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2010-04-12朱春艳

关键词:生态化科学环境

朱春艳, 陈 凡

(1. 沈阳化工学院 社科部, 沈阳 110142; 2.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太原 030006)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环境管理模式经过了由末端治理模式转向清洁生产模式,由浓度控制模式转向总量控制模式的历程,目前正在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行政管理模式过渡。本文从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主体缺失这一局限出发,探讨了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下环境管理主体的生成策略。

一、原有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缺失

总体上看,原有环境管理模式的不足在于单纯从具体的实物层面上寻求环境问题之源,并试图通过改进技术和经济管制等方式解决环境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探求产生环境问题的人性根源,没有意识到原有环境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体缺失。原有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缺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在管理上“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中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其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4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的理论缺陷与之相类似,在较长时间里,各国在环境管理中基本上把环境问题看作单纯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从而把环境管理仅仅等同于治理污染,或者以单纯的经济手段进行管理,采取的诸多行动也往往只是从技术、工业产品等实物本身入手,对环境进行修补和改善,对作为主导因素的环境管理主体却关注不多,从而出现马克思所说的“见物不见人”的理论缺陷。

2. 主体范围过于狭窄

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是单纯由政府命令控制的强制管理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失衡导致政府进行干预的产物。相应地,环境管理部门和经济利益获得者之间就存在冲突,环境管理与经济活动没有一致的利益出发点,环境管理只会影响生产部门的效益,从而使管理完全变成被动的。这样就导致被管理者经常与管理者“斗智斗勇”,玩“捉迷藏”的游戏。比如在淮河的治理过程中,不少企业由于污染严重被环境管理部门勒令限期停产整顿,等到了期限检查团去检查时,发现企业的确不排放污水了,然而检查团一走,污水马上滚滚流出。原来企业在工厂后面挖了个大坑,在检查期间不向通往淮河的沟渠排污,事后马上恢复排污。

3. 在观念上表现为片面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既有环境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表现为自然观的片面化,不仅否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还忽视了自然本身是多种价值的统一。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认识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就逐渐走向支配自然、主宰自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也盲目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而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必然导致对自然的肆意践踏,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观的片面性还表现为只注重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自然本身是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或内在价值)等多种价值的统一,从而把人置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自然界就成了仅供人类占有、使用、消费的对象,仅仅具有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价值,这就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使环境难于管理,致使环境进一步恶化。据《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记载,世界上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高达760万~1 000万公顷,并有1 0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2]158。

二、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构建

任何一种生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它所生存、活动、繁殖的空间便是它的环境。生物需要与环境之间实现交换,以便获得需要的物质与能量。人们一般把这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所引发的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日渐重视,生态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为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共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形势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许多新的环境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需要采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战略和政策措施,甚至需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在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所谓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就是指这种环境管理模式具有多目标性。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管理模式不同,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是在以自然生态平衡协调为中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以社会生态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生态化技术创新、生态化工业生产、生态化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是集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管理及多元行政管理于一体的全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当前,国内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兴建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实施的环境管理模式基本上属于此类。

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针对当前人类涸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来的,意在以新的文明形态解决当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实现环境管理模式的生态化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保障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才能具备扎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起二者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机制,最终实现人类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

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要发展,最根本的途径也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创造。在人类发展早期,物质匮乏导致的利益驱动和竞争压力使得人们无暇顾及环境管理,从而忽略了对人自身发展的深层关注。随着人类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在实质上是人的生态化。人的生态化“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注重符合人性,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发挥,并注重人的发展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创造,是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真正的‘天人合一’。自然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的双重目标,为人的生态化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3]

三、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实现向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变,对环境管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扩展主体的范围,而且需要主体在观念上有所提升。这样,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下环境管理主体的生成策略就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1. 制定主体民主参与的制度规范

公众广泛参与是发展新型环境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国家民主政治的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充分尊重公民环境权益的社会环境下,才能调动起公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国际社会把国家的重视、工商界的大力支持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作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支柱,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中作出保障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权利的规定。我国在《环境法》中也有对公民环境权利的规定,如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近年来,环境保护民间组织(NGO)纷纷建立,并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收集和分选垃圾、植树种草、检举控告污染和危害环境者、对社区和更大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建议等活动,表现出很高的责任感和热情,让人们看到了环境保护的希望和力量源泉。民间环保组织配合国家的或地方的环境计划和部署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是难能可贵的,政府要支持他们、爱护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对于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参与权之外,应更多地让民间组织参与有关环保调查、座谈会、论证会、评议会,在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中聆听他们的声音,这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2. 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

环境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因此,通过对人们进行正当合理的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改变公民陈旧、落后的环境观念,使其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管理中来,就成为自觉生成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下环境管理主体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以往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中渗透着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非常不利于环境保护。海德格尔曾经对什么是“理性”反思道:“我们所有的人都还需要在思想方面接受教育,并且在此之前首先还需要对何谓在思想中受过教育和未曾受过教育这回事情有所认识……因为未曾受过教育就是不能分辨何处必须寻求证明,何处不需要寻求证明。”[4]1260英国人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一书中,指出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社会分裂的危害,并认为唯一的出路是“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5]32。

一般认为,环境教育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观念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环境问题和人口、贫困、战争等其他问题密切相关,如果人类在21世纪解决不好环境问题,社会发展就难以持续;二是环境知识教育,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能源、资源、人口与贫困、粮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理论,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具体知识;三是环境规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社会的环境状况如何,取决于其环境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既然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那么其基本前提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明确了解相关环境规范。

事实上,国际环境教育已经开始向纵深发展。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就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之关键。基础教育是环境与发展教育的支柱……对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众有效参与决策要求的价值观和态度、技能与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可见,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方面的教育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联合提出了国际环境教育计划,提出“将环境、人口和发展联合起来”,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对环境——自然的与人造的、技术的、社会的、文化的——加以考虑”。

以《21世纪议程》为蓝本,我国政府于1994年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6],并已经在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01年5月,由东北大学、辽宁省环保局、辽宁省教育厅、欧盟-中国辽宁综合环境项目(LIEP)联合举办的“高校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其主题是“环境教育:21世纪大学的责任”[7]3。2005年12月3日,作为“中国环境文化节”活动之一的第九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其主题是“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目的在于呼吁社会各界提高环保的公众参与程度,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3. 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把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务。在科学素养的培育方面,欧美等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以及学校科学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等原因,科学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8]。“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两个重要的国家级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前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教育计划,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制定。后者由美国国家研究院(NRC)负责牵头设计,正式报告出版于1996年。它提出了与“2061计划”相似的关于科学素养的见解,包括科学中统一的概念和内容、作为探究的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个人和社会视野、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8个方面。这两项方案都强调科学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并力图协调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因素,以确保其目标和内容的落实[9]。

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以在全社会推行科学技术教育。国务院于2006年2月6日正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1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M].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顾丽,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 [J].科学管理研究,2005(1):9-11.

[4]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 [C]//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C·P·斯诺.两种文化 [M].纪树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6]钱妙芬.城市、绿化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4):298-303.

[7]王子彦.环境教育:21世纪大学的责任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8]魏冰.科学素养: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 [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1-3.

[9]魏冰.科学素养:由理念到实践——美国化学课程改革透视 [J].学科教育,2001(1):53-5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J].中国西部科技,2006(6):5-8.

猜你喜欢

生态化科学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科学大爆炸
环境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科学
科学拔牙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