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010-04-12董光柱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调研同学农村

□董光柱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新情况,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重形式轻内容,收效甚微

1.时间太短,走马观花。据笔者调查,大部分“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下乡时间一般都在一周左右,少则五天,多则十几天,二十天以上的非常少,一个月左右的则是少之又少。我曾见过一个实践队五天的活动行程:第一天上午休息,下午启动仪式;第二天至第四天上课,调研,课外活动;第五天文艺汇演彩排,演出。试问这样一个过程能让乡下的孩子们学到多少知识呢?下乡的同学们是充当了孩子们的师长还是充当了玩伴?我想这种情况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另外,也许是担心伤害了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多数单位在做评语时只是一味地说好,让同学们拿着实践单位赠送的锦旗、证书,带着从未有过的荣耀凯旋而归。当然,表扬鼓励是必要的,殊不知活动的精髓除了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笔者去参观同学们的成果展时,桌上展示的都是各队的战绩,而对于缺点或不足却只字未提。我想这些方面是我们更加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久在校园熟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确实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接触到了最基本、最实际的国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实践活动应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走入社会仅仅具备了激情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

2.内容新颖但不注重实际效果。每个实践队的教案都做得不错,可谓是丰富多彩,活动结束前的文艺汇演更是精彩纷呈,任谁看过都会兴趣盎然。但是教学的很多内容没有深化“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的真正含义,在教案中没有根据教受的对象设计课程,脱离了实际;再如有的实践队在最后的文艺汇演中出现了近乎“艳舞”的节目,台上表演节目的同学也许只是一种满足,一种自得,或是一种自娱自乐式的陶醉,却忽视了在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矛盾冲击下,当地的群众是否都能接受得了。笔者却在群众的脸上看到了茫然抑或不屑的眼神。诚然,就新颖角度来说,此类超动感且有些暴露的街舞现在已风靡各大校园,大都市的人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也可谓是推陈出“新”,但离老百姓的距离却是那么遥远。因此,笔者建议,在实践队活动结束之后最好再做一个调研课题,即全部活动结束之后,走访一下当地群众,看这次所谓意义深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否真真正正地走进了农村、走向了群众、走向了满怀渴望的农村娃。

二、别让“三下乡”成为“媒体秀”

最近几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实践队还没有走进乡里、村里就已经迈进了媒体编辑部的大门,要求或者邀请记者报导他们“三下乡”的“先进”事迹,有的实践队明确表示媒体报道后,他们便可以获得加分,从而可以评先进评优秀。有的甚至要求下乡实践单位为他们颁发锦旗,证书抑或赠送礼物,以增加他们此次下乡实践的含金量。

不管当地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媒体报道是否是出于对“三下乡”活动的重视和对于我们这些满怀激情的学生的爱护的目的,主动邀请媒体报道无可厚非,关键是动机是否正确、“三下乡”是否取得了实效。我曾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记者与一名要求报道的“三下乡”实践服务队负责人详聊,发现他们“三下乡” 只是在某温泉镇呆了5天,走访了一下敬老院,和农村“留守儿童”聊聊天,并没有开展多少真正扎实有效的活动。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各地群众感动于大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对大学生的期望很高。可我们的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如有些“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已经到单位三四天了,很多群众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还是毫无所知;一些群众对走过场的“三下乡”活动也颇有微词。一些“三下乡”服务队成员虽下了乡,但却没有真正走进农村、深入基层,如一些大学生指导农民提高种植、栽培技术,也只是在果园里转转,“受帮助”的农民还得停下手中的活,甚至搬个大西瓜来热情接待。不少“三下乡”活动,请记者报道、拍照、摄像,在群众眼中成了“媒体秀”。大学生才华横溢,活动的名称如“关注留守儿童”、义诊等,非常让人动容,可不能只是应付媒体而没了内容。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的升华,明确“三下乡”的目的是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端正态度,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农民打成一片,提供扎实、有效的实践服务活动,而不是图仪式、走过场。

三、风声大雨点小,后续工作仍需完善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当地带去了新鲜的空气,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社会实践队通过新颖有趣的义务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关乎社会实事的社会调研及精彩绝伦的文艺汇演,在当地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同学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当代大学生对时代的庄严承诺。支教活动结束了,他们满载而归,他们收获了最多目光的关注。老百姓用自己最淳朴的方式向服务队的每一位成员传递他们最真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大学四年中有此经历和成绩是难得的,因此,学校不仅要做好前期的动员与后期的评比工作,对于“三下乡” 社会实践成果评比后的工作也要趁热打铁,让“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精神得以延伸,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

1.“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每个学校都制订了详细的活动安排计划和相应的奖励细则。但是,这些计划或细则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检验。首先,每一支队伍,每一位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实践中去,他们付出了努力,心有所获就是成功;其次,由于地区差异的问题及联系途径的不同,使得活动的效果相差很大,如有的学校资金相当紧张,“三下乡”队员只能睡教室,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蜘蛛和蟾蜍,活动结束时,实践单位除了不舍与感谢外,拿不出太多的实物来表示,而这些已经令所有同学感动;而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实践单位,临走时却可以送上锦旗和证书。联系途径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直接下派任务的,实践单位不敢怠慢,而直接联系单位的,情况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再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很多成果是无形的,如对于当地教育的影响等。媒体电台的报道及数百页的文字资料都是表面成绩,而真正的实质是很难辨别出来的。当然,激励工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所得到的奖励和荣誉真正符合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达到公平公正,我想我们还需继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途径。

2.防止调研工作只打雷不下雨。同学们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中做到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的很多调研课题非常不错,多数都是当下最关心的热点,而且调研内容的分析、总结方面也很专业,很到位,可见同学们是下了真功夫的。而笔者在走访了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和负责老师后,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调研工作在最初设计时除了是学校要求之外,有的确实也想到了对社会作出贡献,对当地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而最后绝大多数却成了评优定级的牺牲品。下乡归来之后,只顾着准备评优材料,评上的兴高采烈,评不上的垂头丧气,结果就这么不了了之。而自己的成果也都成了评优所需的材料,同学们最初的雄心壮志都销声匿迹了。因此。笔者建议:针对这些珍贵的一手材料,建立一个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电子数据库,以便让大家共享,并组织人员对有重大意义调研成果进行整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学校在开学后,进行了成果评比后就已经落幕,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精神延伸,就像奥运会,不是单纯为了奥运而奥运,而是一种精神的延伸,一种教育的模式,一种民族的进步。我们“三下乡”实践活动也一样,最重要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后的总结教育,一种拼搏向上,一种吃苦耐劳,一种感恩,一种讲求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讲求从实践中所得的延续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涉及到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每个班甚至每一位同学。所以笔者建议,各单位要做的,除了总结表彰,更多的是活动后的精神教育的延续。

四、结语

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工程” 的重要手段;“三下乡” 活动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可以促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因此,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解决,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在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要重视活动实效,突出求真务实、实现专业优势互补,提高广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促进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锻炼自己,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凤.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作用和机制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江勇,刘兰,丁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新农村建设[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3]余嘉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三下乡”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调研同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调研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