视觉体现,这也是让观众难以忘怀的。因为对梦的表达,大多数的方式是喷烟雾或者运用灯光的变化,但是像这样用一块红布的起伏变化来表达,还是很独到的,应该说编者对“意象化”的手法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3.民歌内容意境化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那么,它和意象之间有何区别或者联系呢?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在意象构成意境的情况中包括:⑴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⑵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民歌《难活不过人想人》中编舞者让男女演员合围着一块被子出场,穿过舞台上窑洞的门,把被子铺到地上,男女演员就在被子里面进行表演。这样的表演是从来没有过的,应该说是一种直接的对生活的体现。但是通过灯光的变暗以及道具窑洞、碾盘、被子的元素,还有男女演员的缠绵表演,直至男演员在鸡叫以后的悄然离去。舞台上呈现了这样的意境:一个农村的夜晚,即将走西口的丈夫和留守妻子之间的难分难舍……

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中,编导只用了一个女演员在桃花丛中表演,并把一块表达爱情信物的纱巾系到树枝上,在当男歌手出现的时候,女演员渐渐隐去,男歌手在演唱中解下纱巾,满怀思念。编者运用桃花丛、纱巾营造出一种“有了心思你慢慢猜”的意境。

在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编者运用了实景的河水以及身穿鱼形服装的舞蹈演员,以及男女歌唱演员的表演为观众描绘了一幅青年女子下河洗衣裳的心思以及与情哥哥打情骂俏的场景。

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意境由多个意象组合构成的典型代表,木制的自行车、小蜜蜂、白云以及奔跑的舞者,整个画面就是一个主题。

民歌《梦梦》中编导运用大屏幕放映剪纸版的“老鼠娶亲”,提示人们这个“梦”的内容与“娶亲”有关,再加上舞台上四个老鼠的扮演者拿着大红布围绕着身穿嫁衣、头戴红盖头的演唱者表演,即使没有字幕的提示,观众也能对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判断,这就是因为编者为观众设置了一个非常好的意境。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为了创新,就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

《唱享山西》民歌演唱汇在这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对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也算是为艺术工作者们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山西的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李明珍,刘瑞琪.山西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3]唐光斌.传统与现代的抉择—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秧歌民间舞蹈民歌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