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及对策

2010-04-12张凤林

关键词:高技能沈阳市人才队伍

刘 野, 张凤林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沈阳市已经定位于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而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资源,是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条件。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岗位的一线从业者中,具有高超技术和精湛技能,在优化生产的关键环节、破解生产操作难题等方面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凸显不可替代作用的骨干和精英[1],具体是指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三大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一、沈阳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尤其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发布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沈阳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 200亿元,2008年更是突破3 800亿元大关。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沈阳市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据测算,目前沈阳市的产业工人约112.1万人,技术工人约52.7万人,而高技能人才(指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19.06万人,占技工队伍的17%,与中等发达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4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沈阳市技工振兴行动纲要》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新培养40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通过以企业为主的岗位技能提升培养开发15万名,通过中高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18万名,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培养7万名;依照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构成3∶5∶2的比例,初、中级工32万名,高级工(含技师、高级技师)以上8万名[3]。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得出沈阳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的结论。

二、沈阳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1.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原因

高技能人才多是在一线生产或操作岗位上,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完成特定工艺流程操作并生产出特定产品的职业群体,属人力资本的范畴。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和一定的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就很难改作他用。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对技能投资的积极性[4]83-85。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原因

(1) 行业自身特点的影响。一线岗位本身就具有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易发生安全事故、体力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等特点,因此,真正有能力且有一技之长的智力型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一线工作,而城市人口多数不愿意吃苦,故不愿意选择此类工作。

(2) 企业对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本产权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的特点,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快,企业随时都会出现人力资本的流失[5]175-177。核心专业技能人才的流失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亏本”,无形中人力资本投资就成为一种负担,企业自然对投资职工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也就无法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3) 忽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期效应。职业技能培训属于一种人力资源投资,本应能使企业和员工获得双赢。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部分人力资本所有权派生出的使用权,最后求得利润最大化[6]26-27。很多时候,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种功利性的投资,由于怕员工“跳槽”,许多企业认为与其把钱用来培训,还不如直接开高价吸引高技能人才,这就使得高技能人才越少越抢手,越抢手越少,反复循环就形成“怪圈”。

3.社会及学校方面的原因

(1) 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沈阳市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设计、工艺、施工、工业工程等技术、管理人才的高校有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但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仅有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少数学校,而机械、自动化类的教学需要大量的试验和专业实践,帮助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理论,中、高等职业学校设备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此外,中、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需求认识不清,培养方向和目标不明,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盲目性,容易造成技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2) 市场需求增加,供给失衡。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专家可以引进,但大批高素质、高技术的技能人才是无法引进的。随着沈阳市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明显增加[7]。从供求理论来看,非技工类教育培训这一服务产品的不断提供,因人口众多和需求旺盛而并不能给供求关系带来多大影响,供给的不断增加对应的是需求的不断增加,二者一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因供给的增加而导致这种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转而提供其他产品。而技术类教育培训却面临着一方面是对技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技工教育培训薄弱的局面,这导致劳动者不愿意从事技能工人工作,技工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3) 体制及观念因素的影响。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者参加工作之前不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原始积累,工作之后的劳动所得即为投资回报,不同的投入水平和年限,产生的投资回报率不同[8]。一般而言,高学历者因为其投入的时间较长,故回报率较高;技术工人的投入时间较短,理应取得较低的回报率。从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客观上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在就业门槛升高的背景下,人人都奔向高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少人问津也就不足为奇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也使人们普遍追求高学历。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劳动者个人对就业的认识,改变着他们的就业取向。

三、沈阳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沈阳市如何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解决职业教育培养周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1.构建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 强化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应在企业内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加强职工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9]。推行名师带徒制度、技师研修制度,并通过技术交流、劳动竞赛、技能大赛、首席工人制等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等形式,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

(2) 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是依托沈飞集团、金杯汽车等大型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创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由政府搭桥,积极推动企业、职业学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资金、师资力量、教育设备等多方面的合作,扩大技能人才培养的外向度,促进技能培训工作与国际接轨。如金杯汽车与日本丰田株式会社合作的“技工培训中心”项目,把“丰田培养模式”与沈阳市本地的技能培训机制进行了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外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子。

(3) 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订单培训”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建立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10]。学校针对企业的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组织实施“千名技师进学校,千名教师进企业”的“双千”工程;政府对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应给予奖励。

(4) 强化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要鼓励职工钻研岗位技能,积极参与技术革新、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对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技术标兵、技术能手、技术尖子应进行表扬、奖励,以充分体现他们所作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应分期分批选送优秀的技能人才到高校、专业机构进修深造,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1)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大型企业集团可以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技师、高级技师考核鉴定工作。职业院校应逐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考核。大型企业集团应结合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还可以进一步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允许他们破格甚至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3.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1) 加强岗位责任制,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首先,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带头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其次,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并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2) 完善激励机制,保证实施效果。首先,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的奖励政策。其次,实施有利于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收入分配制度[10]。再次,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对到企业技能岗位工作的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应合理地确定工资待遇;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通过奖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奖励。

(3) 构建多种奖励体系,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应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重点表彰和奖励。首先,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其次,进一步完善国家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给予奖励,并通过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鼓励他们参加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比如,沈阳市黎明发动机公司、沈阳市鼓风机集团公司、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公司实行首席工人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合理引导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应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扶持行业流动。应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高技能人才的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标准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

4.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做好基础工作,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应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的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管理体系的建立;做好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组织开发反映沈阳市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

(2) 加强规划指导,保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稳定性。应根据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政府应将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11]。

(3)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沈阳市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应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12]。

(4) 打造沈阳市高技能人才品牌,建设高技能人才市场。应注册“沈阳市技能人才”商标,开展沈阳市技能人才认证工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人才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培养,促使沈阳市技能人才走向全国;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的突出作用,做好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工作;定期举办“中国·沈阳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招聘洽谈”活动,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就业服务,全力打造沈阳市高技能人才市场,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建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松.高级技能人才的使用、激励机制分析及对策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6):12-15.

[2]祁鸣.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R].沈阳:沈阳市第二届中国高技能人才国际论坛,2008:23-25.

[3]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沈阳市技工振兴行动纲要(2004—2010年) [EB/OL].[2009-04-08].http://www.shenyang.gov.cn/web/assembly/action/browse Page.do?channelID=1158644667232&contentID=1162256989034.

[4]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M].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雅各布·明塞尔.劳动供给研究 [M].张凤林,译.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89-296.

[8]张凤林.中国的技工短缺:原因与对策分析[J].发展研究参考,2003(1):3-4.

[9]沈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沈阳市技术工人培训和使用办法 [EB/OL].[2008-07-10].http://www.fzb.shenyang.gov.cn/ReadNews.asp?NewsID=2748.

[10]欧阳育良,戴春桃.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化模式 [J].人才开发,2009(4):33-34.

[11]罗永泰.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设计 [J].经济经纬,2005(6):84-88.

[12]陈德权.论中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J].社会科学辑刊,2005(1):51-54.

猜你喜欢

高技能沈阳市人才队伍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