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影响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2010-04-12

关键词:科学经济发展

翟 波

(沈阳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沈阳 110870)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实现发展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战略、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标志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人类的发展实践推动着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并最终在发展实践中完成了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20世纪50年代,传统发展观比较流行,其主张是大力发展经济,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战以后,受到战争冲击的各个国家都有推动经济增长以弥补战争创伤的需要,传统发展观的主张恰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伴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相应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对自然的高度依赖转向对自然更为深刻的改造。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类利用技术对自然进行深刻的改造,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反映在理论上,就是“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人们将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以此作为衡量社会运行状况首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519由于传统发展观“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因而人类在取得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开始对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进行反思,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转向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到了21世纪,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拓宽,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进步,如果不同时使道德社会或政治也取得进步,那就毫无价值可言”[3]120,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在理论上完成了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有机体是指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构成并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任何社会都包括两个前提性构成部分,即人口与自然环境;同时又包括一个基础性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组织及其设施以及法律制度;还包括一个观念性的构成部分,即社会精神生产与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的理论概括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实践性、整体性、连续性与人本性,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社会发展问题上既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坚持协调发展;同时,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519

二、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依据,在发展观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可持续发展,再到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综合发展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建设起点低、建设基础薄弱,工业化的任务异常艰巨,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必须围绕着发展生产力来展开。为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十六大上进一步提出:“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为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后发国家为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积极谋求经济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发展的高速度,造成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总体说来比较高,但是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一直是困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仅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例,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已在我国集中出现: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三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近年强度有加重的趋势;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 100多万吨,处理、处置率仅为68%;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无害化处理不足20%;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经济发展远不是发展的全部,发展应是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的全面综合发展。

对经济数量增长的片面追求和对经济规模的过多关注,让我国在发展中忽视了质的优化,进而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发展危机。被誉为中国“环保之父”的曲格平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有一道“坎”是必须要跨越的,那就是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瓶颈。基于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反思以及对自身建设实际的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估计,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见,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以“西方中心论”为特征的发展观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进程的反思,明确提出要避免走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然而,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可持续发展以后,取得的成效却仍不够明显,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结合。这就要求在发展问题上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坚持发展的综合性,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方式的选择上,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的全面综合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对环境、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的综合考察,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在实践中,这一发展理念已经初见成效:“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降低1.79%,虽然没有完成当年目标,但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07年和2008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分别降低了3.66%和4.59%……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能耗同比降低8%以上,高于GDP能耗降低幅度……”[5]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无论是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上,还是从发展方式上,都意味着一种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的形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暴露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之路是不平坦的,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我国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

(1) 产业结构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存在,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但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业结构调整又遇到了新难点、新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尤其是落后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大于实际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需求不仅包括国内市场需求,也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在过去30年里,我国主要靠出口为急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2008年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了33%。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金融危机的同步性,使得高外贸依存度的中国无法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明显,使我国的出口环境不断恶化。根据有关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15‰,纺织服装业将下降5‰。”[6]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难以继续扩大,过剩产能难以寻到更多的出路。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本该淘汰的过剩产能如造船业、水泥业、钢铁业等,在救市投资的支持下又开始恢复生产。在宏观统筹调控不到位的情况下,各地迫切渴望通过调整结构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高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这给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埋下了隐患,加剧了产能过剩、尤其是落后产能过剩,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是就其本身来看,它是以过度消耗资源和严重损害环境为代价的,最终必将造成人口、资源、环境的深刻矛盾,使经济的长远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早在1994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龙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道路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为此,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遇到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受外需萎缩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较大,开工不足,就业岗位减少,工人失业率攀升,工资收入减少,削弱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力量。另一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国家出台了相关产业政策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这样的保护最终会将其消极影响传导到产业结构调整上,延缓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从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

(3) 民生问题。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反映出民生问题亟需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需求拉动的,在国际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杠杆,但基于国情及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拉动内需并不容易。我国有13亿人口,这个庞大的市场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本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本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影响,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也较大,加之金融危机发生后农产品出口遇到困难,企业开工不足致使大量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农民增收变得愈加困难。此外,广大农村尚未建立起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的社会保障制度,拉动农村消费需求面临着实际困难。“占总人口70%的农民收入低下,消费下降,是制约内需的主要原因。”[7]在城市拉动内需也有很多困难,高额的房价、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大大挤压了居民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需求。总体来看,内需在短期内是难以被迅速拉动的,加之外部需求的逐步萎缩,我国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危机暴露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这些问题是由隐含在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所引起的,这些矛盾的存在,也恰恰说明发展中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对发展中的不科学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危机中寻找契机,实现新的科学发展。

四、危机中蕴含着我国科学发展的新契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金融之“危”是否正孕育着发展之“机”?危机让人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尚存的问题,也让人们看到了危机中所蕴含的发展新契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次金融危机之后总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调整。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也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 危机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8]265,要解决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发展问题,关键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结构问题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瓶颈”[9]180。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困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创新不足;二是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令企业发展目标短期化,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拉动,以贴牌生产为主要方式,增长模式粗放,内需不足;三是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经营与转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这些都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要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灵魂所在”[10]: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方法论指导,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发展是经济增长量变与产业结构质变相结合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对于环境、效率等问题的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识,进而为科学发展理论的完善提供新的事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它既是对现实发展问题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问题的解答,用它来消解产业结构升级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是关乎我国未来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产业有无竞争能力的战略问题。”[10]无论是发展制造业、建设基础产业,还是发展服务业,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念,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低效益企业将无法生存,这无疑会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使有限的社会资源流向优势行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科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最终加速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

(2) 危机为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契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往人们在谈到环保时总是将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担心环保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时,人们往往首先考虑到牺牲环境利益来保证经济稳定。从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6%,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由此可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但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反而会极大地拖累经济建设。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环保危机,可借此时机将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推进,将危机转化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鼓励、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这既是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也为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契机。

(3) 危机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为谁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13%下降到9%,一年之间下滑了4个百分点。”[11]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需拉动,金融危机发生后,伴随着外需的逐渐萎缩,内需被看作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 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 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 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7]这些数字表明,拉动内需对恢复和发展经济意义重大。危机影响了民生,但也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契机,若能借助应对金融危机的机会,以改善民生为起点盘活国内大市场、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那么不仅能够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大程度地减轻金融危机对民生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尽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金融危机对民生的消极影响,又可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消化过剩产能,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这既是对“靠谁发展”的回答,也是对“为谁发展”的回答,体现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危机是发展不科学的苦果,也是谋求新发展的动力。审读困境与危机中的科学发展,既是对现实发展问题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新契机的解读。科学发展是应对和战胜危机的良方,这一良方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立足于对理论与实践矛盾的科学解读,才能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引领发展走向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N].人民日报,2003-11-10(1).

[3]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经济日报.经济数据解读:2008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4.59% [N].经济日报,2009-03-10(16).

[6]陈强.2009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之产业篇 [EB/OL].[2009-08-15].http://www.022net.com/2009/1-5/42713715226175.html.

[7]曾庆红.关于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建议 [EB/OL].[2009-08-15].http://auto.sohu.com/20090304/n262593146.shtml.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陈彦超.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晓河.科学发展观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灵魂[EB/OL].[2009-09-18].http://www.upla.cn/ special/article.shtml?id=3492&subid=627&sid=113.

[11]贺强.有必要加大拉动内需力度 [N].中国证券报,2009-03-16(3).

猜你喜欢

科学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