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探析
2010-04-12郑海英郑雅良
郑海英, 郑雅良
(沈阳工业大学 a. 信息中心, b. 宣传统战部, 沈阳 110870)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发展、改善生活环境[1]。高校信息化建设涵盖教学与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网络教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实施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决策者需要审慎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拥有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主干网络达到1 000 M甚至10 G,尤其是置换后的高校,网络设备先进,基础设施相当完善,许多高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2]。但经调查发现,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只有极少数的“985”、“211”院校走在信息化建设前列,建设规划得到逐步落实,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绝大部分高校仍存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应用孤岛、缺乏组织等现象,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信息化建设整体徘徊不前,处于观望状态。
(1) 缺乏领导的支持与决策,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3]。大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的内涵,更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信息技术再造高校管理,还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高校管理,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困惑。虽然有些高校已经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或独立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但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力与资金支持,导致计划无法落实。有些高校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忽视了教学信息化这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重管理、轻教学。有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形成比较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以上种种原因致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定位模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变得无所适从。
(2) 资源之间条块分割,形成信息孤岛。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论证和规划,各二级单位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4]。扩展到学校之间也是如此,宏观上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高校各自为政,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缺乏协调与合作,缺乏有效共享,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
(3) 系统之间缺乏有效集成,形成应用孤岛。统一认证平台可提供给用户统一的界面,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用户通过认证后就可获得与其身份相称的各项服务[5],包括应用聚集与展现、个人桌面定制、单点登录与应用漫游、资源检索和查询等功能。但绝大部分高校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启动统一认证平台建设,没有对各种应用系统进行信息化整合、改造,未能实现与统一认证平台的无缝对接,没有对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整合,没有建成校园统一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交换中心、身份认证中心和管理中心。受此影响,各高校中应用系统多、工作效率低、数据准确率低、资源利用有效率低,信息服务比较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形成应用孤岛。
(4)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及资源整合。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般情况下,高校硬件投资比例相对较大,软件投入意识较差,信息资源整合投入经费更少,致使未经整合的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不同系统对相同问题的数据处理出现不同的结果,信息服务粒度大,高投入、低产出。除少数“985”、“211”院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非硬件经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化建设[6]。
(5)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信息化应用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一方面,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要与新的教育理念对接;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在我国高校目前的师资队伍中,这些信息化的意识、素质和能力还相对薄弱,亟需改进和加强。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模式、手段、工具等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高校引入CIO概念,通过成立信息化办公室等模式,由专门机构负责学校信息化的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等问题[8]。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的ERP系统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但采用ERP模式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集成度过高、系统升级困难、实施成本高,不适应高校松散管理体制的特征。
从资源计划的角度,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模式。URP是高校信息资源与系统的总集成,它利用统一的平台和接口规范,将高校的各种信息系统与资源集成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并为后续的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提供统一的、规范化的要求,以期实现高校运作过程中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管理。URP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高校的运作,利用高校中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为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其目标是实现高校资源的有序管理与高效利用,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与效率。
(1) 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框架与基础支撑平台,构建数据中心。高校信息化建设要从承接历史、照顾现状、考虑未来等方面出发。高校的资源包括人(教师、学生)、财(工资、办公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物(设备、房产)以及各种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管理信息)等。高校的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兼顾现有各种应用系统,实现多种技术的兼容并包,解决信息孤岛与应用孤岛问题,规范新应用的接入,建设统一应用架构与数据平台势在必行。统一的数据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整合的关键,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一个标志。统一数据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只有在统一数据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信息门户,为各种应用提供明确的数据接口、应用接口、用户接口规范与服务,统一信息发布接口和用户访问接口,构建数据中心,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应用间相互访问,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美好前景,全面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
(2) 遵循联邦模型体制。联邦模型是独立与统一的辩证,对各部门来说相对独立的各种应用系统,对用户来说却是一个整体,从宏观来看是一个分布而集成的统一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联邦模型体制,使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依托数据中心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这也符合追求“低耦合、高凝聚”的系统设计思路。应通过建立一个公共平台来集成各分立系统,并确保各种应用系统只需要经过简单的修改(不需要推倒重做)就可以集成进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本来相对独立的系统之间能够很好地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使新应用能够实现即插即用,使用户能够实现统一访问。
(3) 提供个性化门户平台。个性化门户是整个平台的访问入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使用界面,用户进入个性化门户后,除了可以看到公共信息外,只能看到与其身份或权限相称的各项服务。个性化门户可以实现针对用户的统一入口,即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访问控制管理、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导航、个性化定制、资源检索与查询等功能。
三、对策与建议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它涉及到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从微观来说,它包括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9]。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原则。
(1) 领导重视,专门机构负责。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曾说过:“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学校领导的强有力推动,各相关部门的全力协调、支持和配合,信息化建设将难以实施。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决策者与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搞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涉及管理机构重组、人员优化等敏感问题,仅依靠一个技术部门是难以胜任的,因而需要一个能够超越各管理部门权威的、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决策能力的部门,起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应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高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实施,以信息技术再造高校管理,而不是以信息技术应用来适应高校管理。
(2) 正确理解高校信息化的内涵。高校信息化并非管理信息化,应该涵盖教学、管理、社会服务、数字图书馆工程等诸多方面。教学信息化包括教务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基础设施、网络教育环境与资源建设等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各种教学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数字语言实验室等的广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水平。管理信息化融合了办公自动化、教学、科研、人事、财务、档案、资产、后勤等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共享、综合分析等功能,可以给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社会服务包括校园一卡通、集成化电子公告、综合网络服务等应用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包括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情报资料检索系统,支持校内外、国内外用户查询;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建立起网上图书馆;建立大量的专题数据库,以适应教学科研的要求;建立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查询平台;建立光盘查阅系统等。
(3)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资源开发。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软硬件购置,而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相结合的过程。校园网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种应用及资源的载体,在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网建设要综合考虑适当的方案超前性和高度的技术可靠性,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在信息点的分布上要考虑重要教学、科研、信息检索等空间的数据密度,要搞好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系统挂接则应遵循“成熟一个,挂接一个”的原则。
(4) 加强团队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信息化管理与维护团队、信息化理论研究团队、信息化教师团队的培养。信息化管理与维护团队帮助教育管理者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信息化理论研究团队对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信息化教师团队使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10]。
四、结 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发展情况取决于决策者的理念、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人们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突破传统的思维、观念,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工作效率,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高校信息化建设促使高校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数字校园的建设和教学内容、方式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将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将使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教学计划更加柔性,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设计性。基于此,高校也必将从中深刻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 [J].办公自动化,2008(8):19-21.
[2]郑雅宾.浅析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对策 [J].教育信息化,2005(12):23-25.
[3]张永利.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99-100.
[4]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J].教育信息化,2006(11):10-13.
[5]周芬芬,岳好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28.
[6]刘荷花.关于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227-229.
[7]沈素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18-21.
[8]李俊玲,许征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J].实验室科学,2008(4):179-181.
[9]宋健,陈士俊.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对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启示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5):8-10.
[10]张锋社.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